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最大的骄傲,不是当了导演,而是催生催来了4个孙子孙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1:06 1

摘要:上周六,他领着四个孙辈在葡萄架下演《苏三起解》,6岁的大孙女一甩水袖,老爷子敲脸盆当锣,儿子陈大愚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到“这才是春晚”。

69岁的陈佩斯,最近把“舞台”搬进了自家院子。

上周六,他领着四个孙辈在葡萄架下演《苏三起解》,6岁的大孙女一甩水袖,老爷子敲脸盆当锣,儿子陈大愚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到“这才是春晚”。

十分钟后,同一段视频被剪成15秒短视频,点赞破百万——没人想到,离开春晚22年后,陈佩斯用这种方式再次“霸屏”。

很多人以为他退休了,其实他把“上班”地点改到了三个地方:剧场、课堂、自家菜园。

一年287场演出、60场亲自登台、豆瓣评分8.9的《惊梦》刚巡完上海,后台还没拆,他已经回北京给孙子们排戏。

时间被他切成两块:一块给观众,一块给家族。

观众那块,他继续“死磕”喜剧;家族那块,他悄悄启动了一项“陈氏喜剧接班人”计划——四个娃,最小的4岁,已经会走圆场,最大的10岁,能唱四句西皮原板。

他说:“我不求他们成角儿,只求他们别忘中国话里还有韵白。

这份“双轨人生”怎么运转?

我把他最近一年的行程拆成三张表,一看就懂。

第一张表:创作表——一年只干“一件事”

2023年10月,新版《惊梦》开票即空,黄牛把80块的票炒到800。

别人问他秘诀,他甩出一张A4纸:上面只有三行字——“戏比天大,笑比钱贵,观众不是傻子。

他把传统戏里“冷板腔”插进话剧,让演员在锣鼓点里说话,观众笑到一半突然安静,因为听出“笑声里有人哭”。

中国话剧协会的人看完只说一句:他把“喜剧的悲剧内核”做成了可复制的公式。

这张表全年只有一条主线——《惊梦》,其余项目全砍。

经纪人透露,他为此推掉两部网剧、三档综艺,报价加起来过千万。

老爷子摆手:“钱可以慢点赚,戏只能一次成。

第二张表:教学表——“陈氏喜剧”流水线

每周二四,中央戏剧学院黑匣子剧场,陈佩斯喜剧工作坊准时开课。

学生先学“哭”,再学“笑”——他让学员想象“最亲的人走了”,真哭三分钟,再转笑,必须三秒内让观众信。

三批学员下来,90%进了各大剧团,剩下的10%被他拉回大道文化当“替补”,随时顶戏。

有人问他为什么免费教,他答:“喜剧不是独门暗器,是自来水,得让管道通。

课堂里最狠的一句话:“别把观众当流量,把观众当娘,娘一巴掌能抽醒你。

第三张表:家族表——“后院就是小剧场”

2024年春节,陈大愚把父子下棋拍成短片《父子棋局》,5000万播放,网友喊“新时代的《吃面条》”。

片子里,老爷子输棋,把棋盘一掀,孙子们冲上来“劝架”,镜头一转,原来全是排练。

拍完后,陈佩斯把棋盘钉在院子,规定:每周六必须“演”一场,观众是邻居,票就是自家蒸的包子。

四个娃轮流演“县官”“小偷”“苏三”,台词错了,爷爷敲小锣“NG”,重来。

有人担心孩子太累,他回一句:“玩都嫌累,将来怎么熬夜背戏?

三张表拼在一起,就是一条清晰主线——把喜剧“种”下去,观众在地里,家族在院里。

别人问他:“69岁还不享清福?

他把问题抛回去:“我天天在享,只是你们没看懂。

他算的账很简单:一场剧场演出,最多2000人;一部短视频,最多5000万播放;一堂课,50个学生;但一个家族,可以演100年。

于是,他把最精华的时间切成“三份”——

一份给舞台,保证“陈佩斯”三个字还是金字招牌;

一份给学生,让“陈氏喜剧”成为可复制的系统;

一份给孙辈,让笑声像北京春天的杨絮,飘得哪儿都是。

今年5月,他悄悄写完《戏台》三部曲的终章,名字就叫《传戏》。

剧本最后一页,他写了一句台词:“戏台拆了没关系,只要有人,哪儿都是戏台。

说完这句,他把笔一扔,领着孙子们去院子里走圆场,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像极了他1984年第一次上春晚的样子。

那一刻,你突然明白:

所谓“常青树”,不是不掉叶子,而是把根扎得足够深,风吹过去,还能接着发芽。

来源:自由的熊猫iXWaw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