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中华诗词学会及其单位会员协调各方、主动作为,配合各地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主责主抓、大力推动,依靠热爱中华诗词的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依靠全体会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主动担当、发奋努力,才能取得新成绩,
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中华诗词学会及其单位会员协调各方、主动作为,配合各地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主责主抓、大力推动,依靠热爱中华诗词的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依靠全体会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主动担当、发奋努力,才能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中华诗词学会在联动发展方面取得以下成效:
一、构建诗词文化网络体系
中华诗词学会将“诗词工作联动工程”列为《“十四五” 规划》九大工程之一,通过联动实现 “服务国家大局、满足人民需求” 的目标。周文彰会长指出,“整体发展系统推进”是中华诗词的新发展格局,契合国家新发展理念,旨在改变诗词工作局部热的状况。他从“四梁八柱、目标任务、组织生态、会长作为、工作联动、守正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华诗词学会的措施是:鼓励基础雄厚地区优先发展,带动基础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单位会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会员牵头,建立以推动诗词事业发展为目的的诗词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全国诗词学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工作、推广经验、促进合作,实现全国诗词的协调整体发展。中华诗词学会近年来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动机制,构建起 “整体发展、系统推进” 的新格局,将传统诗词文化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国内覆盖面、逐步扩展到海外华人的诗词文化网络体系。
二、建立诗词工作协调机制
中华诗词学会主动作为,主动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争取领导支持。各地诗词组织主动和当地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争取把诗词工作纳入当地宣传文化工作之中。比如,深圳市诗词组织通过主动请求汇报和与有关部门协调,把深圳诗词学会、长青诗社办公地点设在占地432亩、环境最好的荔枝公园,把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诗词楹联大赛作为市里的重要文化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已成功举办七届,目前正在筹办第八届;又比如,2025年4月1日至6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组成的30多名诗书画名家走进江苏泰州,进行了“枝叶关情”采风活动。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观看了作品展。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与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陆彩荣,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常胜梅,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余松,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健忠共同为本次作品展启幕。同时,中华诗词学会建立了与书画、朗诵、演艺等社会组织的协作机制,借力扩大诗词工作力量,比如,组织冬奥会专题诗词创作,参与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诗旅江西活动,声援抗疫、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战役,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城”工作创作诗词。
三、构建联动发展机制
一是构建纵向联动机制。以中华诗词学会为枢纽,建立 “全国—省—市— 县”四级联动体系。比如,《“十四五” 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发布后,河北、江苏、湖北等多个省级学会制定实施意见,形成上下协同的政策落地机制。学会官网与32个省级、219个市级、552个县区级和156个诗社网站互联互通,实现全国诗词资讯实时共享。
二是构建横向联运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学会成立27个专业委员会,各专委会互相配合,推动横向领域的专业化联动,如“诗旅江西”将诗词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吸引游客通过背诵诗词免门票游览景区,实现“以诗促旅、以旅弘诗” 的双向赋能。又比如,湖南、湖北、广东三省诗词学会共同举办首届“屈原杯·同饮一湖水”诗词大赛,以洞庭湖为纽带,推动三省诗人共绘文化蓝图,体现“以湖为脉、以诗为媒”的联动合作发展新形式。再比如,“中华诗词百城牵手”活动自2023 年启动以来,已走进莆田、深圳、西安、固安、晋江、镇江等城市,实现诗词与城市形象的“双向赋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华诗词学会“党建引领诗词事业发展”的工作方针,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特策划“七大古都诗词联谊活动”,通过诗词文化纽带联结,创新“党建+文化+古都传承”的活动模式。联谊活动以“诗词为媒、党建为魂、古都为脉”为核心理念,旨在实现三大目标:第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通过诗词创作与党史学习深度融合,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第二,促进古都文化传承,挖掘七大古都红色资源与历史文脉,推动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第三,构建跨地域交流平台,建立七大古都诗词组织联建机制,形成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活动突出“三个结合”:政治引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借鉴“两讲两树”思想教育经验,在诗词创作中融入党史学习内容;线下实践与线上传播相结合,参考甘肃池沟村联建的 “异地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扩大活动覆盖面;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通过诗词创作诠释古都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构建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在省级行政区域内,推动地市、县域诗词组织的协作发展。福建省诗词学会通过“诗词 +”系列丛书,如《诗词大闽江》《诗词大武夷》)整合省内文化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品牌。粤港澳大湾区、环洞庭湖区域等跨省联动成效显明,2024 年东莞举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诗词学术交流会,吸引180名代表共商“提升评论研究水平”,并表彰 19 个活力诗词组织,成为区域文化协同的典范。
四是构建跨领域联动机制。中华诗词学会与同方知网合作建立 “中华诗词数据库”,开发 AI 辅助创作工具,探索“诗词+元宇宙” 场景应用,如运用AI技术分析诗词创作规律、虚拟诗人导览、沉浸式诗词剧场等。在深圳市教育局的支持下,通过 “诗艺礼” 课程体系、经典诵读大会等活动,吸引近 10 万师生参与,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肯定为 “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样本”。
五是扩展海外诗词朋友圈。2023年起举办“天涯共此时——海内外诗友中秋联谊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推动诗词文化走向全球华人社群。成功组织《致海外诗友》海内外诗友集体唱和创作,推动《中华通韵》多语种译本出版工作。2024 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海外诗词工作委员会成立,为构建环球诗词联动机制提供了组织保障。该委员会旨在团结凝聚广大海外诗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通过诗词创作与交流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诗词讲好中国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023 年出版《画说经典——诗经唐诗宋词》汉俄对照丛书,2025年出版《画说经典——诗经唐诗宋词》汉英对照丛书,两套丛书都包括《画说诗经》《画说唐诗》《画说宋词》三本,为中华诗词的国际传播架起了桥梁。中华诗词学会通过构建 “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内外联动” 的发展格局,不仅激活了传统诗词的时代生命力,更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碰撞到 “百城牵手”的诗意漫游,从数据库的科技赋能到诗旅融合的产业实践,其联动发展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未来,随着“精品年”工程的推进和国际传播的深化,这一格局有望成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范式,让中华诗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焕发新的光彩。
赵汝周 (《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特聘研究员)
来源:调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