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家底更厚实 自然生态底色更亮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8:00 1

摘要: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以“三北”工程为重点,全省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11月1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

□本报记者 吴新光

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筑牢

截至2024年底

河北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

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

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持续优化

截至2025年9月底

省市县乡镇四级

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

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

基本形成

自然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河北省以“三北”工程为重点

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

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

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

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

“十四五”期末

河北省自然岸线保有率

将保持在23.2%以上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河北省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

截至2024年底

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

下降18.06%

河北省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

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

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有25个县(市区)

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

数量全国最多

自然资源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河北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条例》《测绘地理信息条例》

《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颁布施行

《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矿业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20余项规范性文件印发实施

“十四五”期间

河北省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处

7种战略性矿产实现资源增储

新增铷矿337万吨达到特大型规模

河北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一体化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

在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

自动化监测设备

河北省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观测网体系观测站点平均分布距离加密至10公里

较“十三五”期末缩短83.3%

依托12颗卫星5600余个防火视频监控

结合地面巡护实现森林草原火情

“空天地”一体化 全天候监测

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以“三北”工程为重点,全省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11月1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专场,展示了“十四五”时期河北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海洋局局长詹晓阳表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工作要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撑。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河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耕地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五年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比“十三五”期末净增加252万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

“我省新增耕地中,约80%是立地条件好、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海洋局局长詹晓阳表示,我省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的稳定增长,更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和布局的优化,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河北力量。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彦辉介绍,我省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军令状”,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在全省推行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实现“田有人管、责有人担”,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耕地保护格局。

严格目标落实。“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我省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划定耕地保护面积880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666.8万亩,实现长期稳定利用的优质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

坚持量质并重。我省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强化占补平衡落实,有序推动不合理流出耕地恢复,持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促进集中连片保护,确保耕地总量稳定,质量不断巩固提升。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蓝图”形成

五年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全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共同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2025年9月12日该规划通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在雄安新区,我省构建起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高质量规划体系,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立足河北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镇化特征,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强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的辐射引领,增强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山前平原等重要农产区的能力,科学布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着力构建“两圈两翼七轴、一屏四带五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截至2025年9月底,省、市、县、乡镇四级1751个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基本形成。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自然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五年来,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我省自然资源系统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三北”工程为重点,我省累计营造林3195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34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4.11万亩,修复岸线44公里、滨海湿地8.36万亩,“十四五”期末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保持在23.2%以上。

雄安新区、曹妃甸、塞罕坝机械林场等一张张亮丽名片相继打造。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千年秀林”,高质量建成2.68万亩郊野公园,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增加90种;曹妃甸修复形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统筹当前与长远,强化节约集约,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努力走出一条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截至2024年底,我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8.06%。加快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升级,我省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积极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围填海备案处置,可利用面积达194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全省有25个县(市、区)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全国最多。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