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耕地面积比“十三五”末净增二百五十二万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8:00 1

摘要: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五年来,我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本报讯(记者吴新光)11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专场。

发布会用一系列扎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全景式展现了五年来的工作成效。

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五年来,我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我省新增耕地中,约80%是立地条件好、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仅实现了总量的稳定增长,更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和布局的优化,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北力量。

在严守红线的同时,我省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全省划定耕地保护面积880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666.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5458.5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为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与北京天津共同编制完成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推动形成重点领域与空间圈层嵌套联动的协同发展格局。

“工作实践中,我们打造了一个个靓丽的名片。比如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千年秀林’,高质量建成2.68万亩郊野公园,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6种,较新区设立之初增加90种;比如曹妃甸,修复形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比如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等等。在众多生态名片中,塞罕坝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张。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每公顷林木蓄积量达到135.2立方米,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海洋局局长詹晓阳说。

五年来,河北以“三北”工程为牵引,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省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全省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到“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稳定在23.2%以上。

此外,“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战略找矿、自然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工作成效。

“我们超额完成了‘十四五’找矿目标,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7种战略性矿产实现资源增储;防灾减灾方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在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自动化监测设备。”詹晓阳表示。

▲▲详细报道见第二版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