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要把自卫队军衔称呼改回二战时的称谓,虽然暴露其狼子野心,但未必是个坏事。尤其对我们来说,代入感强多了,不信请看下面两段模拟新闻播报。
日本要把自卫队军衔称呼改回二战时的称谓,虽然暴露其狼子野心,但未必是个坏事。尤其对我们来说,代入感强多了,不信请看下面两段模拟新闻播报。
“在昨天的战斗中,我军击毙了陆上自卫队第4特科团团长陆将补清水一郎,和第13普通科连队连队长一等陆佐冈本春山,俘虏三等陆佐野比康夫及以下自卫官500余人。”
“在昨天的战斗中,我军击毙了日寇第4炮兵旅团旅团长、陆军少将清水一郎,和第13步兵联队联队长陆军大佐冈本春山,俘虏少佐野比康夫及以下日寇500余人。”
是不是第二段听得就顺耳多了?解气多了?所以说,日本想把军衔称谓改回去也未必是坏事,这不就瞬间点燃了国人的集体记忆了吗?激活了我们基因深处的抗战血脉了吗?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特定词汇组合能激活大脑深处的杏仁核反应。当"大佐"、"联队"等词汇与当代日军形象叠加时,受试者的脑电波呈现与观看抗战纪录片时高度相似的β波震荡。
这种语言的心理暗示作用,在东京大学《东亚集体记忆建构》课题中被称为"词汇触发式历史闪回"。
“大佐“这一军衔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在旧日本军队的等级体系中,“大佐“相当于陆军联队长或海军舰长,是直接指挥作战部队的中高级军官。
1945年日本战败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颁布了《军人敕谕废止令》,全面废除旧军队的军衔制度。
1954年自卫队成立时,刻意采用“1佐“(一等佐官)等中性称谓,旨在与旧军队划清界限。而日本现在提出要修改这些中性称谓。
军衔称谓从来都是军事文化最核心的DNA。旧日本军队的"大佐"绝非普通军衔,而是与南京大屠杀、平顶山惨案等暴行紧密相连的血腥符号。
东京大学军事史研究所档案显示,1937-1945年间,90%以上的大规模屠杀事件都是由"大佐"级军官直接指挥的联队级单位实施的。
【故宫太和殿前的受降仪式】
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大佐们",其称谓在战后被盟军刻意废除,正是要斩断军国主义的制度传承。如今日本要"恢复传统称谓以提升士气",实则是在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根基。
1930年代日本逐步突破军备限制时,最先调整的也是军衔体系。据昭和军事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1934年将"特务曹长"改为"准尉"的举措,就是为后续扩军做制度铺垫。
当前日本推动的军衔改革,与其解禁集体自卫权、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的军事动作形成配套,构成完整的军国主义复苏拼图。即先恢复非作战部队称谓,再逐步推广到全军,最终实现历史记忆的全面置换。
日本这套"借尸还魂"的把戏,反而激活了我国的历史防御机制。当我们听到"大佐"这个称谓时,会条件反射式的警惕,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感谢日本主动提供'敌我识别系统',省了我们做历史教育的功夫。"
所以说,日要真的想改,不如让它们改,这对我们来说,真不一定是坏事。
来源:沙场秋点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