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亚迪:以 326 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榜首,三季度单季销量超 110 万辆,完成全年 460 万辆目标的 71%,旗下海豹 07、仰望 U8 等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 35%,彻底摆脱 “低端依赖” 标签。上汽集团:紧随其后以 319.3 万辆位列第二,目标完成率
2025 年前三季度销量榜单彻底改写竞争格局,“双巨头” 领跑态势加剧,第二梯队内部差距骤扩:
比亚迪:以 326 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榜首,三季度单季销量超 110 万辆,完成全年 460 万辆目标的 71%,旗下海豹 07、仰望 U8 等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 35%,彻底摆脱 “低端依赖” 标签。上汽集团:紧随其后以 319.3 万辆位列第二,目标完成率同为 71%,但三季度新能源销量环比下滑 8%,飞凡 F7 月销不足 3000 辆,高端化困境持续发酵。一汽集团:以 238 万辆反超长安,跻身前三,主要依赖一汽 - 大众 ID.7 的放量(三季度销 8.2 万辆),但自主品牌红旗三季度仅售 12.5 万辆,同比下滑 17%。长安汽车:207 万辆位列第四,完成全年目标的 69%,新能源销量 58 万辆同比增长 45%,但深蓝 S7 三季度销量环比下滑 22%,高端突破遇阻。吉利汽车:217 万辆完成率达 72%,在七大车企中最高,银河 L8 三季度销量 12.6 万辆,同比暴涨 158%,成为自主阵营增长引擎。广汽集团:149.4 万辆完成率 65%,虽排名靠后但深陷亏损泥潭 —— 三季度净亏损 17.74 亿元,创上市以来同期最差成绩,埃安销量 8 万辆环比持平,增长动能减弱。东风集团:未披露完整数据,但核心子公司东风股份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 1.15 亿元,岚图季度销量仅 4 万辆,新能源转型基本停滞。单看销量,比亚迪的 “老大” 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三季度暴露出的盈利短板,让 “真老大” 的评判标准更趋复杂。
1. 盈利与研发:销量冠军为何敌不过 “半个丰田”?
三季度盈利数据揭开残酷真相:中国车企仍未走出 “规模不盈利” 的怪圈。
比亚迪:三季度净利润 78.23 亿元,同比下滑超 30%,虽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前三季度超 400 亿元),但原材料涨价与终端降价导致单车利润降至 1.8 万元,较去年同期缩水 40%。上汽集团:成为盈利黑马,三季度净利润逆势增长 22% 至 28.6 亿元,主要依赖大众、通用的合资分红,自主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吉利汽车:三季度净利润 42.3 亿元,同比微降 3%,星睿智算中心投入超 20 亿元,智能化研发占比提升至总研发投入的 60%。广汽、北汽:沦为 “亏损双雄”,广汽三季度亏损 17.74 亿元,北汽蓝谷亏损 11.17 亿元,两者合计亏损近 30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均不足 4%。一汽、东风:盈利严重依赖合资,一汽三季度净利润 65% 来自一汽 - 大众,东风扣非净利润亏损,主业盈利能力形同虚设。更值得警惕的是:八大盈利中国车企三季度利润总和仅 203.55 亿元,不到丰田同期净利润(430 亿元)的一半,“大而不强” 的问题愈发突出。
2. 技术布局:智能化赛道出现 “两极分化”
三季度智能驾驶竞争进入深水区,头部与尾部差距拉至代际级别:
华为系加速下沉:长安阿维塔 12 搭载华为 ADS 3.5,支持无图城区领航,三季度销量 4.8 万辆环比增长 35%,且成功将智驾系统下探至 20 万元级车型(长安 UNI-V 智电版)。广汽遇技术瓶颈:传祺 S7 的 Momenta 无图智驾虽口碑尚可,但三季度投诉量环比增长 56%,集中在 “高速场景误识别” 问题,技术迭代速度放缓。比亚迪补短板:“天神之眼” 系统新增 120 城 NOA 覆盖,但雨天误触发率仍高达 18%,较华为 ADS 的 5% 差距明显,用户满意度仅 72 分(满分 100)。上汽、一汽彻底掉队:上汽与华为合作的智己 LS7 Max 版延期至 2026 年交付,一汽红旗仍主打 L2 级辅助驾驶,在 L2 + 渗透率超 60% 的市场中几乎失去竞争力。3. 新能源转型:“伪转型者” 暴露原形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部分车企的新能源增长实为 “虚假繁荣”:
比亚迪:新能源渗透率保持 100%,前三季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市场份额的 19%,但三季度低端车型(海鸥、秦 L)占比回升至 62%,与 “高端化” 目标背道而驰。吉利: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 55%,银河系列贡献 70% 新能源销量,极氪 001 FR 搭载 800V 架构,成功打入 30 万元以上市场,转型含金量显著提升。上汽:新能源销量 89 万辆看似亮眼,实则 65% 来自五菱宏光 MINIEV,高端车型飞凡、智己合计销量不足 5 万辆,转型本质是 “低端放量”。一汽、东风:新能源占比分别仅 18%、15%,一汽红旗 E-QM5 靠出租车市场冲量,东风岚图连续三季度销量不足 5 万辆,转型沦为 “纸面文章”。4. 全球化能力:比亚迪打破上汽垄断,欧洲市场成关键战场
三季度海外市场格局生变,中国车企从 “量增” 向 “质升” 突破:
比亚迪:海外销量爆发式增长,三季度出口 18 万辆,9 月在英国单月销量达 1.13 万辆,同比暴涨 880%,成功突破欧洲主流市场,前三季度海外累计销量 53 万辆,紧逼上汽。上汽集团:前三季度出口 72 万辆仍居第一,但增速放缓至 12%,且 60% 集中在东南亚低端市场,欧洲市场份额不足 3%,面临比亚迪强力冲击。长安:海外销量 42 万辆同比增长 49%,在南美市场推出 UNI-K iDD,单月销量破万,成为首个在南美实现主流车型突破的中国品牌。其他车企:广汽出口集中在东南亚,三季度销量 6.8 万辆;一汽、东风海外仍依赖商用车,乘用车出口占比不足 10%,未形成全球品牌认知。回到核心问题:谁是中国车市真老大?
论新能源与技术实力,比亚迪是无可争议的 “时代老大”;论综合规模与全球化,上汽仍是 “传统老大”;论转型速度与潜力,吉利是 “黑马老大”;论国企稳健性,长安堪称 “均衡老大”。但汽车行业的魅力,就在于 “老大” 的席位永远流动。20 年前,谁能想到比亚迪会从电池厂商逆袭成全球销冠?10 年前,谁能预见上汽的合资光环会逐渐褪色?如今,智能驾驶的突破、固态电池的量产、海外市场的争夺,每一个变量都可能改写格局。
真正的 “老大”,不该是静态的排名,而应是 “定义未来的能力”:比亚迪用全产业链定义新能源标准,广汽用无图智驾重构智能体验,上汽用全球化搭建产业生态。他们的竞争,本质是中国汽车从 “规模取胜” 到 “价值引领” 的蜕变。
对于消费者而言,“老大” 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车企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价格红利 —— 是比亚迪把电池成本降下来,是广汽把智驾体验做到极致,是上汽把海外好车带回国内。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一家独大” 是危险的,“群雄逐鹿” 才是生机。比亚迪的技术突围、吉利的跨界整合、上汽的全球化攻坚,每一种探索都在为中国车赢得世界尊重。
未来,谁能率先攻克固态电池、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成为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谁才是真正的 “中国车老大”。
来源:四方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