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为啥不偷跑回家?流放犯:想跑啊,但是跑出去活不过3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2:00 1

摘要:但今天咱得说句大实话,古代流放犯想溜回家?纯属拿小命开玩笑。别说跑回原籍,能活着走到流放地都算烧高香。

看古装剧的时候是不是总替流放犯着急?比如被冤枉押去边疆,心里总盼着他咋不偷偷跑回家?

但今天咱得说句大实话,古代流放犯想溜回家?纯属拿小命开玩笑。别说跑回原籍,能活着走到流放地都算烧高香。

首先咱得搞明白,古代流放不是送你去远方旅游,是把人往绝境里扔,光流放地这第一关,就断了一半逃跑的念头。

流放地全是朝廷特意选的死亡地带。

宋朝往岭南扔,那常年瘴气弥漫,北方人去了没几天就闹病,死在半道的比活着到的多;明朝往辽东、云南扔,要么零下几十度冻得掉耳朵,要么遍地毒虫猛兽。

清朝更狠,直接发往宁古塔,号称“去了就别想活着回来”。连当地人都不敢随便往深山跑,你一个手无寸铁的犯人,跑出去吃啥?喝啥?冬天冻不死也得被野兽叼走,这哪是逃跑,分明是自杀。

就算你命硬,扛过了流放地的环境,沿途的监管也能把你盯得死死的,这是第二道枷锁。

古代押流放犯不是一个官差带一群人那么随便,有严格的护送制度。

唐朝规定,每10个流放犯配2个带刀官差,每到一个驿站都要签字画押,少一个人官差就得掉脑袋。

宋朝更绝,直接给流放犯脸上刺字,跟现在的身份证一样,走到哪都能被认出来,官差还会跟沿途百姓说“看见这人跑了赶紧报官,有赏!”。

你想想,官差比你还怕你跑,因为你跑了他要掉脑袋,人家眼睛都不眨一下盯着你,想趁夜溜?门都没有。

就算你运气爆棚,躲过了官差,第三道户籍网也能把你逼死。

古代没有身份证,但有路引。

你想住店、过关卡、甚至买个馒头,都得掏路引,上面写着你是谁、去哪、干啥。流放犯哪来的路引?跑出去就是黑户,住店会被店主报官,买东西会被商贩举报。

而且也别想着回家,你家早被官府盯上了。

保甲制度规定“一家犯罪,邻里连坐”,你敢回村,邻居第一时间就把你绑了送官府,不然他们全家都得受牵连。

还有人说不回家,往别的地方躲总行吧?也不行。

古代人口流动少,一个陌生面孔出现,立马会被人盯上。跑出去不是死在野外,就是死在官府手里,还不如在流放地乖乖干活,至少能多活几天。

可能有人会抬杠那有没有人跑成功的?还真有,但屈指可数,而且都是特殊情况。

比如宋朝的张元,他本是读书人,被流放后偷偷跑到西夏,投靠了西夏国王,才算活下来,但宋朝立马把他家人抓了起来,他到死都没敢回中原。

这种成功,代价是背井离乡、家人受牵连,也没几个人会尝试。

所以说,古代流放犯不是不想偷偷溜回家,是真没那本事,也没那胆子。电视剧里那些逃跑的剧情,大多是为了好看编的。

真实的古代流放,就是朝廷给犯人下的活死刑:要么乖乖在流放地受苦到死,要么跑出去死得更快,还得连累家人。

流放犯的回家梦,从一开始就是个死局!

来源:趣墨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