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出现这3种迹象,寿命可能长不了!第三个太危险,别不当回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3:42 1

摘要:很多人以为,熬夜才是睡眠最大的敌人。其实,比熬夜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你以为“没事”的睡觉表现。如果你在睡觉时出现了某些异常迹象,不是“睡得太熟”或“太累了”,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很多人以为,熬夜才是睡眠最大的敌人。其实,比熬夜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你以为“没事”的睡觉表现。如果你在睡觉时出现了某些异常迹象,不是“睡得太熟”或“太累了”,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这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有人夜里频繁惊醒,以为是压力大;有人打呼噜震天响,以为是睡得香;还有人早上起不来,以为是晚睡的后果。

但这些看似“正常”的情况,可能正在悄悄蚕食你的健康储备。尤其是第三种,背后可能藏着致命的风险,不及时重视,真的可能影响寿命。

第一个迹象:睡到半夜总是容易醒。很多人觉得这只是“轻微失眠”,甚至归咎于喝水多、上厕所。但如果你几乎每天凌晨2点到4点之间醒来一次。

而且很难再入睡,这种情况值得引起注意。中医讲“肝胆经当令”,现代医学则指向与自主神经紊乱、血糖波动甚至心脏功能状态有关。

睡眠是靠大脑中的生物钟节律调控的。如果这个节律被打乱,比如夜间皮质醇分泌过高,或者褪黑素分泌紊乱,就会导致深夜易醒。

长期夜间觉醒,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睡眠中断意味着身体无法进入完整的深度睡眠阶段,而这恰恰是身体修复、免疫系统工作最关键的一段时间。

第二个迹象:鼾声如雷,甚至还有呼吸停顿。很多人把打呼噜当成“睡得香”的表现,甚至觉得“胖人才打呼噜”,跟自己没关系。但事实是,严重的打鼾,尤其是伴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是一种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它并不罕见。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布的数据,中国成人中有约5%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男性更多见。

这种病的危险在于,它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心率不稳,严重时甚至引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长期下来,高血压、冠心病、认知功能下降都可能接踵而至。

你以为是在睡觉,身体却在“缺氧挣扎”。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直到伴侣提醒或一次猝不及防的健康检查才发现。所以,如果你打呼噜大到吵醒别人,或者早上醒来头痛、口干、乏力,就别再当成小事了。

第三个迹象,也是最危险的:梦中频繁大喊、踢腿、甚至从床上摔下。很多人以为自己“做梦太多”或者“太入戏”,但其实这可能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一种表现。

这里的“梦”不是普通的梦,而是伴随身体动作的梦。正常人做梦时肌肉是放松的,但RBD患者会在梦中动起来,有时还会攻击身边人。

为什么说危险?因为研究发现,RBD往往是某些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约有50%以上的RBD患者在10年内会发展为帕金森病或其他类似疾病。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脑部退化的一个“预警”。你可能白天一切正常,工作生活都没有异常,但夜里大脑却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如果你或家人经常在梦中大声说话、打人、坐起,甚至跌下床,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睡眠看似是一种静止,实际上却是全身系统高度协同的过程。大脑、心脏、肺、肌肉、激素系统……都在这时候默契配合,为白天的消耗做修复和准备。

这些“睡觉时的不对劲”,本质上反映的是身体背后的调控失衡,有的来自神经系统,有的来自内分泌系统,有的则是潜在器官功能疲惫的信号。

而我们常常忽略它们。因为睡觉这件事太“日常”了,以至于它的异常也容易被习以为常。但正是这种“习以为常”,让很多危险一点点生根发芽。

你不会因为某次惊醒就短命,也不会因为一次梦中喊叫就生病,但如果这些成为了规律,成为了模式,就该反思这背后是不是出现了健康的滑坡。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身体出了大问题,才开始回忆“我好像睡觉一直都有点问题”。而当医生追问这些细节时,他们才意识到这些夜间的信号,其实早已写在身体的“健康履历”里。

所以,睡觉不是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是系统协作问题。睡得多不等于睡得好,醒得早不等于有精神,有些人每天看似睡八小时,但大脑和器官根本没休息。

我们可以不追求“完美睡眠”,但不能忽视“身体在睡眠中的异常表现”。因为那些你夜里不当回事的小事,白天就可能变成大事。

我见过不少人,把夜间惊醒、打鼾、梦话当成生活的背景音。直到一次身体的崩溃,才追溯到这些“沉默的细节”。健康往往不是一夕之间失去的,而是在夜里一点点流走的。

睡觉这件事,不能只看有没有入睡,还要看睡得是不是安稳,是不是完整,是不是让身体真正“歇下来”。如果你开始对自己夜里的状态有疑问,那就是好事。说明你开始关注身体在说什么了。

我们白天有太多“不得不”的事情,只有在夜里,身体才会说真话。听不听,是你的选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新钢, 张昕, 王丽.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4, 59(3): 234-238.
[2]郑丽, 王晓蕾, 王岩.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2): 89-94.
[3]刘志远, 田芳, 刘璐. 夜间觉醒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3, 32(10): 875-880.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