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决定已经定了,他接下来要去那边多上场,多拿比赛时间,把实战经验一点点堆起来。报道讲得很直白:去打球,去找感觉,不是在跟他说大道理,而是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真刀真枪的比赛里把问题摊到台面上。直播吧在11月16日的报道里还点了来源:开拓者队记者Mike Ri
杨瀚森被安排下去打G联盟的比赛。
这个决定已经定了,他接下来要去那边多上场,多拿比赛时间,把实战经验一点点堆起来。报道讲得很直白:去打球,去找感觉,不是在跟他说大道理,而是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真刀真枪的比赛里把问题摊到台面上。直播吧在11月16日的报道里还点了来源:开拓者队记者Mike Richman在播客《Locked On Blazers》里谈了这事。他的意思不复杂也不玄——G联盟能给上场和节奏,改不了所有的问题。
Richman说得那几句话挺现实的。先说能拿到的好处:年轻球员最缺的就是实战时间,训练再多也顶不上每周两三场的比赛感。G联盟比赛频率高、轮换多、节奏快,能让人习惯连续攻防、快速换位、被盯防时的应对。对像杨瀚森这种还在摸索阶段的球员,能够在比赛里犯错、调整、再犯错,这是成长里必不可少的一步。很多事光靠训练是看不着效果的,比赛能把问题直接放大,让你知道哪些动作行得通,哪些得改。
再说G联盟补不上的地方。Richman直言不讳:那儿的内线对抗档次和NBA差距明显。像萨博尼斯这样既有技术又有体格的中锋,在G联盟里很少见。就算有,也不常碰到。甚至连尤班克斯那种中等偏上的内线水准,有时候也不稳定。换句话说,杨在那儿不会经常面对能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强悍内线,碰不到那种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他身上的短板可能不会被彻底暴露出来,也就不能在真正的高强度对抗下去摸索出解决办法。
体能和力量是Richman再三强调的两点。他觉得杨得在体能上多做储备,练得更结实一点,才能顶住从一节打到下一节、从一周连打多场的NBA强度。比赛不像训练里那种分段进行的跑动,真实比赛的攻防转换、掩护后的二次跑位,消耗是持续性的。少了爆发力和持久耐力,球员很容易在关键回合掉链子,得分手段也会被限制。要想在NBA里找到稳定的得分方式,光会投篮或手感好还不够,体格和耐力是底子。
还有打法适配的问题。G联盟的防守体系、对掩护的处理、内线防守的标准和NBA有差别。杨在那儿更能习惯快节奏的跑动、提高投篮稳定性、练习跑位和空间感,但面对技术型或体格型的顶级防守,他需要学会更聪明的脚步、更硬的出手选择、以及利用掩护制造更有利的位置。G联盟能教会他如何在比赛里维持命中,但有些战术细节和强度要求,还是得在球队的训练和更高水平的对抗里去磨。
把这条路线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球队这么做很常见:把年轻人送到G联盟,是想把训练里的技术变成可复制的比赛表现。优点明显——频繁上场能把训练成果转化成稳定输出。风险也摆在那里——对抗强度的不均衡会让某些短板“看不见”。所以球队一方面要给他比赛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在训练里补短板,安排力量训练、体能训练,或者让他和一线球员多做对抗,尽量把G联盟的“上场量”和NBA的“高强度对抗”拼接起来。
关于具体对手,Richman提到萨博尼斯是个参考点。把萨博尼斯放在例子里,是想说明顶级内线对抗有多严苛:不是随便撞一撞就能过去的,技术加体格都会给外线球员制造麻烦。G联盟里缺少这种常态化的强力对手,意味着杨在那边不会经常被逼到极限去寻找解决方案。这并不是说G联盟没用,而是说明它只是成长路径上的一段,不能替代全部的训练内容。
谈到杨个人的成长路径,关键字还是“上场—犯错—改进—再上场”。比赛会把问题暴露出来,也会给他机会把问题一步步拿掉。每次被更强的内线压制或在连贯进攻中体力下滑,都是数据之外的教训。教练也会根据他的比赛表现调整用法:表现好自然会多给时间,表现有波动就会被限制在更适合的位置上。Richman强调的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循环:给他机会去犯错,然后靠训练把问题修补起来。
球队层面需要做的事也挺清楚:利用G联盟的比赛时间锻炼他的比赛意识和节奏感,同时在训练计划里加上针对性的力量和体能训练,安排与更高水平对手的对抗演练。这样既能保留G联盟带来的上场红利,又能尽可能弥补那边缺乏的高强度对抗。教练和体能团队要按部就班,把短期的比赛任务和长期的体能建设结合起来,别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联赛上。
总之,外界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杨要下去打G联盟,去拿时间、去积累实战感受。接下来会怎样发展,重要的不是一句预测,而是看他在那些比赛里能学到什么,训练里又怎么把身上的短板一点点修掉。
来源:趣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