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震云曾抛出一句扎心的话:“越是学历低的人,越适合做老板;越是学历高的,越适合打工。”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舆论场,激起无数争议。有人怒斥“读书无用论”,有人却暗自点头——毕竟,马云高考数学考1分,宗庆后初中毕业蹬三轮,曹德旺14学卖水果……这些商业巨擘的“低学
刘震云曾抛出一句扎心的话:“越是学历低的人,越适合做老板;越是学历高的,越适合打工。”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舆论场,激起无数争议。有人怒斥“读书无用论”,有人却暗自点头——毕竟,马云高考数学考1分,宗庆后初中毕业蹬三轮,曹德旺14学卖水果……这些商业巨擘的“低学历”标签,似乎在印证一个残酷真相:在赚钱这件事上,学历可能真不是硬通货。
刘震云图片
一、学历高≠会赚钱:高知群体的“思维陷阱”
刘震云说“学的越多,脑袋越固化”,并非全无道理。高学历者往往被专业框架束缚,习惯用理论推导问题,却容易忽视现实的复杂性。
案例1:学霸的“完美主义困局”
某985硕士创业做智能硬件,产品功能设计得极其复杂,从用户调研到原型测试耗时两年,结果市场已被竞品抢占。反观同行,一个专科生团队用“够用就好”的逻辑,快速迭代三款产品,反而赚得盆满钵满。高学历者的“知识洁癖”,有时会成为商业化的绊脚石。
案例2:职场“工具人”的尴尬
某互联网大厂员工,清华计算机硕士毕业,每天写代码、优化算法,技术能力顶尖,却对产品定位、用户需求一窍不通。当公司裁员时,他因“可替代性强”被优先优化,而同期入职的专科生因擅长沟通、能跨部门协作,反而升职加薪。学历可以让你成为优秀的“螺丝钉”,却未必能教你如何“造机器”。
二、低学历者的“野蛮生长力”:打破规则的生存智慧
低学历者往往没有“知识包袱”,更擅长在混沌中捕捉机会,用“流氓式”的果断抢占先机。
案例1:马云的“野路子”
马云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创业初期被30多家公司拒绝,却硬是靠“死缠烂打”拿下第一笔投资。他不懂技术,却能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凝聚团队;他不懂金融,却敢用“支付宝”挑战银行体系。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恰恰是高学历者缺乏的。
案例2:老干妈的“土味哲学”
陶华碧图片
陶华碧小学没毕业,却把一瓶辣椒酱做到年销60亿。她不懂品牌战略,却知道“味道好、价格稳”是硬道理;她不懂管理理论,却能用“亲情式管理”让员工死心塌地。当竞争对手用“网红营销”时,她坚持“不贷款、不上市、不广告”,反而成了国民品牌。在商业世界里,有时候“土”比“洋”更管用。
三、“上流社会下流人”:经商的本质是“资源掠夺”?
刘震云说“上流社会往往都是下流之人”,虽显尖锐,却揭露了商业的残酷本质——资源是有限的,想赚钱就得从别人手里“抢”。
案例1:美团王兴的“狼性扩张”
王兴图片
美团创始人王兴是清华高材生,但他的商业手段却充满“野性”。从千团大战到外卖市场争夺,美团用补贴、并购、价格战等手段快速扩张,甚至被指责“垄断”。王兴曾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但这种“耐心”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极致掠夺。
案例2:特斯拉的“专利开放”悖论
马斯克图片
马斯克宣布开放特斯拉所有专利时,舆论一片赞誉。但细究会发现,这其实是场“阳谋”:特斯拉已通过专利布局建立技术壁垒,开放专利反而能加速行业标准化,巩固其龙头地位。商业中的“慷慨”,往往藏着更深的算计。
四、学历与商业的真相: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刘震云的话虽刺耳,却并非否定学历的价值。低学历者的“野性”与高学历者的“理性”,本质是商业世界的两面刀。
低学历者的优势:敢冒险、能变通、接地气,适合从0到1的创业阶段;
高学历者的优势:善分析、懂管理、有资源,适合从1到100的规模化阶段。
案例:雷军的“学霸逆袭”
雷军图片
雷军是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学霸,却没陷入“高学历陷阱”。他创业做小米时,既能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又能亲自下工厂盯生产;既能写代码优化系统,又能上直播卖货。真正的商业高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学历派”或“反学历派”,而是能融合两种思维的“混合型人才”。
学历是起点,不是终点
刘震云的言论,本质是对“唯学历论”的反讽。商业世界从不是学历的竞技场,而是人性、智慧与勇气的试炼场。低学历者不必因学历自卑,高学历者也不必因言论焦虑——能赚钱的从来不是学历本身,而是你能否在规则中找到漏洞,在混沌中抓住机会,在掠夺中守住底线。
毕竟,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能熬过“明天晚上”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来源:歌歌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