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春,上海的梅雨季来得格外早,连绵的阴雨让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我(陈默)36 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月薪 22000,背着每月 15000 的房贷,妻子林慧是医院的护士,月薪 9000,儿子陈乐乐 6 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日子像被按下快
第一章 养老院的抉择,中年人的困境
2023 年春,上海的梅雨季来得格外早,连绵的阴雨让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我(陈默)36 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月薪 22000,背着每月 15000 的房贷,妻子林慧是医院的护士,月薪 9000,儿子陈乐乐 6 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日子像被按下快进键的陀螺,围着工作、孩子、房贷打转,紧绷得不敢有一丝松懈。
打破这份 “稳定” 的,是养老院的一通电话。
“陈先生,你父亲最近情况不太好,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半夜哭闹,还试图下床走失,我们人手有限,实在照顾不过来,你看是不是能把他接回家照顾?” 养老院张院长的声音带着疲惫,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歉意。
“我知道了张院长,我这两天就把父亲接回家。” 挂了电话,我靠在办公椅上,疲惫感席卷而来。
接父亲回家,意味着什么,我比谁都清楚。林慧肯定会有意见 —— 她工作本身就忙,还要照顾乐乐,现在再加上一个痴呆的老人,家里的负担会陡然加重;更现实的是,照顾痴呆老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和林慧都是上班族,根本抽不出太多时间,要么请护工,要么我或者林慧辞职,可请护工每月至少 5000,辞职则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房贷压力更大。
果然,晚上回家跟林慧一提,她就炸了:“陈默,你疯了?接回家怎么照顾?我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管乐乐的学习和生活,你以为我是超人?请护工又要多一笔开支,我们现在每个月房贷、车贷、乐乐的学费,再加上护工费,根本剩不下多少钱,日子还过不过了?”
“我知道难。” 我叹了口气,“可养老院那边已经明确说了,照顾不过来,总不能不管父亲吧?他养我一场,现在他病了,我不能不管。”
“我不是说不管。” 林慧的声音软了下来,眼里满是委屈,“可我们的难处你也看到了,我不是不愿意照顾老人,是实在分身乏术。要不,跟姐姐再商量商量,让她多承担点,或者把父亲接到她那边去?”
“姐姐那边条件更差,姐夫身体不好,孩子还在上高中,她根本没精力照顾。” 我说道,“我已经想好了,请个白班护工,每天来家里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晚上我们自己多费心。”
林慧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好吧,只能这样了。但丑话说在前面,要是实在撑不下去,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我忙着找护工、收拾房间。把客厅旁边的小房间腾了出来,换成了一张方便照顾的护理床,安装了扶手,买了防滑垫、成人纸尿裤、助行器等用品。护工找得还算顺利,是一位姓王的阿姨,50 多岁,有照顾痴呆老人的经验,每月工资 5500。
周末,我去养老院接父亲。看到我,父亲坐在轮椅上,眼神空洞,嘴里念念有词。张院长把我拉到一边:“陈先生,你父亲最近虽然糊涂,但偶尔会说一些奇怪的话,比如‘瑞士’‘银行’‘密码’之类的,你多留意一下,可能是他以前的记忆片段。”
“瑞士?银行?” 我愣了一下,父亲一辈子都是普通的机械工程师,在一家国营工厂干到退休,怎么会和瑞士银行有关系?肯定是痴呆后的胡话。
我没放在心上,推着父亲上了车。回家的路上,父亲一直看着窗外,偶尔喃喃自语,听不懂在说什么。
回到家,林慧和乐乐都在。乐乐看着父亲,有些害怕,躲在林慧身后。“爷爷。” 乐乐小声地喊了一声。
父亲转过头,看了乐乐一眼,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又把头转了回去。
王阿姨很熟练地帮父亲安顿下来,喂他喝水、吃饭。父亲的吃饭习惯很不好,需要人喂,还经常洒得满身都是。看着父亲苍老、糊涂的样子,我心里一阵发酸。这就是那个曾经高大、严厉,把我扛在肩膀上的父亲,如今却连自己吃饭都做不到了。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王阿姨每天早上 8 点来,晚上 6 点走。早上我要提前半小时起床,帮父亲穿衣服、洗漱,然后赶去上班;晚上下班回家,要帮父亲洗澡、换纸尿裤,陪他说话(虽然大多是我在说,他在听),还要辅导乐乐写作业。林慧则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没过多久,林慧就累得够呛,经常抱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每天像打仗一样,晚上还睡不好觉。”
我知道她辛苦,只能尽量多分担,每天下班早点回家,周末主动承担照顾父亲的责任。可即便如此,家庭的矛盾还是渐渐凸显。乐乐因为家里多了个 “奇怪” 的爷爷,变得有些沉默;林慧和我也经常因为照顾父亲的事情吵架。
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父亲百年之后。可我没想到,接父亲回家的第十天晚上,父亲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平静。
第二章 深夜的呓语,瑞士银行的秘密
那天晚上,我加班到 11 点才回家。林慧和乐乐已经睡了,家里很安静,只有父亲房间里传来轻微的鼾声。我轻手轻脚地走进父亲房间,想看看他有没有踢被子。
父亲睡得很沉,眉头皱着,像是在做什么梦。我帮他掖了掖被子,正准备转身离开,父亲突然睁开了眼睛,眼神清明,完全不像平时痴呆的样子。
“小默。” 父亲开口了,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很清晰。
我愣住了,父亲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清醒地叫我的名字了。“爸,你醒了?是不是渴了?我给你倒点水。”
“不用。” 父亲摇了摇头,拉住我的手,眼神很坚定,“小默,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你一定要记住。”
“爸,你说,我听着。” 我心里又惊又喜,难道父亲的病情好转了?
“我在瑞士银行有笔存款。” 父亲说道,声音不大,却像惊雷一样在我耳边炸开。
“什么?”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爸,你说什么?瑞士银行?”
“对,瑞士银行。” 父亲点了点头,语速很慢,却很清晰,“1998 年,我在瑞士联合银行开了个账户,存了一笔钱,大概…… 大概 50 万瑞士法郎。”
50 万瑞士法郎?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 400 万!我惊呆了,父亲一辈子工资不高,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还存在瑞士银行?
“爸,你是不是记错了?你怎么会在瑞士银行有钱?” 我问道。
“没记错。” 父亲说道,眼神有些涣散,像是在回忆,“当年,我参与了一个援外项目,去瑞士工作了两年,那笔钱是项目奖金和专利费,我怕国内不稳定,就存在了瑞士银行。”
援外项目?我确实记得,父亲在我小时候(大概 1996-1998 年)去过国外工作两年,当时他说是去德国,回来后还带了一块手表给我。难道他当时去的是瑞士?
“爸,账户信息呢?账号、密码是什么?” 我问道。
父亲皱着眉头,像是在努力回忆:“账号…… 账号记不清了,好像是一串数字,开头是 8…… 密码…… 密码是你妈的生日,加上我的工号后三位。”
我妈的生日是 1955 年 8 月 12 日,父亲的工号后三位是 739。“是 550812739?” 我问道。
父亲点了点头:“差不多…… 还有,账户的资料,我放在…… 放在书房的樟木箱里,最下面一层,用一个红色的信封包着。”
说完,父亲的眼神又变得空洞,头一歪,又睡着了,嘴里开始喃喃自语,恢复了平时痴呆的样子。
我站在原地,心脏砰砰直跳。父亲刚才的话,是真的吗?还是他痴呆后的胡话?
如果是真的,400 万的存款,足以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 还清房贷,改善居住条件,不用再为钱发愁,也能更好地照顾父亲。可如果是假的,只是父亲的呓语,那一切都是泡影。
我走到书房,打开了那个樟木箱。这是父亲的老箱子,里面放着他的旧衣服、老照片、工作证等物品。我翻到最下面一层,果然看到一个红色的信封。
我的手有些发抖,拿起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用钢笔写着一串数字(像是账号)、瑞士联合银行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还有一张小小的银行卡,上面全是外文。
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父亲的话是真的!他真的在瑞士银行有存款!
我拿着信封,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立刻告诉林慧,可又怕她太激动,而且现在已经很晚了,她明天还要上班。我也想立刻验证账号是否有效,可瑞士和中国有 6 小时时差,现在那边是凌晨,银行还没上班。
我一夜无眠,脑子里全是父亲的话和那个红色信封。我反复看着信封里的资料,试图回忆父亲当年的情况。父亲当年回来后,确实比以前富裕了一些,给家里换了电视、冰箱,还带我去北京旅游了一趟。当时我以为是援外的正常补贴,现在想来,可能就是那笔存款的一部分。
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林慧。
“什么?瑞士银行?50 万瑞士法郎?” 林慧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陈默,你没听错吧?爸他痴呆三年了,说的话能信吗?”
“是真的!” 我把红色信封递给她,“你看,这是账户资料,还有银行卡。爸昨晚说得很清楚,账号、密码、存放地点,都对得上。”
林慧接过信封,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这…… 这是真的?我们…… 我们发财了?”
“还不确定,需要验证账号是否有效,密码是否正确。” 我说道,“我今天就联系瑞士联合银行,问问怎么查询和支取。”
“好!” 林慧说道,眼里满是期待,“要是真的能取出来,我们就能还清房贷了,还能换个大点的房子,再请个全天护工照顾爸,不用这么辛苦了!”
看着林慧兴奋的样子,我心里也充满了期待。可我也有些隐隐的担忧:父亲的病情不稳定,虽然找到了账户资料,但支取存款可能需要复杂的手续,比如父亲的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甚至需要父亲本人到场,这对于一个痴呆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件事要不要告诉姐姐陈静?如果告诉她,她肯定会要求分一部分存款;如果不告诉她,万一被她知道了,肯定会影响姐妹兄弟关系。
第三章 线索的求证,家庭的暗流
当天上午,我请假在家,开始联系瑞士联合银行。因为语言不通,我找了一家翻译公司,帮忙接通了瑞士联合银行的客服电话。
客服人员听完我的情况后,表示需要提供账户持有人的身份证明(护照、身份证)、账户号码、密码,以及相关的授权文件,才能查询账户状态和办理支取业务。
“请问,账户持有人现在因为健康原因,无法亲自办理,怎么办?” 我问道。
“如果账户持有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需要提供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监护人证明,以及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才能由监护人代为办理。” 客服说道,“另外,所有文件都需要翻译成英文或法文,并经过瑞士驻华使领馆的认证。”
我心里凉了半截。需要的手续太复杂了:父亲的护照(当年的护照早就过期了,而且不知道放哪里了)、诊断证明、监护人证明、公证授权委托书、文件翻译和认证…… 每一项都很麻烦,而且耗时耗力。
“还有别的办法吗?” 我问道。
“没有,这是银行的规定,为了保障账户持有人的资金安全。” 客服说道。
挂了电话,我有些沮丧。原本以为找到账户资料就能顺利取出存款,没想到这么麻烦。
林慧下班回家,看到我脸色不好,问道:“怎么样?联系银行了吗?”
“联系了,手续很复杂。” 我把银行的要求告诉了她,“需要父亲的护照、诊断证明、监护人证明、公证授权委托书,还要翻译认证,而且父亲现在是痴呆状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走法律程序确定监护人。”
“这么麻烦?” 林慧的脸色也沉了下来,“那什么时候才能取出来?会不会取不出来了?”
“不好说。” 我说道,“先一步步来吧,先找父亲的护照,然后去法院申请确定监护人,再办理各种证明和公证。”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林慧开始翻找父亲的护照。我们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樟木箱、衣柜、抽屉、书架,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可就是找不到父亲的旧护照。
“会不会在养老院?” 林慧说道。
“不可能,我接父亲回家的时候,把他所有的东西都带回来了。” 我说道。
“那会不会是父亲当年回来后,把护照丢了或者销毁了?” 林慧说道。
“有可能。” 我叹了口气,“实在找不到,只能去出入境管理局查询父亲当年的出入境记录,看看能不能补办相关证明。”
去出入境管理局查询需要父亲的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我带着父亲的身份证和户口本,跑了好几次,才查到父亲当年的出入境记录:1996 年 8 月出发去瑞士,1998 年 10 月回国,确实在瑞士停留了两年,当时办理的是公务护照。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公务护照的补办需要原单位出具证明,而且流程很复杂,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我又去了父亲当年工作的国营工厂,现在工厂已经改制,变成了民营企业。我找到了工厂的档案室,翻了很久,才找到父亲当年的工作档案,里面有他参与援外项目的记录和当年的公务护照复印件。
拿着护照复印件,我又咨询了律师。律师说,有护照复印件可以作为身份证明材料,但还需要医院出具的父亲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诊断证明,然后向法院申请确定我为父亲的监护人,拿到监护权判决书后,才能办理后续的授权委托书公证、文件翻译和认证。
这一系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而且费用也不低(律师费、公证费、翻译费、认证费,大概需要几万块)。
“值得吗?” 林慧有些犹豫,“花这么多时间和钱,万一账户里的钱早就不在了,或者密码不对,我们不就白忙活了?”
“不管怎么样,都要试试。” 我说道,“这是父亲的心血,而且对我们家来说,这笔钱确实很重要。就算最后取不出来,我们也尽力了,没有遗憾。”
林慧点了点头:“好吧,听你的。”
就在我们忙着办理各种手续的时候,姐姐陈静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父亲。
姐姐陈静比我大 5 岁,嫁在苏州,丈夫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儿子上高中,家庭条件一般。她平时很少来上海,大概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每次来都会抱怨照顾父亲的负担都落在了我身上,暗示我应该多承担一些费用。
我心里有些不安,姐姐突然要来,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果然,姐姐来的那天,刚坐下没多久,就试探着问道:“小默,我听养老院的张院长说,爸最近经常说一些奇怪的话,比如瑞士银行、存款之类的,是不是真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张院长怎么会告诉姐姐?“姐,爸痴呆了,说的都是胡话,你别当真。”
“胡话?” 姐姐说道,“我怎么听说,你最近一直在找爸的旧护照,还去了爸以前的工厂?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秘密?”
看来,姐姐已经知道了一些事情,想瞒是瞒不住了。“姐,确实有这么回事。爸那天晚上突然清醒了,说他在瑞士银行有笔存款,我们找到了一些账户资料,正在办理手续,想查询一下。”
“真的有存款?” 姐姐的眼睛亮了起来,“多少钱?什么时候能取出来?”
“还不确定,账号和密码还没验证,而且手续很复杂,能不能取出来还不一定。” 我说道。
“不管能不能取出来,这都是爸的遗产,我作为女儿,也有继承权。” 姐姐说道,语气很直接,“小默,丑话说在前面,如果真的有存款,必须有我的一份,而且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果然,姐姐最关心的还是钱。我心里有些不舒服:“姐,现在还没确定有没有存款,能不能取出来,你就先想着分遗产了?而且,这几年照顾爸,主要是我在出力,你只承担了一半的养老院费用,很少来照顾。”
“我也想照顾啊,可我家里情况你也知道,丈夫身体不好,儿子要高考,我实在抽不开身。” 姐姐说道,“但继承权是法律规定的,不管我有没有照顾,都有权利分遗产。”
“姐,你能不能别这么势利?” 林慧忍不住说道,“现在爸还活着,你就想着分存款,太过分了!”
“我势利?” 姐姐说道,“林慧,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笔钱是爸的,不是你们家的,我作为女儿,分一份怎么了?当年爸去国外工作,回来给你带了手表,给我什么都没有,现在分遗产,我当然要争取自己的份额!”
“那是因为你当时已经结婚了,爸觉得你有自己的家庭,而我还在上学!” 我说道,“姐,我们能不能等存款的事情有眉目了,再商量遗产的事情?现在争论这些,没有意义。”
姐姐沉默了很久,说道:“好,我可以等。但我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们敢瞒着我,或者想独吞,我就去法院起诉你们!”
看着姐姐坚定的眼神,我心里很无奈。亲情在金钱面前,竟然变得如此脆弱。
姐姐走后,林慧很生气:“你姐姐也太过分了!爸还活着,就想着分遗产,而且她根本没怎么照顾爸,凭什么分三分之一?”
“别生气了。” 我说道,“毕竟是亲姐姐,真有存款,分她一份也应该。但三分之一太多了,最多给她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也多!” 林慧说道,“这几年照顾爸的辛苦,她根本体会不到。”
我知道林慧辛苦,但也不想因为钱和姐姐闹僵。只能先搁置争议,专心办理存款的手续。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忙着办理各种证明和公证。医院的诊断证明、法院的监护权判决书、授权委托书公证、文件翻译和认证…… 每一项都很繁琐,跑了无数次相关部门,花了不少钱,也受了不少气。
林慧也渐渐冷静下来,不再抱怨,而是主动帮我整理资料、联系翻译公司和公证处。王阿姨也很给力,把父亲照顾得很好,父亲的病情相对稳定,偶尔会有清醒的瞬间,但大多时候还是糊涂的。
期间,姐姐又给我打了几次电话,询问存款的进展,我都如实告知。她每次都会强调自己的继承权,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但也只能忍着。
四个月后,所有的手续终于办齐了。我拿着厚厚的一沓文件,再次联系了瑞士联合银行。
第四章 存款的真相,父亲的往事
瑞士联合银行的客服在核实了所有文件后,告知我账户状态正常,里面确实有 50 万瑞士法郎的存款,还有这些年的利息,现在本息合计大概 58 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 460 万)。
听到这个消息,我和林慧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父亲的话是真的,这笔存款真的存在!
“那现在可以支取了吗?” 我问道。
“可以。” 客服说道,“你可以选择一次性支取,或者转入你指定的银行账户。需要你提供你的银行账户信息,我们会在 3-5 个工作日内办理转账手续。”
我立刻提供了我的银行卡信息,挂了电话,抱住林慧:“成功了!我们可以拿到钱了!”
林慧也哭了,是激动的泪水:“太好了!我们终于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期待中度过。林慧开始规划这笔钱的用途:“先还清房贷,剩下的钱一部分存起来,一部分换个大点的房子,再请个全天护工照顾爸,剩下的给乐乐存教育基金。”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说道,“还要给姐姐分一部分,虽然她没怎么照顾爸,但毕竟是亲姐姐,不能做得太绝。”
“好吧,就按你说的,分她四分之一。” 林慧说道。
第五天,银行通知我,460 万人民币已经到账了。我看着手机银行里的余额,心里感慨万千。这笔钱,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揭开了父亲尘封多年的往事。
我给姐姐打了电话,告诉她存款已经到账,让她来上海一趟,商量分遗产的事情。
姐姐第二天就来了,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小默,钱真的到账了?”
“嗯,到账了,460 万。” 我说道,“我和林慧商量了一下,给你分 100 万,你看怎么样?”
“100 万?” 姐姐皱起眉头,“太少了吧?460 万,三分之一就是 150 多万,你只给我 100 万,太不公平了!”
“姐,100 万不少了。” 我说道,“这几年照顾爸,主要是我在出力,你只承担了一半的养老院费用,很少来照顾。而且,这笔钱是爸的辛苦钱,我们不能只想着分,还要留一部分给爸养老,万一他以后病情加重,需要更好的医疗条件,都需要钱。”
“爸的养老钱,我可以承担一部分。” 姐姐说道,“但遗产必须分我三分之一,150 万,少一分都不行!”
“姐,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 林慧说道,“100 万已经不少了,你要是不同意,我们就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
“通过法律途径就通过法律途径!” 姐姐说道,“我不怕!法律规定,子女有平等的继承权,我至少能分三分之一!”
我们吵了起来,气氛很僵。就在这时,父亲突然从房间里走了出来(王阿姨扶着他),眼神清明,说道:“小静,别吵了。”
我们都愣住了,父亲竟然又清醒了。
“爸,你醒了?” 姐姐说道,语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走到沙发上坐下,叹了口气:“这笔钱,本来就是给你们姐弟俩留的,还有一部分,是给乐乐和你儿子的。”
“爸,你还记得?” 我说道。
“嗯,最近经常想起以前的事情。” 父亲说道,眼神有些浑浊,却带着一丝清明,“当年,我去瑞士参与的是一个精密仪器的研发项目,因为技术突破,获得了 50 万瑞士法郎的奖金和专利费。当时,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怕这笔钱存国内不安全,就存在了瑞士银行。”
“那你为什么一直不告诉我们?” 姐姐问道。
“我本来想等你们都成家立业,生活稳定了,再告诉你们。” 父亲说道,“后来,我得了这个病,慢慢就忘了。直到最近,偶尔清醒的时候,才想起这件事。”
父亲顿了顿,继续说道:“小静,你是姐姐,小默是弟弟。这些年,小默照顾我付出了很多,你因为家庭原因,确实没怎么照顾。这笔钱,小默分 260 万,你分 100 万,剩下的 100 万,作为我的养老基金,由小默保管,以后我的医疗、护理费用,都从这里出。乐乐和你儿子,以后上大学、结婚,再从我的养老基金里各拿 20 万。这样,你们觉得怎么样?”
姐姐沉默了很久,说道:“爸,我听你的。100 万就 100 万。”
我也点了点头:“好,就按爸说的办。”
解决了分遗产的事情,姐姐当天就回去了。看着姐姐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金钱确实能改变很多东西,也能考验亲情。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开始按照规划使用这笔钱。首先还清了房贷,卸下了最大的经济负担;然后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一套 140 平米的大三居,装修后搬了进去;请了一位全天护工,24 小时照顾父亲;给乐乐存了 100 万教育基金;剩下的钱,一部分存了定期,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
搬新家后,父亲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心情也好了不少。护工照顾得很周到,父亲的病情虽然没有好转,但也没有加重,偶尔还会有清醒的瞬间,能认出我们,跟我们说几句话。
有一次,父亲清醒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道:“小默,爸对不起你。这些年,因为工作忙,对你关心不够,还让你承担了这么多照顾我的责任。”
“爸,你别这么说。” 我说道,“你养我一场,我照顾你是应该的。而且,你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大一笔财富,我们都很感激你。”
“财富不是最重要的。” 父亲说道,“爸只希望你们姐弟俩能和睦相处,互相照顾,乐乐能健康成长。钱没了可以再赚,但亲情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点了点头:“爸,我知道了。我会和姐姐好好相处,互相照顾的。”
父亲笑了笑,又睡着了。
第五章 亲情的和解,生活的新篇
还清房贷、搬了新家、请了全天护工,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善了。林慧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抱怨,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乐乐也变得开朗了,经常和爷爷一起玩(虽然父亲大多时候糊涂,但乐乐很喜欢跟爷爷说话);我也不用再为钱发愁,工作压力小了很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我和姐姐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姐姐拿到 100 万后,给儿子买了一套学区房,还经常给父亲打电话,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偶尔也会来上海看望父亲。
有一次,姐姐来上海,给父亲带了很多营养品,还亲自给父亲喂饭、擦身。父亲虽然糊涂,但能感觉到姐姐的关心,嘴角露出了笑容。
“姐,谢谢你来看爸。” 我说道。
“应该的,爸也是我的父亲。” 姐姐说道,语气很真诚,“以前,是我太自私了,只想着分遗产,忽略了爸的感受。以后,我会经常来看看爸,多照顾他。”
看着姐姐真诚的样子,我心里很欣慰。亲情,终究还是战胜了金钱的隔阂。
父亲的病情虽然没有好转,但在护工的精心照顾和我们的陪伴下,生活得很安稳。他每天都会在小区里散步、晒太阳,和其他老人聊天(虽然大多是他在自言自语),偶尔清醒的时候,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在瑞士工作的事情,讲他参与的项目,讲瑞士的风土人情。
通过父亲的讲述,我们渐渐了解了他当年的经历。父亲当年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因为技术过硬,被选中参与援外项目,去瑞士和当地的工程师一起研发精密仪器。在瑞士的两年,他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加点,但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和专利费。他之所以把钱存在瑞士银行,除了担心国内不稳定,还有一个原因是想给我们姐弟俩留一笔 “应急钱”,怕我们以后遇到困难。
父亲的爱,深沉而隐忍。他一辈子不善言辞,却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2024 年春,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住进了医院。医生说,父亲的器官开始衰竭,情况不太乐观。
我和姐姐、林慧轮流在医院照顾父亲。姐姐放下了家里的事情,在医院守了一个多月,每天给父亲喂饭、擦身、按摩,尽心尽力。
“爸,你一定要好起来。” 姐姐握着父亲的手,哭着说道,“我们还想陪你多走几年,还想让你看到乐乐和我儿子考上大学、结婚生子。”
父亲睁开眼睛,看了看姐姐,又看了看我,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只是缓缓地眨了眨眼。
2024 年 5 月,父亲在医院安详地去世了,享年 74 岁。
父亲去世后,我们按照他的遗愿,举办了简单的葬礼。姐姐哭得很伤心,嘴里一直念叨着 “爸,对不起”“爸,我想你”。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我和姐姐一起整理了父亲的遗物。在父亲的樟木箱里,我们发现了一封信,是父亲在 2018 年(确诊痴呆前一年)写的,没有封口。
“小默、小静: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把你们姐弟俩拉扯大,是我最大的骄傲。
当年在瑞士的那笔存款,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因为钱的多少,而是因为那是我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是我能给你们留下的最后一点保障。
我知道,人老了,总会生病,我怕自己以后糊涂了,忘了这笔钱,就提前写了这封信,把账户信息和密码记下来。
小默,你是弟弟,却承担了更多照顾我的责任,爸对不起你。以后,你要好好照顾林慧和乐乐,做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小静,你是姐姐,要多关心弟弟,姐弟俩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不要因为钱伤了和气。
人生短短几十年,亲情是最重要的。钱没了可以再赚,但亲情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希望你们能明白爸的心意,珍惜彼此,好好生活。
爱你们的父亲:陈敬山
2018 年 10 月 26 日”
我和姐姐读完信,都哭了。父亲虽然痴呆了,但他对我们的爱,从来没有减少过。他早就料到了自己会生病,提前做好了安排,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
第六章 传承的责任,幸福的延续
父亲去世后,我和姐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姐姐经常来上海看望我们,给乐乐带礼物,陪我们吃饭、聊天;我们也会经常去苏州看望姐姐一家,带着乐乐和姐姐的儿子一起玩。
姐姐的儿子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姐姐特意让他来家里住,让我多照顾他。“小默,以后我儿子就拜托你了,让他多向你学习,做一个有担当、有出息的人。”
“姐,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的。” 我说道。
我们用父亲留下的养老基金,资助了两个贫困学生上学,以此纪念父亲。父亲一辈子热爱教育,重视知识,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他的爱心。
我的工作也越来越顺利,因为没有了经济压力,我能更专注于工作,不久后晋升为产品总监,薪资翻了一倍。林慧也换了一份更轻松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和乐乐。
乐乐越来越懂事,学习成绩很好,还经常提起爷爷:“爸爸,爷爷以前是不是很厉害?他在瑞士工作,还赚了很多钱,给我们买了大房子。”
“是啊,爷爷很厉害。” 我说道,“爷爷不仅很厉害,还很爱我们。以后,你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有本事、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嗯,我会的!” 乐乐坚定地说道。
2025 年,我们全家去了瑞士旅游。站在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城市,看着眼前的风景,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努力工作的身影。
“爸,我们来看你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了。”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你放心,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姐姐和我也和睦相处,乐乐也很懂事。我们会珍惜你留下的财富,更会珍惜彼此,好好生活,不辜负你的期望。”
林慧看着我,说道:“如果爸还在,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肯定会很开心。”
“嗯。” 我说道,“他一直希望我们能幸福、和睦,我们做到了。”
从瑞士回来后,我把父亲的信件、账户资料、老照片等整理好,放在一个新的樟木箱里,打算留给乐乐。我想让他知道,他有一个伟大的爷爷,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人的爷爷;我也想让他明白,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金钱固然重要,但永远比不上家人的陪伴和关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和林慧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乐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和姐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偶尔,我会想起父亲半夜说出瑞士银行存款的那个夜晚,想起我们寻找线索、办理手续的艰辛,想起和姐姐因为分遗产而产生的矛盾,想起父亲清醒时的叮嘱。这一切,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
我知道,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存款,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一份传承的责任。他让我们明白了亲情的珍贵,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彼此,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姐弟和睦、家庭和睦,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就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父亲的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父亲的传承,像一粒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会带着父亲的爱和期望,勇敢地往前走,把这份亲情和责任,永远传承下去。
第七章 岁月静好,思念绵长
2026 年,乐乐上小学五年级了,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姐姐的儿子也在上海的大学表现出色,加入了学校的科研团队,经常跟我请教专业问题。
我和林慧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带花园的独栋别墅,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小池塘,环境优美。我们把父亲的照片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会擦拭,就像父亲还在我们身边一样。
周末的时候,姐姐一家会来我们家聚会。我们在院子里烧烤、聊天、玩耍,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欢声笑语不断。
“小默,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爸带我们去公园玩吗?” 姐姐说道,“那时候,爸还很年轻,把我们扛在肩膀上,跑得飞快。”
“记得。” 我说道,“还有一次,我掉进了池塘,爸跳下去把我救上来,自己冻得瑟瑟发抖,还怕妈骂他,让我们保密。”
“哈哈,我也记得。” 姐姐说道,“那时候,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很幸福。爸虽然严厉,但对我们很好。”
林慧说道:“爸是个好父亲,也是个好爷爷。如果他还在,看到现在的生活,肯定会很满足。”
我们聊着父亲的往事,聊着小时候的趣事,眼里满是思念和幸福。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全家去给父亲扫墓。姐姐带来了父亲最喜欢的白酒和点心,乐乐给父亲献上了一束鲜花。
“爷爷,我们来看你了。” 乐乐说道,“我现在学习很好,还得了很多奖状,我以后会像你一样,做一个有本事、有爱心的人。”
姐姐也说道:“爸,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小默和林慧很照顾我,孩子们也很懂事。你放心,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教诲,珍惜亲情,好好生活。”
我说道:“爸,谢谢你给我们留下的一切。我们会把你的爱和责任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也懂得珍惜亲情,互相帮助。你在天之灵,安息吧。”
风吹过墓地,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父亲在回应我们。
从墓地回来,我们去了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国营工厂(现在的民营企业)。工厂的负责人听说我们是陈敬山的子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工厂的生产线和展览馆。
在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父亲当年参与研发的精密仪器模型,还有父亲的照片和获奖证书。“陈敬山先生是我们工厂的功臣,他当年参与的援外项目,为工厂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利益,他的技术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负责人说道。
看着父亲的照片和获奖证书,我和姐姐都很自豪。父亲虽然平凡,但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为工厂做出了贡献,也为我们家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遗产。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但他的身影一直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教诲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行。
我们用父亲留下的存款,不仅改善了生活,还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资助的两个贫困学生,一个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他们经常给我们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表达对我们的感谢。
“陈叔叔、林阿姨,谢谢你们的资助和关心。如果不是你们,我可能已经辍学了。我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像你们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孩子们的信,我和林慧都很欣慰。我们知道,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父亲爱心的传承。
2027 年,我和林慧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取名叫陈念慈,寓意 “思念父亲,心怀慈爱”。姐姐也添了一个孙女,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热闹、幸福。
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我想起了父亲当年的期望。他希望我们姐弟和睦、家庭幸福,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成长。现在,他的期望都实现了。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父亲的故事,讲他年轻时的努力,讲他在瑞士的经历,讲他对家人的爱。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有一个伟大的爷爷,一个值得他们永远学习和怀念的爷爷。
岁月静好,思念绵长。父亲的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亲的传承,像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会永远怀念父亲,珍惜彼此,带着父亲的爱和期望,勇敢地走向未来,创造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关于亲情、传承、爱与责任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在我们家族的历史中,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珍惜亲情,感恩生活,努力奋斗,传递爱心。
来源:小马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