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冬春交替之际,总有那么一种熟悉的“节奏”悄然来袭:咳嗽、发烧、头痛,全家人轮番“中招”。尤其是近几年,甲型流感的高发轮次,几乎成了朋友圈的“季节性热词”。不少人一听孩子发烧,立刻联想到“是不是甲流”,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体温刚升,就急匆匆地找来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吃了就万无一失了吗?
每年冬春交替之际,总有那么一种熟悉的“节奏”悄然来袭:咳嗽、发烧、头痛,全家人轮番“中招”。尤其是近几年,甲型流感的高发轮次,几乎成了朋友圈的“季节性热词”。不少人一听孩子发烧,立刻联想到“是不是甲流”,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体温刚升,就急匆匆地找来奥司他韦。
吃完奥司他韦,病就一定会好?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吃多少才算合适?能不能给老人和孩子吃?
这些疑问像绕口令一样困扰着不少人。药物虽小,作用却大,用得对是帮手,用错了可能就是“隐患开关”。不少人在使用奥司他韦后,出现了反复发热、胃肠不适、精神异常等现象,让人猝不及防。
到底什么是奥司他韦?甲流真的需要吃它吗?钟南山院士提醒:吃完奥司他韦,这4个隐患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将带你逐步揭开谜底。
很多人误以为甲流就是“重一点的感冒”,但甲型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官网数据显示,甲流在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中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在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中,甲流的致病性远超普通感冒。
近年来,甲流病毒亚型的变异也让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例如H3N2、H1N1等亚型交替流行,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存在一定滞后性。
根据2024年国家流感中心的监测报告,某季度流感样病例中,甲型流感占比高达86.4%,远超乙型流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扛一扛就过去了”的思维对待甲流。
奥司他韦,全名为奥司他韦磷酸盐,是一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与扩散,从而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国际上,包括美国CDC和中国国家卫健委均将其列为抗流感的一线用药。
但需要强调的是,奥司他韦并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预防药。它最适合在出现流感症状48小时内使用,此时病毒尚未大规模复制,药物干预效果最佳。超过这个“窗口期”,疗效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带来副作用风险。
钟南山院士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药物的使用必须依靠科学判断,尤其是抗病毒类药物,不能一用到底,更不能滥用。”那吃完奥司他韦后,具体需要注意哪些风险呢?
不少人在服用奥司他韦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这些症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原因在于奥司他韦口服后需要在肠道中吸收,部分人群对其敏感,容易引发刺激。建议在饭后服用,可适当减少胃部不适。
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患。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报告,在青少年群体中,服用奥司他韦后出现幻觉、意识模糊、异常行为的案例并不少见。虽然这些症状大多为短暂性,但仍需家长密切观察孩子服药后的行为变化。如有异常,需及时停药并就医。
有些人一感冒就自行服用奥司他韦,甚至提前吃来“预防”,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病毒在药物压力下容易产生变异,形成耐药株。全球多个研究显示,奥司他韦耐药性正在悄然增加。滥用不仅对个体无益,还可能影响群体防控策略。
流感症状虽典型,但与新冠、支原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疾病也有交集。有些患者一味依赖奥司他韦,忽视了病情的真实走向,导致误诊误治。例如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促等,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此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而不是继续“硬扛”。
流感虽为常见病,但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后果可能远超想象。根据中国CDC发布的流感流行病学数据,以下人群感染后重症风险更高: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毒复制速度快,容易发生肺炎或脑炎。
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后恢复慢,容易出现并发症。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血管疾病等,这类人群感染后康复周期长,住院风险高。
孕妇及产妇,受激素水平影响,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感染流感后病情进展快,胎儿也可能受影响。
对这些人群来说,流感疫苗接种、及时就医、规范用药尤为重要。
奥司他韦并非“感冒一来就吃”的万能药。只有当医生明确诊断为甲型或乙型流感,且处于症状初起的48小时内时,才建议服用。
奥司他韦的剂量需严格按体重和年龄计算,儿童尤其要避免过量。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尤其是精神状态、食欲变化和体温变化。
切勿私自购买或囤药。由于奥司他韦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先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明确病因后再治疗。
说到底,预防才是抵御流感的第一道防线。除了接种流感疫苗,日常生活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通风换气,尤其在人员密集场所。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提升机体抵抗力。
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如家中有儿童或老人,尽量减少其与外界频繁接触,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
奥司他韦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抗击甲流的一个工具。它的使用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之上。公众应当提高健康素养,掌握正确的流感防治知识,避免因误解或恐慌而走上“用药误区”。
钟南山院士的提醒,不仅是对药品使用的警示,更是一种对全民健康的守护。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文中获得有益的启发,理性用药,科学防病,在流感季节中安然无恙。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数据汇总[EB/OL].
[3]钟南山,李兰娟,曹彬,等.《流感诊疗与防控策略白皮书(2023年版)》[R].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健康新高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