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五点的盐源县卫城镇,霜花还凝在红富士苹果的枝丫上,58岁的王顺发已经走进果园。他腰间别着的竹筐里,刚摘下的苹果带着晨露的清甜,果面红润光洁。“以前这时候愁销路,现在只愁摘不及——‘甬凉号’班列等着装货,宁波的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王顺发脸上透着笑意。
凌晨五点的盐源县卫城镇,霜花还凝在红富士苹果的枝丫上,58岁的王顺发已经走进果园。他腰间别着的竹筐里,刚摘下的苹果带着晨露的清甜,果面红润光洁。“以前这时候愁销路,现在只愁摘不及——‘甬凉号’班列等着装货,宁波的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王顺发脸上透着笑意。
同一时间,2000公里外的宁波印象城,生鲜区导购李娜正将刚到货的昭觉苦荞茶摆上“凉山特产专区”。货架前,市民张女士熟练地拿起两盒包装精致的苦荞茶:“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正宗凉山特产,喝着茶都觉得是在帮着老乡增收。”
一南一北,一产一销,因东西部协作的纽带紧密相连。近年来,宁波市与凉山州以“山海协作”为契机,用“班列+仓网”双轮驱动,为凉山农特产品打通“产地—运输—市场”全链条,让苦荞茶的醇香、苹果的甘甜、腊肉的醇厚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两地群众心中的“甜蜜纽带”,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破局:
2000公里的“供需之困”与协作之策
凉山州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农特产品。长期以来,大山的阻隔成为凉山农特产品走向市场的最大障碍。
“2020年以前,我家的苹果要么等着批发商上门压价,要么就得自己雇车拉到成都卖。”王顺发回忆,当时公路运输成本高,从盐源到宁波要走4天多,生鲜损耗率超过20%,“一筐苹果拉到市场,坏了近三成,剩下的利润薄得像纸,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几万块。”
凉山州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凉山州优质农特产品外销率不足40%,近三成生鲜产品因运输不畅烂在田间地头,“优质不优价”“运不出、卖不掉”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和物流枢纽,不仅拥有年均超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具备成熟的港口物流体系和市场网络。“凉山有好物,宁波有市场,这是天然的互补优势。”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负责人说,2021年起,宁波将凉山农特产品外销纳入东西部协作重点工程,组建专项工作组赴凉山实地调研,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供需对接”就此展开。
两地敲定“开行专项班列+构建两地仓网”的核心方案:以“甬凉号”班列为运输主动脉,以“产地仓+销售仓”为节点,打通从田间到货架的全链条,让凉山农特产品“高效出川、稳价增收”。
2024年12月8日,西昌南站内,一声长鸣划破高原晴空,首趟“甬凉号”乡村振兴班列满载1200吨盐源苹果、昭觉苦荞茶缓缓驶出,驶向2000公里外的宁波北站。这趟班列采用“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站”的“五定”模式,彻底改变了凉山农特产品的运输格局。
“以前公路运输价格像‘过山车’,旺季每吨运费能涨到3000元,遇到雨雪天气还得停运。”从事凉山农产品运输多年的货车司机周师傅说,现在班列运费固定在每吨1800元,还能享受政府100万元专项物流补贴。
2025年10月17日,86812次“甬凉号”班列的抵达,让运输效率再创新高。“这趟班列10月15日从西昌南站出发,10月17日11点05分就到了宁波北站,全程仅用45小时,比之前压缩了11小时45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货运部负责人介绍,四季度铁路调图后,班列运行线路进一步优化,通过减少中间停靠站点、优先安排通行,让生鲜产品“鲜”到极致。
班列的价值不止于国内。2025年9月,19吨凉山葡萄通过“甬凉号”班列运抵宁波后,直接转乘海运集装箱发往菲律宾,7天后就出现在马尼拉的超市货架上。“东南亚年需温带水果80至100万吨,且年均增长10%以上,这是凉山农特产品的新蓝海。”凉山州商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甬凉号”已拓展“海铁联运”国际通道,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25年以来出口货值同比增长30%以上。
截至2025年10月,“甬凉号”乡村振兴班列已累计开行12次,运输货物超1100吨,货值达1300万元,涵盖葡萄、苹果、苦荞茶、野生食用菌等20余种特色产品,成为凉山农特产品的“黄金通道”。
织网:
“两地仓”架起从田间到货架的“连心桥”
如果说“甬凉号”班列是运输主动脉,那么“两地仓”体系就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让农特产品从采摘到销售实现“零缝隙”衔接。
在西昌市的“凉山农特产品中心仓”,2000平方米的仓库里一派繁忙景象。“这个中心仓于2024年建成投用,配备了冷链仓储、分拣包装等全套设备,11个重点帮扶县的分仓和16个县(市)的物流网点都归这里统一调度。”中心仓负责人罗晓梅介绍,现在农户采摘的农产品就近送到分仓,经过初加工后集中到中心仓,再通过“甬凉号”班列发往宁波,“以前农户自己打包发货,标准不统一,现在统一包装、统一冷链,产品品质提升了,价格也上去了。”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的苦荞茶加工户阿依莫,是“两地仓”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以前我家的苦荞茶都是用麻布袋子装,卖给批发商一斤8块钱。现在中心仓帮我们统一包装、检测,贴上‘昭觉苦荞’的地理标志,一斤能卖到15块,还不愁销路。”阿依莫说,2025年,她家通过中心仓卖出5吨苦荞茶,收入比2024年翻了一番,“我还带动了村里8户一起做,大家都有了奔头。”
在宁波,“销售仓”的作用同样关键。位于余姚的“凉山农特产品直营旗舰店”里,货架上整齐摆放着94种凉山特产,从生鲜水果到加工食品一应俱全。“这是供销社直营的门店,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户能多挣钱,市民也能少花钱。”门店负责人介绍,店里的苦荞茶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便宜20%,盐源苹果每公斤售价12元,比进口苹果实惠不少,“开业以来每天能卖2万多块钱,周末销量还要翻番。”
线下门店火爆,线上销售同样亮眼。在宁波的“凉山农特产品电商运营中心”,“95后”主播小周正在直播间推销盐源苹果:“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从大凉山运过来的红富士,脆甜多汁,现在下单明天就能发货。”镜头前,刚到货的苹果堆成小山,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我们建了产品库、客户库、主播库‘三库’,开了8家电商店铺,日均发货超1万单。”运营中心负责人说,2025年1月至9月,仅线上渠道就卖出价值1.2亿元的凉山农特产品。
政策的加持让“仓网”更稳固。宁波市镇海区推出“以奖代补”政策,对参与甬凉协作的企业按销售额最高补贴10%,目前已有32家企业入驻宁波的销售仓,带动凉山农特产品物流成本直降30%。“政府给补贴,我们有信心把更多凉山好物带到宁波。”入驻企业负责人王经理说。
暖心:
数字背后的增收故事与山海深情
42亿元——这是2021年以来凉山农特产品在宁波的累计销售额;10.4万户、30余万人——这是甬凉协作惠及的农户数量。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增收故事,是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盐源县卫城镇的王顺发,如今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2020年我家种了5亩苹果,收入不到3万元;2025年种了10亩,通过‘甬凉号’和电商卖出了12万元。”王顺发笑着说,现在他不仅翻新了家里的土坯房,还买了电动三轮车专门拉货,“以前孩子上学的学费都要凑,现在不用愁了,明年我打算再扩种5亩。”
在昭觉县,帮扶干部李建军的手机里存着一本“增收台账”,上面记录着他帮扶的20户农户的销售情况。“阿依莫家的苦荞茶卖了5吨,收入7.5万元;沙马大哥家的乌金猪腊肉卖了300公斤,收入4.5万元……”李建军是宁波派往凉山的帮扶干部,已经在昭觉工作了3年,“我们不仅要帮老乡把货卖出去,还要帮他们建品牌、拓市场,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5年10月,“和美彝乡 幸福昭觉”文旅及农特产品推介活动在宁波余姚万达广场举办。活动现场,乌金猪腊肉的香味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阿依莫穿着民族服饰现场冲泡苦荞茶,让宁波市民品尝凉山味道。“没想到我们大山里的东西这么受欢迎,有个宁波老板当场就跟我签了明年的订货合同。”阿依莫激动地说。
协作的暖流是双向的。在宁波,“消费即帮扶”的理念深入人心。“我每个月都会来买凉山特产,不仅自己吃,还会当作礼品送给朋友。”市民张女士说,她还加入了小区的“凉山特产团购群”,带动邻居一起购买,“能为帮扶做点贡献,感觉很有意义。”
这种双向的互动,让甬凉协作超越了简单的“输血”,实现了“造血”式帮扶。“以前我们只知道埋头种,现在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王顺发说,在宁波专家的指导下,他种的苹果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价格比普通苹果高20%。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在甬凉协作的带动下,凉山农业已从“小散弱”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建成优质苹果、苦荞、石榴等特色产业基地120万亩,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86家,农特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展望:
从“卖产品”到“树品牌”的新征程
如今,甬凉协作正从“打通通道”向“打造品牌”跨越,从“短期帮扶”向“长效合作”迈进。
“我们计划把‘甬凉号’班列的频次从现在的每月1至2次增加到每周1次,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据凉山州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凉山正加快申请盐源苹果、昭觉苦荞等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打造“大凉山”区域公共品牌,“让消费者一提到凉山特产,就想到优质、正宗。”
如今,在宁波,“凉山特产专区”已走进20多家大型商超、100多个社区便利店,“甬凉协作体验馆”也在规划建设中,将集展示、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我们要让凉山特产融入宁波市民的日常生活,让山海协作的情谊代代相传。”宁波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负责人表示。
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在提速。除了东南亚、韩国,凉山农特产品正瞄准欧洲、中东等市场,“我们正在对接宁波港的跨境电商平台,让‘凉品’通过“一带一路”走向更多国家。”凉山州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秋的凉山,苹果红了,苦荞熟了,农户们的笑容比苹果更甜;初冬的宁波,超市里的凉山特产琳琅满目,市民的爱心温暖了寒冬。2000公里的距离,在山海协作的纽带下不再遥远;大山的阻隔,在“班列+仓网”的驱动下被彻底打破。
从田间到货架,从凉山到宁波,从国内到海外,凉山农特产品的“出山向海”之路越走越宽。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只要找准供需契合点,架起协作连心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何勤华 记者 张崇宁)
来源:凉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