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车展上,小鹏那款穿白编织材料、戴发光遮阳板的机器人一走路,现场观众直接欢呼起来。
广州车展上,小鹏那款穿白编织材料、戴发光遮阳板的机器人一走路,现场观众直接欢呼起来。
这机器人跳舞的样子确实吸睛,但看着它缓步行走的姿态,我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真能像何小鹏说的,以后当保姆、做厨师?
物理AI这股风最近刮得挺猛,简单说就是机器人不光有“脑子”,还能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干活,跟咱们印象中只在数据中心里运转的AI完全不是一回事。
黄仁勋早说过,这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得懂物理定律、能感知世界才行。
软银更直接,砸了54亿美元收购ABBRobotics,摆明了要在这个领域赌一把。
中国企业在这事儿上反应特别快,小鹏不是孤例。
宇树科技、影鹰AI这些本土公司都推出了商业化产品,价格比国外品牌实在多了。
波士顿动力以前总霸占机器人技术的头条,现在中国企业靠着政府支持和国内完整的供应链,追得越来越近。
顾宏地说AI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承担几乎任何人类角色,这话听着提气,但他聊到替代工厂工人时就谨慎了,毕竟现在一只机械手的成本,够普通中国工人挣好几年。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更像“技术花瓶”。
小鹏的机器人能跳舞、能自主行走,手指还带着柔性皮肤,看着挺高级。
但真正考验实力的操控物体技能,至今没见充分证明。
俄罗斯那款号称首个人形机器人的家伙,公开展示时直接踉跄摔倒,视频传到网上,网友都看乐了。
不光是俄罗斯,美挪联合公司1X研发的NEO机器人,售价2万美元,计划明年送进美国家庭。
本来以为挺靠谱,结果被曝光遥控状态下连洗碗机门都关不上。
如此看来,这些机器人在镜头前的光鲜演示,大多是精心设计的效果,真实能力还得打个问号。
最关键的还是钱的问题。
企业搞研发、做演示舍得砸钱,可商业化落地得算账啊。
现在一台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高得吓人,单只机械手的维护更换费用,就让很多工厂望而却步。
对普通家庭来说,2万美元一台的机器人,显然不是刚需消费。
要是连赚钱的逻辑都走不通,再酷炫的技术也难长久。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能把部分组件成本压下来,但核心部件的瓶颈还没突破。
顾宏地说需要足够的数据和训练,可数据收集本身就是个大难题。
物理AI不像ChatGPT,扒拉海量文本就行,它得学三维空间的视觉信息、物体力学关系,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
为了解决训练难题,科技公司想出了不少招。
东京Enactic公司的山本博,用VR头盔加机械臂的组合教机器人干活,操作员远程控制,机器人跟着模仿抓握、放置这些动作。
据说每项任务只要30到50次人类演示,就能微调AI模型。
这家公司还打算明年夏天把机器人放进日本养老机构,帮忙洗碗、洗衣。
想法挺接地气,养老行业确实需要这样的帮手。
但养老场景环境乱、需求杂,机器人真能应对?万一碰到突发情况,它能及时反应吗?这些都是没答案的问题。
1X公司也用类似的在岗训练方法,让机器人在真实家庭环境中学习。
可从目前暴露的问题来看,这种训练方式还不够成熟。
伦敦大学学院的阿巴德教授说得挺实在,机器人的AI系统和身体协调能力差着一大截。
山羊在冰上走路稳得很,那是进化了数百万年的本事,机器人想赶上,可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更是没法比。
咱们手指上有成千上万个触觉感受器,能摸出细微的纹理变化、温度差异。
现在的机器人柔性皮肤技术,跟人类的触觉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很多精细活,比如拿鸡蛋不碎、叠衣服平整,机器人现在根本做不到。
资本对物理AI的热情一直没减,Enactic都获得了英伟达和斯坦福大学的认可,软银更是大手笔收购布局。
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10亿个人形机器人。
这个数字看着挺震撼,但能不能实现,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物理AI现在就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技术演示让人眼前一亮,资本愿意砸钱,可商业化落地还遥遥无期。
何小鹏说不纠结10年后卖多少台,这话挺务实。
现在的重点不是畅想未来,而是先解决成本高、能力弱、数据少这些眼前的问题。
机器人能跳舞、能走路只是第一步,能实实在在干活、价格大家能接受,才是关键。
或许未来几年,物理AI会先在养老、工业辅助这些特定场景慢慢渗透,而不是一下子取代人类。
毕竟技术发展有它的规律,拔苗助长可不是明智之举。
毫无疑问,物理AI是个有潜力的赛道,中国企业也抓住了先机。
但想要实现10亿台机器人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成本下降,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咱们不妨耐心等等,毕竟好技术值得期待,但也得尊重现实。
来源:木鱼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