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沉默癌”不痛不痒,发现多是晚期?3个信号别忽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1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5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刚满62岁,身体一直看起来不错,能买菜做饭还能跳广场舞。可谁也没想到,一场体检却查出她得了胰腺癌,而且,已经是中晚期了。

“我也没啥特别不舒服啊,就是最近瘦了点、饭吃得少了点。”张阿姨说得轻描淡写,可医生却摇头叹气:“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等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太晚了。”

在一众癌症里,胰腺癌属于“沉默杀手”。它来得悄无声息,等你发觉,往往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我们到底能不能早点发现它?如何提高警惕?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场悄无声息的“战斗”。

胰腺的位置比较“隐蔽”,在腹部深处,靠近胃和小肠,平时不容易被察觉。再加上它的肿瘤初期发展速度慢、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认为是胃病、胆囊炎、消化不良等“小毛病”。但一旦被发现,胰腺癌的进展往往非常迅速。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胰腺癌在我国发病率排第10位,但死亡率却高居第6位。五年生存率不足10%,远低于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这不是因为它更致命,而是因为:发现得太晚了。

虽然胰腺癌早期没有“明显疼痛”,但它并非毫无征兆。这三类信号,若持续出现,一定要提高警惕

1.体重突然下降、食欲变差

如果近期没有刻意减肥,却突然变瘦,尤其是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要引起重视。胰腺癌会影响消化酶分泌,导致脂肪吸收障碍,人就会迅速“掉秤”。有些人还会出现油腻食物吃不下、饭量变小,甚至饭后腹胀、腹泻等症状,往往被误以为是“肠胃不好”。

划重点: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不是瘦,是“警报”。

2.黄疸、皮肤发痒、小便发黄

胰腺癌若生长在胰头部,可能压迫胆道,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堆积在血液中,就会引起眼白发黄、皮肤发黄、尿黄如浓茶,甚至全身瘙痒。这些症状有时来得突然,有时“若隐若现”,尤其容易被中老年人误判为“肝不好”。

小贴士:
“黄”不是肝病专属,胰腺也可能在“作怪”。

3.上腹部隐痛、腰背痛

胰腺癌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上腹部或背部中段,呈钝痛或隐痛,有时在吃完饭后加重,晚上躺下更明显,坐着反而能缓解。这种“奇怪”的疼痛方式,医生称之为“胰腺痛特征”,但普通人不认识,常以为是“胃不好”或“腰椎病”。

温馨提醒:
反复上腹胀痛+背部酸痛,一定要查明原因。

除了症状不明显,胰腺癌难以早查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肿瘤标志物不敏感:常用的CA19-9虽然在部分患者中升高,但早期并不一定异常,容易漏诊。

常规体检难以发现:B超不易看到胰腺全貌,CT或核磁才更准确,但并非体检“标配”。

缺乏筛查指南: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普通人群尚无统一的胰腺癌筛查方案。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等症状明显了才去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主动筛查。

虽然胰腺癌听起来“离我很远”,但其实有些人群的确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

长期吸烟、重度饮酒:烟草中的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

慢性胰腺炎患者:长期炎症可能诱发癌变。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中老年突发糖尿病者,需警惕是否因胰腺癌引起。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胰腺癌者,风险是普通人的6~8倍。

肥胖或高脂饮食:代谢异常也与胰腺癌风险相关。

划重点: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胰腺专项检查。

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胰腺癌,但我们可以努力“早发现、早干预”。以下几招值得记下来:

1.主动体检:别等医院“捡漏”

高危人群可选择每年一次胰腺专项检查,包括:

腹部增强CT或MRI

血清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

腹部超声(作为初筛工具)

注意:普通B超只能发现较大肿瘤,精度有限。

2.关注糖代谢变化

如果平时血糖稳定,突然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异常,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务必查查胰腺。有研究指出:约2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1~3年被诊断为“新发糖尿病”。

延伸阅读:
糖尿病≠胰腺癌,但新发糖尿病+其他异常,应高度警惕。

3.日常饮食生活习惯要改

控烟限酒,减少诱发因素

饮食清淡,少油腻、多蔬果

管控体重,避免腹部肥胖

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熬夜

胰腺癌虽难防,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最基础的“防火墙”。

胰腺癌不是洪水猛兽,但它真正可怕的,是“沉默”。很多人觉得,没痛、没病、没感觉,就等于健康。但真相是,身体的“静悄悄”,有时正是疾病潜伏的信号。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出现了体重骤降、黄疸、腹背隐痛等症状,或者属于高危人群,别犹豫,早点检查,才是最保险的选择。健康不是“不疼”,而是“看见”。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 《2024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 《胰腺癌诊疗指南(2023版)》

《JAMA》. New-onset diabetes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202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胰腺癌的早期信号与诊断误区. 202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