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主办,南京科技馆、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承办的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在南京科技馆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普场馆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普青年成长成才,来自长三角地区90家科普场馆和
近日,由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主办,南京科技馆、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承办的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在南京科技馆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普场馆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普青年成长成才,来自长三角地区90家科普场馆和科普企业的12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
▲论坛现场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馆长孙涛代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以“十五五”时期科普场馆的使命与变革,聚焦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和行业赋能为主题内容涵盖新技术赋能实践、人才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等五大方向,涌现出一批兼具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成果。论坛旨在为青年搭建思想碰撞与实践交流平台,提升跨区域协作能力,为长三角科普一体化注入新动能,助力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立足长三角地理中心优势,南京以高铁网为纽带,联合三省一市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场馆联动、人才共育和技术协同,构建高效通达的科普服务体系。南京市科协将持续深化区域协作,助力长三角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军在致辞中表示,南京作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之城,依托53所高校、120余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及百万在校大学生资源,为科普事业提供强劲支撑。作为全国唯一兼具“世界文学之都”与“国家创新型城市”称号的城市,南京以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为特色,通过“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化科学传播。由南京市科协发起成立的“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如今已发展到101家成员单位。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薛利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3月南京科技馆召开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人才共育”生态圈,完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意见。希望青年们在长三角创新热土上开拓科普事业新格局,将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作为推动全国科普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化场馆联动、技术共享和思想碰撞,辐射带动长三角、中西部、粤港澳等区域科普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明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冯伟民分别作题为《深耕易耨,共育英才——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才培养实践与长三角科普人才协同发展思考》《重塑科学叙事:科普创作与智慧场馆的协同进化与范式创新》的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面向青年科普工作者及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征集学术论文,评选出十佳论文。这些十佳论文,围绕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展开系统性研究,聚焦社会需求与技术变革下的创新实践,内容涵盖场馆功能升级、资源跨界整合、数字化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核心议题,提出从服务模式重构到文化IP培育的多维解决方案,为科普场馆破解发展瓶颈、构建新型科学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为十佳论文获奖者颁奖
青年专题论坛分设两个专题,在专题一分享会上,6位青年科技科普工作者围绕“技术赋能与场馆运营管理创新”主题,分别针对区域科普研学资源协同发展、生成式AI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博物馆空间功能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并围绕科普IP运营创新、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认证体系等方向展开交流;专题二聚焦“科普内容创新与传播实践”主题,6位青年科技科普工作者分别针对科普资源协同供给模式创新、“科技馆+”模式下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实践、“双减”政策下科技馆校外教育功能拓展等议题进行探讨,并围绕HPS教学理念融合科学家精神教育、馆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式教育活动、场馆展览与线上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等内容展开交流。
▲青年科普工作者座谈交流
主题交流沙龙环节,来自泰州科技馆、扬州科技馆、马鞍山市科技馆、临平科技馆、太仓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6位馆长,围绕面向“十五五”科普场馆革新、技术赋能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主题,聚焦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虚实融合体验升级,探索区域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
“本届论坛节奏紧凑、亮点纷呈、干货满满。”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荣誉主席王小明表示,哪里有科技,哪里就有科普,科技浪潮奔涌之处,即科普人的机遇所在,科普事业的未来在青年。他对青年科普工作者提出以小切口聚焦行业根本性问题、激活中小场馆的创新潜力等建议,并表示联盟将持续赋能大中小场馆协同进化,助力构建全域联动的科学传播新格局,为全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三角智慧。
南京科技馆作为2025年度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的轮值主席馆,年内已发起联盟年度工作会议、青年论坛、专项培训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品牌活动创新、资源共享及人才培育,通过搭建“理论研讨+实践共创”双轨平台,联动三省一市成员单位构建长效协同机制,以“资源通联、技术互通、人才共育”赋能区域科普生态高质量发展。(作者:顾璇 夏文燕 编辑:谢长美)
来源: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