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有意思的是,美军自己从这个“占卜板”起家,到今天也还在用,但咱在短短几年里就完成了从传统到电子的跨越,还保留了传统系统当作双保险。这才叫实用主义,不玩炫技,玩的是稳准狠。
文 |议史纪
编辑 |议史纪
在美军整天炒作“印太部署”的时候,中国航母却在悄悄搞升级,央视一张镜头就让美军炸锅了。
福建舰刚亮相不久,飞行甲板控制室里那个不怎么起眼的“电子占卜板”被放了个特写,结果把不少外国军迷、甚至美军专家都看愣了神。
改造升级之后的国产版本,电子化程度直接拉满。看起来一个小改动,实则背后是整整二十年中国航母技术的摸索和演进。
最有意思的是,美军自己从这个“占卜板”起家,到今天也还在用,但咱在短短几年里就完成了从传统到电子的跨越,还保留了传统系统当作双保险。这才叫实用主义,不玩炫技,玩的是稳准狠。
航母顶上几十架舰载机轮流起降,调度压力比高铁站还高。甲板调度这活,别说出错,就是慢一秒,都可能影响整个机群的出动节奏。
早在二战,美国人就知道不能靠嘴喊,搞出了个“占卜板”,其实就是个实体沙盘,用来模拟舰载机怎么停、怎么调、怎么起飞。
这个系统虽然原始,但好用,几十年美军都没舍得扔,直到最近才开始升级为电子系统,比如福特号航母上用的ADMACS系统(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
而中国呢?起步晚,辽宁舰刚入列那会儿,经验近乎为零,啥都得从头学。选择用传统占卜板,是务实更是清醒。用简单的方式让指挥员熟悉流程,训练调度人员,积累操作经验。这不是落后,是战略性“慢起步”。
可重点来了,中国不像别人那样把老系统用一辈子。辽宁舰之后,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每一艘航母都在升级,而最关键的变化就是调度系统的电子化。
2022年央视纪录片《锻造雄师向复兴》就曝光过,辽宁舰已经配上了电子沙盘,触控操作+大屏显示,调度流程一目了然。
而到了福建舰,这套系统不仅更智能,甚至把“操作台”和“显示屏”合二为一,指挥员不用再低头看屏幕、抬头看甲板,一个界面搞定所有调度。
更狠的是——它甚至不再依赖小飞机模型,全部数字化,实时显示舰载机状态,模拟操作干脆直接上屏幕。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换个电子屏”,而是解放军在航母作战体系中的一次核心升级。它意味着,中国航母已经从“学徒式模仿”进入到“场景式创新”。不是单点技术炫技,而是整体作战流程的再造。
别看美军现在航母多、航母大,可说到底,他们从二战到现在一直没扔掉“占卜板”这个老道具。哪怕升级到ADMACS系统,说白了也还是那个思路——用电子方式把传统沙盘搬上屏幕。
“艾森豪威尔”号、“福特”号上已经配备这套系统,但核心逻辑没有变:模拟调度,标注状态,指挥员根据沙盘调整策略。说白了,这是一种“可视化指挥”。
那中国是怎么干的?从辽宁舰的传统沙盘,到山东舰的电子版本,再到福建舰的全数字一体化系统。最关键的是,中国没有像美军那样“旧系统升级成新系统”,而是“新旧系统并行使用”。
电子系统高效灵活,传统系统简单可靠,任何情况下能确保调度不掉链子。这种“双轨配置”,看似保守,其实非常先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战争不是实验室。一旦电子系统被干扰、宕机,传统占卜板就成了救命稻草。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能不能“恢复人工操作”是系统是否成熟的标志。福建舰直接上了“双保险”,就说明我们不是靠炫技忽悠人,而是真正为实战准备。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央视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了一笔,国外却炸锅了。美国网友在军迷论坛上直接说:“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一个小细节,不但反映技术层面,更暴露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航母的调度系统不是为了展示高科技,而是为了打仗能用、操作员能掌握、系统能容错。这种技术思维,才是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的航母系统就是“照搬美军”,其实这恰恰是误区。中国搞电子占卜板,不是看着ADMACS眼馋,而是根据自己的人才储备、操作习惯、保障需求,一步步演变出来的。
从人员结构看,中国航母部队最初缺乏经验,传统占卜板操作门槛低,适合训练新兵;而电子系统一旦上来,对操作员要求高,出错概率也大。
所以中国一开始压根没追求“一步到位”,而是用传统系统先练人、练流程,再过渡到电子系统。
这种路径选择,很“解放军”。不是一股脑砸钱上项目,而是踏踏实实从底层打基础。
福建舰的电子占卜板之所以做得成熟,就是因为辽宁舰、山东舰两代人把流程跑通了、错误踩够了、经验积累了。没有这些“看不见”的过程,就没有今天这个“看得见”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系统不是孤岛。福建舰上的电子占卜板,已经可以和舰载航空保障系统、综合作战指挥系统打通,未来甚至能纳入大数据分析、AI辅助调度。这就不是“沙盘”了,是一个航母“神经中枢”。
对比一下美军,虽然技术先进,但系统之间的集成度也有问题,ADMACS和ISIS之间还要通过中间平台对接,效率和安全性始终没法做到完全闭环。
而中国从一开始就考虑“系统连通”,这说明我们是在用“平台思维”打造航母,而不是“零件堆叠”。
所以说,福建舰这个电子占卜板,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航母系统化发展的缩影。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整套思维方式的体现。
很多人看军事,还停留在“吨位大战”、“武器炫技”的阶段,谁的舰大谁牛,谁的雷达远谁强。可现实不是游戏,真正决定作战上限的,是系统的可靠性、人员的训练度和指挥流程的稳定性。
福建舰这个“电子占卜板”,其实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作战数字中枢”,它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舰载机的出动频率,而舰载机出动频率,又决定着航母的空战能力。这是链式反应,不是孤立的技术炫技。
而中国搞这个系统的方式也很特别: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稳步升级;不靠进口系统,而是自己研发;不摆花架子,而是双轨保障。
这种“务实+创新”的节奏,其实比那些一口气砸几亿美金搞个系统却不稳定的做法,更靠谱。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抛弃传统系统,而是保留它作为备份。这种思维,才是真正的“战时思维”。不是炫耀科技,而是防止最坏情况。这种底线思维,是中国航母真正的杀手锏。
福建舰的电子占卜板,只是控制室里的一个屏幕、一套界面,但它背后藏着的,是中国航母从“学徒”到“自主”的完整进化路径。它不是为了震撼别人,而是为了打仗时不掉链子。美军用了80年走的路,我们用10年补齐,还加了保险,这才是真正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方。
航母不是靠钢板和吨位决定胜负的,它靠的是体系、流程和执行力。福建舰没说大话,但每一个升级细节都藏着中国军工的思考和经验。不是炫技,是实干;不是表演,是准备打仗。这种风格,才是真正让对手不敢掉以轻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联播》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议史纪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