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草汪居是岚山区典型的渔业村,为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书院阵地灵活、便于凝聚渔嫂群体的优势,定期开展“渔嫂拉呱”,引导渔嫂们学习渔业安全生产政策和知识,号召大家做好“贤内助”,常吹安全“枕边风”。
“大风天气召回要及时响应,千万不能当儿戏。”家住岚山区的渔嫂们正在“文化书院”的渔民讲堂上“充电”,内容涉及惠渔政策、渔民权益、海上安全等。
官草汪居是岚山区典型的渔业村,为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书院阵地灵活、便于凝聚渔嫂群体的优势,定期开展“渔嫂拉呱”,引导渔嫂们学习渔业安全生产政策和知识,号召大家做好“贤内助”,常吹安全“枕边风”。
岚山头街道渔业从业人口占比超75%。近几年,在城中村改造中,拆迁8000余户,新建安置小区23个。面对基层治理涉渔纠纷调处难、物业矛盾化解难等新问题,街道探索了“文化+治理”路径,激活基层治理动能。同时,拓展“调解+”服务模式,让法律顾问讲《渔业法》《劳动合同法》,不断提高渔民的安全和法律意识,
在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老船长”议事会广受群众欢迎。选聘16名有20年以上捕鱼经验的船长,针对海上纠纷制定劳务、伤残等5类纠纷化解预案,发挥其“接地气、说话有分量”的优势,参与社区居民纠纷调解。
“伙计们,拾起篙来……”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这里也时常响起岚山渔民号子铿锵有力的声音。向海而立、依海而兴,深厚的“渔文化”底蕴是辖区群众共同的情感和文化传承。岚山头街道以“渔文化”为主线,聚焦渔民、未成年人、社区居民三个群体,高质量打造“渔风海韵”文化书院品牌,在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破解渔民出海作业周期长、集中学习少、学习碎片化的难题,街道立足靠海临港渔民多的实际,创新打造渔民讲堂。聚焦渔民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邀请“船老大”现身说法,分享海上作业、养殖捕捞经验技巧等,培养出一批知安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把讲堂办到了渔民的心坎上。
在童海社区文化书院,创设“老兵故事汇”,邀请爱岚志愿服务队、“老兵突击队”的退伍军人向社区群众分享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以故事传播理论,传承红色基因。
“这个叫梭子,是编织、修补渔网的重要工具。”在山东手造岚山风物展示体验馆,渔网编织艺人就渔网编织工具、使用技巧等,为海州湾小学少先队员进行讲解。随后,编织艺人手拿梭子、网线、辅助竹片等编织工具现场示范,并“手把手”指导渔网编织技巧。
岚山头街道不断创新以非遗为主的渔俗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特色非遗项目长驻校园、社区,促进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在岚山头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岚山渔民号子进校园”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学校已经实现班班建立渔民号子队,让“渔民号子”在广大学生中广泛传唱。学校编导的渔文化特色情景剧《耕海牧渔》已在舞台呈现。
该街道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以“渔”文化为纽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环节。组织开展海洋大集,民俗展演、渔网编织公益课堂,联合景区组织四季村晚、沙滩音乐节、重阳敬老戏曲专场、社区达人秀,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市集等惠民活动。并推出特色节庆IP,开展春季“赶海节”、夏季“渔村啤酒节”、秋季“开渔盛典”、冬季“海鲜年货大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承海洋文化。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通 讯 员 姚文凤
来源:主流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