摘要:央视网把镜头对准许绍雄,一句“错过最在乎你的人”被剪成三秒金句,24小时播放量在站内冲到榜首,服务器差点被挤爆。
央视网把镜头对准许绍雄,一句“错过最在乎你的人”被剪成三秒金句,24小时播放量在站内冲到榜首,服务器差点被挤爆。
很多人以为老爷子真走了,结果点进去发现是“提前追思”——央媒把活人当逝者致敬,这种操作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上一次是袁隆平院士出院消息被误读。
平台敢把流量押在许绍雄身上,赌的就是他那张脸背后藏着一条能打通清末、民国、香港、内地的家族暗线,只要线头一拽,观众就会跟着掉进去。
许应骙是慈禧的干儿子,正一品闽浙总督,老城区半条街的门楼都刻着他批的奏折摘要。
许崇智是黄埔军校真正的出资人,蒋介石当年得喊他一声“二哥”。
许广平把鲁迅的手稿带进北京,现在国家图书馆还专设一个恒温柜放原件。
三条线汇到许绍雄身上,他只要站在那里,就等于把近代史最敏感的几页纸摊开给观众看。
央视网不傻,他们要用一个演员的脸去换一段历史的流量,这比拍纪录片省钱,比做口述史快,还能让年轻人自觉转发。
1972年无线第一期训练班,许绍雄坐最后一排,旁边是周润发。
周润发家里开海鲜铺,每天下课要去码头搬货,许绍雄开着老爸送的奔驰300SEL直接停到电视台门口,车牌号“HK 888”被狗仔拍到登在《明报》娱乐头版。
TVB高层当晚就开会:留不留?
留,等于默认艺人可以炫富;不留,等于把金主推出门。
最后邵逸夫拍板:留,但给他贴一个“奔驰雄”的外号,把阶级标签钉死在身上,以后观众只要看到他出场就会想起资本,想起香港黄金年代那股“有钱就能上电视”的味道。
这一步棋走得狠,许绍雄从此成了TVB的“阶级标本”,每年台庆都要他开车载着当红花旦绕场一周,收视率都能涨三个点。
1983年《射雕》拍朱聪,导演让许绍雄自己设计动作。
他把玉石行当里“看货”的手势融进去:右手三指捏扇骨,左手两指搭脉门,一眼就能辨出对方是不是练家子。
这套动作后来被北京武术队写进教材,说是“市井武侠”的典范。
2014年《使徒行者》拍“覃欢喜”,他跑去深水埗钦州街跟鱼档老板混了二十天,学会一句“笑口常开,好运自然来”,用潮汕口音说出来,结果成了香港警队内部安慰线人的暗号。
两句台词,一句被武术界收编,一句被警队征用,许绍雄用这种方式把个人标记偷偷嵌进体制,官方想不点赞都难。
央视网这次放出的侨批朗诵视频,长3分42秒,拍了三次就过。
许绍雄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对着镜头念“巧儿吾妻,见字如面”,念到“纸短情长”时喉咙卡了一下,剪辑师没舍得剪,把呼吸声留在音轨里。
就这一下,视频被共青团中央微博转走,配文“民族记忆”,播放量直接破亿。
很多人不知道,那封侨批原件保存在汕头档案馆,编号“汕侨74号”,是1951年印尼华侨寄回来的,收件人姓许,与许绍雄家族同宗。
央视把档案影像和演员声音拼在一起,等于让历史自己开口说话,观众以为听到的是演技,其实听到的是档案馆的尘埃。
家世这张牌,许绍雄打了五十年,从不主动打,但关键时刻一定亮。
1997年香港回归晚会,他排在第17个出场,节目单上写的是“香港艺人代表”,台下坐着董建华。
他开口第一句是“我太公当年在粤海关办洋务……”台下掌声雷动,镜头扫过董建华,董建华跟着拍了两下手。
那一晚后,许绍雄的“爱国艺人”标签就钉死了,之后每年国庆晚会都有他,站在第一排,穿深色西装,领带颜色永远比旁边人深一度。
别人靠唱红歌表忠心,他靠祖宗名字就能过关,这就是家世的含金量。
2023年他还在拍《家族荣耀》,给林峯演老爸,拍一场祠堂训子戏,他直接把自家族谱背出来,导演没喊停,镜头一路跟到底,剪出来成片里那段6分钟长镜头没做任何分镜。
剧播完,香港民政事务局收到18封市民来信,要求把“许氏宗祠”列三级历史建筑,理由是“电视剧演得太真”。
官方回函:会研究。
一句话,让虚拟剧情反向撬动真实文物评定,许绍雄做到了演员影响政策的最高级。
央媒提前“悼念”活人,表面是乌龙,本质是抢解释权:趁他还能开口,先把悼词写好,把历史地位钉牢,等他真走那天,就不用再和其他平台抢流量。
许绍雄也配合,让央视进家拍书房,镜头扫过墙上那幅慈禧御笔“福”字复制品,旁白只说“家族传承”,不提真伪,留给观众自己猜。
双方心照不宣:观众要的是故事,官方要的是记忆,许绍雄要的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眼看别人怎么给他盖棺定论。
活人看自己的悼词,什么感觉?
许绍雄在采访里说过一句:“我最大的遗憾是错过最在乎你的人。”现在这句话被央视剪成金句,全网转发,他却一个字都没改。
也许他早就明白,家世、演技、台词、标签,全是别人需要的素材,他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把素材递出去。
递得准,就能在活着的时候,亲眼看别人怎么给他写史。
故事讲到这儿,只剩一个问题:如果历史可以提前开追悼会,那被追悼的人,到底还算不算自己人生的主角?
来源:高级百香果q4ol4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