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盛夏,青海考生刘傲寒以625分的优异成绩,从青海湟川中学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此同时,48岁的父亲刘建波也收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依江宁
去年盛夏,青海考生刘傲寒以625分的优异成绩,从青海湟川中学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此同时,48岁的父亲刘建波也收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回首六载春秋,刘傲寒满心感慨:若不是父亲从初中起便陪伴左右、一同备考,甚至立下与他并肩高考的誓言,或许如今的自己,仍是那个沉溺于手机世界的迷茫少年……
从“冲突”到“同行”
刘建波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专生,自儿子入学起,便一直承担着辅导学业的责任。
小学时光里,儿子在房间埋头做题,他在旁轻刷手机,妻子在客厅静享电视时光,一家人的日子平淡而安稳。这份平静,却在刘傲寒升入初中后被打破——少年渐渐迷上了手机游戏,学习的心思日渐涣散。
有一晚,刘建波深夜起身,见儿子房间还亮着微光,推门而入后,竟发现儿子正躲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
盛怒之下,他抬手给了儿子两巴掌,倔强的少年自此与他冷战数日,父子间的隔阂悄然滋生。直到家长会那天,老师的话让他心头一沉:
刘傲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已然生出厌学情绪,成绩更是滑落到年级两百多名。
刘建波决定放下父亲的威严,与儿子推心置腹地交流一番。
他为自己的冲动打骂诚恳道歉,当提出让儿子将手机和平板交予保管时,儿子的反问却让他陷入沉思:“为什么你们大人下班后能玩手机电脑,我做完作业就不能玩一会儿?”
这句话点醒了刘建波:想要孩子在学习中自律,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
于是,他与家人“约法三章”:家中不再响起电视声响,自己和妻子也收起手机;每当儿子伏案学习,他便坐在一旁,与儿子一起学习。
为了帮儿子弥补落下的功课,刘建波为他报了网课。
从此,一张书桌,两本笔记,父子俩成了最亲密的“学友”。网课开播时,两人并肩而坐,认真聆听每一个知识点,细致记录每一处重点;老师布置的习题,刘建波总会跟着做一遍,遇到与儿子答案相左的地方,便一同伏案探讨。
在父亲的陪伴与引导下,刘傲寒的成绩稳步提升,从年级两百多名一路逆袭至前列。中考时,他不负众望,顺利考入青海湟川中学。
从“陪读”到“逐梦”
高中的校园离家较远,为了让儿子能安心学习,刘建波与妻子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开启了陪读生活,父子“同学”的时光也随之延续到了高中。
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刘建波看着书本上熟悉的知识,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些题目似乎并不难懂,我为何不试着参加高考,圆自己年少时的大学梦?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兴起。彼时的刘建波,正面临着中年人的迷茫与困惑:“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定格了吗?”这样的自问,让他越发渴望找到新的方向。
于是,在儿子上高二那年,他郑重地向妻子提出:要和儿子一起参加高考。
追梦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与正值青春的儿子相比,刘建波的反应速度、记忆力与运算能力都稍显逊色:儿子两三分钟便能解出的数学题,他往往要花上十分钟才能理清思路。
但他始终坚信“勤能补拙”,遇到不懂的数学难题,便虚心向儿子请教;而他擅长的语文,也成了与儿子“较量”的底气,他时常出些难题考验儿子。
他们的学习时光,少了几分父子间的拘谨,多了几分同学般的鲜活——有时为了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会打赌比拼考试成绩。在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中,父子俩一同成长,彼此成就。
从“圆梦”到“守望”
2024年6月7日,刘建波以社会考生的身份,与儿子一同踏入高考考场,完成了这场忘年的“赴考之约”。
8月初,两份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刘傲寒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博连读专业录取,朝着“空天报国”的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刘建波则以454分的成绩,被广西师范大学录取。
可喜悦之余,刘建波却陷入了两难:一边是心心念念半辈子的大学殿堂,一边是家庭的责任与儿子的学费开销,工作单位也无法允许他脱产求学。
8月16日,一家三口专程前往桂林,走进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在刘建波憧憬已久的校园里留下合影,也为这段追梦之旅留下珍贵的纪念。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建波做出了选择:暂时放下自己的梦想,先扛起作为父亲的责任,守护家庭的安稳。
“儿子选择的未来空天技术专业,承载着他空天报国的理想。保障他的梦想,看着他实现抱负,就像我和他一同为国家贡献力量一样。”
8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迎新现场热闹非凡。
刘建波在宿舍里细致地帮儿子收拾行李,看着儿子脸上洋溢的笑容,他在心中默默坚定了信念:
来源:天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