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流又卷土重来了,这次的主攻方向却变了焦点。很多家长还没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在高烧、咳嗽、乏力中“中招”。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一轮的流行当中,儿童重症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学龄前后的小朋友,成了高危人群。
甲流又卷土重来了,这次的主攻方向却变了焦点。很多家长还没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在高烧、咳嗽、乏力中“中招”。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一轮的流行当中,儿童重症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学龄前后的小朋友,成了高危人群。
有人说,孩子身体不是恢复得快吗?怎么这次甲流像是盯上了孩子不放?病毒并不挑人,只是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防线没那么牢靠。
一旦病毒攻破了第一道关口,进展起来往往更快。成年人可能顶一顶就过去了,孩子却可能发展成肺炎、脑炎,甚至引发多器官损伤。
社区里有位奶奶,提起孙子住院的事还心有余悸。孩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第二天突然高烧不退,眼神开始涣散,说话也不利索了。
送去医院才知道是甲流引发的重症脑炎。医生说,如果晚来几个小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高烧不退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甲流的发病往往很急,体温可以飙到39℃甚至40℃,而且退烧药作用短,一两个小时又燥得满身通红。
有些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想着多喝水、捂一捂就好,但甲流的高热往往持续超过三天,特别是孩子体温反复波动、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时候,就绝不是“扛一扛就好”的问题。
除了烧不退,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突然嗜睡、反应迟钝。这不是困了想睡,而是病毒已经开始影响中枢神经。
孩子平时活泼好动,怎么这次叫也不醒、眼神呆滞?这类表现大多数家长不熟悉,但在医生眼中,它非常危险。甲流病毒可能已经突破血脑屏障,正在侵犯大脑组织。
还有一种表现比较隐匿,那就是呼吸变快或者喘不上气。很多人以为孩子喘,是因为发烧闹腾,其实不然。
甲流一旦引发肺部并发症,孩子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有的甚至会出现胸凹现象,呼吸时肋骨边的软组织明显凹陷,这说明肺部正在努力补偿氧气,已经快撑不住了。
也有不少孩子会在病程中呕吐、腹泻,尤其是年纪小的,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时一开始以为是吃坏了东西,结果后面才发现是甲流在作祟。
病毒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只在呼吸道”,它会在身体里乱窜,尤其在免疫力低下时,哪里薄弱就打哪里。
还有一种情况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手脚冰凉、脸色发白。发烧的时候本该全身发热,怎么四肢却冷冰冰?
这可能是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说明身体已经动员大量能量在对抗病毒,到了“战斗白热化”的阶段。这时候如果孩子还出现心率加快、出汗多等情况,意味着身体正在超负荷工作。
更严重的,是出现抽搐或意识模糊。这不是简单的“烧糊涂了”,而是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攻击已经产生实质性影响。
孩子突然眼神发直、嘴角抽动、身体抽搐,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送医,不要犹豫。很多甲流重症都是在这一阶段才被识别,但也往往是抢救难度最大的阶段。
一位医生曾说:“甲流不是不能治,而是怕拖。”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是最真实的经验总结。
尤其是孩子,一旦进入重症期,恢复期不仅长,很多后遗症也是不可逆的。家长平时可能对感冒不那么紧张,但碰到甲流,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一些中老年人常说,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抗病毒药,不也都熬过来了?这话但时代不同了,病毒也变了模样。现在的甲流毒株变异更快,传播力更强,攻击性也更高。
尤其是这几年孩子们因为疫情很少接触病毒,整体免疫刺激减少,反而让甲流这种“老对手”更容易得手。
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是隔代带娃,爷爷奶奶看孩子,遇到孩子发烧,常常想靠经验判断,觉得多喝水、多睡觉就能好。
经验当然宝贵,但也要跟得上时代。甲流的重症表现并不是靠直觉能判断出来的,有时候看起来只是发烧,其实已经病情进展很快。
这时候就体现出健康知识的力量了。不是说要自己当医生,而是至少能知道哪些信号意味着“不能拖”。一看到孩子发高烧超过三天、精神状态变差、出现呕吐、喘不上气这些表现,就应该警觉起来。不是恐慌,是及时应对。
有些家长会问,那是不是一有这些症状就一定是甲流?当然不是。但正因为不确定,更要早一步做检查,排除风险。
很多时候重症并不是因为病毒太强,而是因为发现得太晚。特别是孩子比成年人更脆弱,病情发展速度快,留给反应的时间少得多。
除了孩子,家中老人也要格外注意。甲流虽然这波以儿童为主,但老年人依然处在高风险之中。一旦被传染,也可能迅速发展成肺炎,甚至诱发原有慢病的恶化。
平时照顾孩子的老人,防护上更不能放松。尤其在早晚温差大的秋冬季,大人孩子都要注意保暖、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少老人习惯自己吃药,觉得药片一吞就能压住病情。但是甲流这么“猛”的病毒,靠感冒药是压不住的,胡乱吃药反而会掩盖病情,让人误以为缓解了,最后耽误治疗。
每年这个季节,医院儿科总是人满为患。医生忙得脚不沾地,家长急得团团转,孩子在病床上哭着喊妈妈或者奶奶,场景让人心酸。哪怕早一天识别这些重症前兆,也许就能少一次住院、少一份痛苦。
在病毒面前,知识就是护身符。不是所有发烧都是重病,但每一次发烧都值得认真对待。尤其是孩子,身体还没长全,防线还不牢,真正需要的是成年人的细心和警觉。
这波甲流之所以引起关注,不只是因为它来势汹汹,更因为它暴露出我们对儿童健康防线的漏洞。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提醒——不是只在新闻里看到,不是别人家的事,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
有人说,育儿就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体力,还需要知识。这话没错。
尤其在病毒肆虐的季节里,多掌握一点医学常识,就是给孩子多一层保护。哪怕只是对一个细节敏感一些,也可能改变整个病情的走向。
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度过这个冬天,愿每个家庭都不用经历医院走廊上的长夜。健康这件事,永远值得我们郑重以待。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季节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3年版)[R].2023.
[2]谢雯,张建中,刘佳佳,等.2023年中国甲型流感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2):215-22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2024年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23-10-15)[2025-11-10].
来源:普外科欧阳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