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张太学已经熟练掌握冰糖葫芦的制作技艺。他怀揣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推着一辆二手三轮车,在石家庄一中旧址门口开启了冰糖葫芦的创业之路。
现喜识冰糖葫芦创始人兼喜识集团董事长张太学
16年前,张太学还是一个推着二手三轮车在石家庄街头叫卖糖葫芦的农村少年。凭借着一门手艺和一股韧劲,他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冰糖葫芦事业。
如今,他创立的喜识冰糖葫芦已在全国拥有超过700家门店,更将这一中国传统小吃带到了海外市场。2023年,该品牌两项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
认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
2003年,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张太学已经熟练掌握冰糖葫芦的制作技艺。他怀揣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推着一辆二手三轮车,在石家庄一中旧址门口开启了冰糖葫芦的创业之路。
第一个月,他就挣了3000元。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张澎。品尝过他的糖葫芦后,张澎主动提出合作:“我来出钱,你出技术。”经过深入交流,二人发现彼此对冰糖葫芦这一传统小吃事业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决定携手经营这份甜蜜事业。这也是品牌名称“喜识”的由来。
“认定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坚持。”秉持这样的信念,2003年9月,他们在石家庄千品府开设了第一家门店。这在当时以沿街叫卖为主的冰糖葫芦行业,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
从门店困境到供应链突破
“门店经营”模式为冰糖葫芦迅速打开了市场。张太学回忆,在首店成功的基础上,短短2年时间,门店数量就增加到7家。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原本期望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结果生意却一直原地打转。”
谈到当时的困境,张太学记忆犹新:“夏天没有山楂,没有产品可卖,但是门店又有成本,挺不住就得关门。我们把卷帘门拉下来,给人交着租金。”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几乎让刚刚起步的事业陷入绝境。
如何让糖葫芦“四季常红”?张太学带领团队从生产运营模式上寻找突破口。他们做出了关键决策:承包山楂基地,建设仓储中心,统一加工生产,按照订单配送。这样,一条从原料加工到门店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就此形成。“这套体系建立后,我们的产量比之前增长了70%左右。”张太学说。这条稳定的供应链,不仅解决了季节性断货的难题,更为后续的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各门店还新增了夏季畅销的“炒酸奶”,通过“冰糖葫芦+炒酸奶”的产品组合拳,成功“闯”出了一条四季经营的新路子。
为了从源头上把控品质,张太学带领团队深入燕山腹地,承包山楂种植基地。“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到的每一颗山楂,都来自最好的产地。”总部加工厂和配送中心相继建立,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配送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举措既让消费者品尝到更优质的山楂,也使种植者获得稳定收入。
产品研发上,张太学始终秉持匠人精神。考虑到儿童食用安全,他将尖头竹签改为圆扁签。为了提升口感,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去核机,在保留完整果肉的同时,0.8秒快速去核、去蒂、去脐,既提高了糖葫芦的口感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产品上要始终保持匠心,把研究做到极致。”张太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原料选择到生产工艺,从包装设计到食用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用心与智慧。
2023年,喜识迎来重要里程碑:6月,“嘎嘣脆冰糖葫芦制作技艺”与张太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名单;12月,“喜识山楂食品制作技艺”再获殊荣。
“这不仅是对我们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冰糖葫芦文化价值的肯定。”张太学表示。22年来,喜识始终秉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守护传统匠心,创新时尚形态,实现从手艺到商业、从产品到文化的双向传承。
让传统小吃焕发新生机
喜识通过“直营树标杆,加盟扩规模”的双轮驱动策略,构建起强大的竞争壁垒。在坚实后端支撑上,喜识以研、产、配一体化布局——自有种植基地、中央工厂结合全国冷链网络——实现了品质把控、规模化复制与利润多元化的统一。截至目前,喜识全球门店趋近800家,提供就业岗位近5000个,培养非遗传承人20余人。
如今,张太学身兼多职——喜识品牌创始人、非遗传承人、石家庄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但他依然保持创业初期的热情。
张太学表示,未来,喜识将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深耕海外市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文化使者。”
从最初7家门店的经营困境,到通过供应链建设实现突破;从季节性销售局限,到开创四季经营模式;从传统小吃摊贩,到现代化食品企业——喜识的每一步成长,都印证着创新与坚持的力量。
“只要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张太学的话语中,透着这份坚持带来的从容与自信。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喜识正用一串冰糖葫芦,书写着中国小吃的创新传奇。(李江)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