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个“想得通”又能“打得赢”的千古牛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9:06 1

摘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圣人,你可能会想到孔子、孟子。但有一位圣人很特别,他不仅能坐下来把道理想通透,还能站起来带兵打仗,而且打一场赢一场。

说到中国古代的圣人,你可能会想到孔子、孟子。但有一位圣人很特别,他不仅能坐下来把道理想通透,还能站起来带兵打仗,而且打一场赢一场。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真正把“想”和“做”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牛人。

一、不务正业的“官二代”,一心想当圣人

王阳明出生在官宦家庭,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但他从小就不走寻常路,别的孩子拼命读书考状元,他却沉迷于“做圣人”。

他学过骑马射箭,研究过道教养生,甚至一个人跑去边关考察军事。他爸看他这么“不务正业”,头疼得要命。

后来,他按照家人的期望去考科举、当官了。可没多久,就因为得罪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发配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荒凉之地。

那里瘴气弥漫,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不通,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刻。

二、龙场一夜,想通了!——“心即理”

在龙场,什么都没有了,功名、前途、甚至尊严。但恰恰是这种绝境,逼着他把向外追求的眼光,彻底收了回来,开始疯狂地向内追问自己:“如果圣人处在我这个境地,他会怎么做?”

一天晚上,他盯着石棺,反复思考。突然之间,像一道闪电划过脑海,他猛地想通了,一下子从地上跳起来,大喊:“我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通俗讲就是:成为圣人的所有答案和力量,根本就不在外面,早就在我自己心里装着了! 我以前老去外面的事物里找答案,根本就是走错路了!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龙场悟道”。

这一刻,他创立了“心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在书本里,不在权威那里,就在你我的心中。

三、光想没用,得去做!——“知行合一”

想通了这个大道理后,王阳明没有被调回京城享福,反而迎来了他人生中更艰巨的挑战——打仗。

当时南方几省交界处土匪横行,几十年都剿不干净。朝廷没办法,让他这个文人去当巡抚剿匪。结果,王阳明用他那一套“心学”思想来打仗,效果出奇的好。

他怎么做的呢?他发明了“十家牌法”,让老百姓互相监督,断了土匪的眼线和补给。他用心理战,散播假消息,让土匪内部猜疑、火并。他剿匪之后,不像以前的官员那样拍拍屁股就走,而是立刻办学校、教文化,从根本上消除匪患。

通过这些实践,他提出了第二个核心思想——“知行合一”。

很多人觉得,“知”和“行”是两回事,先想明白了再去做。但王阳明说,大错特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真正的“知道”,是必然包含着行动的冲动。

比如你知道孝顺,这个“知道”本身就包含着你会去给父母端茶倒水的行动。如果你没行动,那只能说明你不是“真知”。这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动从来就是一体的。

四、终极考验:35天平定宁王造反

他一生最传奇的一战,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宁王准备了十年,拥兵十万,眼看就要颠覆明朝江山。

当时王阳明手上没兵,正在去福建的路上。听说宁王造反了,他二话不说,立刻半路杀回江西。

他干了些什么呢?

第一,玩“诈”的。他伪造了朝廷的调兵公文,到处散发,造成十六万大军马上杀到的假象。

第二,打心理战。他写信给宁王的谋士,假装策反他们,搞得宁王疑神疑鬼,在南昌城里犹豫了十几天,错失了进攻南京的最佳时机。

第三,掏你老窝。他不去救被攻击的安庆,反而直接带兵打下了宁王的老巢南昌。

第四,鄱阳湖决战。等宁王慌慌张张回救时,王阳明用火攻,在鄱阳湖上一把火把宁王的舰队烧了个精光,活捉了宁王。

从起事到被擒,这场准备了十年的大叛乱,王阳明只用了35天就搞定了。这简直就是神话!

五、最后的答案:“致良知

经过这么多大风大浪,晚年王阳明把他的所有学问,归结为三个简单有力的字——“致良知”。

他说,我们每个人心里,天生就有一个能分辨是非善恶的“雷达”,这个东西就叫 “良知” 。它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事情一来,立刻就能照出对错。而我们人活一世,最重要的功课,就是 “致良知”

听从内心那个最真实、最光明的声音,然后按照它去说话、去办事,把它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去。

启示:

1. 你的内心,本就强大无比(心即理)。

2. 别空想,行动起来,在事上磨练(知行合一)。

3. 永远相信并听从你内心那个善良正直的声音(致良知)。

他不是让我们去当书呆子,而是让我们在真实的生活里,做一个光明、有力、有担当的人。

这,或许就是他的思想穿越了五百年,到今天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

来源:小茶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