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冲全球第二!清华学霸是靠啥打破国外垄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1:03 1

摘要:现在人人都爱用手机拍照,可很少有人知道,手机里负责成像的CIS芯片,以前咱中国人根本做不出来。哪怕咱造了全球一半的智能手机,中高端CIS芯片也全靠进口。但现在不一样了,一家中国公司不仅站稳了中低端市场,还冲进高端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到第二,它就是格科微,创始人是

现在人人都爱用手机拍照,可很少有人知道,手机里负责成像的CIS芯片,以前咱中国人根本做不出来。哪怕咱造了全球一半的智能手机,中高端CIS芯片也全靠进口。但现在不一样了,一家中国公司不仅站稳了中低端市场,还冲进高端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到第二,它就是格科微,创始人是清华学霸赵立新。

前阵子我换手机,特意查了下配置,发现vivo Y500的主摄用的就是格科微5000万像素的CIS芯片。虽然这像素离行业顶尖还有差距,但想想二十年前,咱连低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现在能在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真的很不容易。今天就聊聊赵立新和格科微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么从简陋工棚里,一步步打破国外垄断的。

一、从小摆地摊的学霸,带着父亲的“第一情结”闯芯片

赵立新是湖南益阳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跟着父亲摆地摊组装自行车,30块钱一辆,这手艺他现在还没忘。别看课余要干活,他学习成绩特别好,经常考年级第二、第三,可父亲总跟他说:“吃饱了饭,怎么能不考第一?”

他父亲是个很厉害的人,出身孤儿却心灵手巧,饿着肚子也能考第一,18岁看了眼工厂的电动机,回去就自己做出来了,靠着手艺把家人照顾得很好。父亲不仅教赵立新动手动脑的本事,更把“要做就做最好”的想法刻进了他心里。

1985年,赵立新拿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专业随便挑,他选了无线电系——就是那个走出十多位半导体行业大佬的“清华EE85”。去北京前的暑假,父亲还特意教他打模具,爷俩手工做了一套,这份对“手艺”的较真,后来成了赵立新创业的底气。

从清华硕士毕业后,赵立新去了新加坡、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工作,做过蚀刻工艺,也搞过CIS芯片开发,软件、电路设计这些活儿,他摸得门儿清。可他不想一直打工,父亲开过几家小工厂,因为只敢做无风险的生意,最后没什么起色,这让赵立新下定决心,要敢闯敢拼,“10倍的风险,可能有100倍的回报”。

2000年,夏普发布了第一款拍照手机,虽然只有11万像素,却让赵立新看到了CIS芯片的巨大潜力。当时他手里已经有10多项相关专利,干脆回国创业。2003年,37岁的他拉着两位清华同学,凑了600万美元,在上海创办了格科微。

这笔钱看着不少,可对芯片行业来说就是“零花钱”。赵立新想了个办法,找中芯国际合作——格科微负责设计,中芯国际出钱建生产线。为了方便对接,他直接把公司搬到了中芯国际的临时工棚里,“那工棚破得很,桌子上全是蚂蚁,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清蚂蚁”。当时他跟妻子说:“要是输了,咱就不玩了”,算是把全部身家都押上了。

二、创业九死一生:从良率0.05%到把芯片卖成“拼多多”

别看现在格科微做得风生水起,创业初期差点就撑不下去了。赵立新是工程师出身,懂技术却不懂市场和管理,一开始眼高手低,非要做高端CIS芯片,结果研发卡壳;转做基带芯片,还是不顺利。更糟的是,公司数据库被员工带走,对方还融了资,反过来成了竞争对手。

“老天算是照顾我,很多人犯一次错就垮了,我们却有机会重来”,赵立新没放弃,这次他换了思路:不贪多求快,从低端做起。当时国际巨头都在做200万-500万像素的芯片,他就从30万像素开始攻关。

研发过程特别难,光是试板就试了四十多次。2005年,格科微终于做出了中国第一款有商业价值的CIS芯片,关键工艺达到了国外水平。刚好赶上国内摄像头市场兴起,30万像素的芯片刚好够用,这款产品当年就卖了1600万颗,销售额突破500万美元,一下子在低端市场站稳了脚。

2007年iPhone问世后,手机拍照需求爆发,像素越做越高,格科微也跟着往200万、500万像素追。可这过程又是一场硬仗,做200万像素芯片时,第一片晶圆上2000颗芯片,只有1颗达标,良率才0.05%。赵立新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熬,终于把良率提到了95%以上,还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降了35%-50%,性能反而提升了40%。

眼看格科微要起来,国外巨头开始搞价格战,“在深圳,他们把库存按斤卖,直接把我们打到账上只剩200块”。赵立新没怕,既然成本有优势,就干脆跟他们拼价格,最后硬是把中低端市场抢了过来,被人称为“芯片界的拼多多”。到2014年,格科微CIS芯片出货量超过9.4亿颗,成了国内出货量第一;2020年更是冲到全球出货量第一,虽然按销售收入算排第四,但这份成绩已经很亮眼了。

除了CIS芯片,格科微还盯上了LCD驱动芯片——以前这市场也被中国台湾企业垄断。2010年开始做,到2019年出货量就达到4.2亿颗,成了国内前五供应商里唯一的大陆企业。两条腿走路,让格科微的营收一路涨到2020年的近65亿元。

三、不满足“量第一”,清华学霸带队冲高端

拿到全球出货量第一后,赵立新反而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第一”,大多是中低端芯片撑起来的,高端市场几乎没涉足。2020年,格科微CIS芯片收入58.6亿元,只占全球市场的5%;而行业第一的索尼,营收94亿美元,市占率40%,光高端市场就占了一半。

父亲“吃饱了饭就要考第一”的话,又在他耳边响起。赵立新不想只做“量的第一”,还要做“质的顶尖”,于是开始往高端市场冲刺。他做了两个关键决定:一是推动公司上市募资,二是改变发展模式,从“只设计不制造”的Fabless模式,转向“自建工厂+委托代工”的Fab-Lite模式。

2021年,格科微在科创板上市,募集了35.93亿元,全部投到了12英寸CIS芯片产线建设上。这条产线建在上海临港,占地12.2万平方米,花了好几年时间。在建设工厂的同时,格科微耗时十年研发的高端工艺也取得突破,3200万、5000万像素的芯片陆续推出。

2023年,临港工厂建成投产,高端芯片的量产周期一下子缩短了。现在OPPO、vivo、华为的不少热门机型,比如华为Nova 13系列、vivo Y300 Pro,都用上了格科微的中高端芯片。2025年前三季度,格科微营收57.23亿元,同比涨了25.66%,其中1300万像素以上高端产品收入10亿元,3200万像素以上芯片卖了4000多万颗,二季度开始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就超过40%了。

现在临港工厂基本满负荷生产,产能不断往高像素芯片转移。赵立新还计划进军汽车CIS芯片领域,目前已经突破了车规级封装工艺,他说“30亿美元营收的目标,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

回想创业初期的那个蚂蚁工棚,再看看现在的临港工厂,赵立新自己都没想到公司能活这么久。当初他以为“要么两三年上市,要么两三年淘汰”,可现在格科微已经成立22年,最初的创业伙伴还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Top5的半导体公司。

四、中国芯片突围,靠的是“敢拼+较真”

格科微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芯片行业突围的一个缩影。以前我们在很多芯片领域被“卡脖子”,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起步晚、投入大,还得面对国外巨头的打压。但像赵立新这样的创业者,带着对技术的较真、对风险的勇气,一步步啃硬骨头,慢慢就把差距缩小了。

我身边有做半导体行业的朋友,他说芯片研发就是“烧钱+熬时间”,一款高端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可能要花五六年、几十亿,中间还可能随时失败。格科微能坚持二十多年,从30万像素做到5000万像素,靠的就是不急于求成,沉下心做技术,还有敢于和国外巨头硬碰硬的底气。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半导体产业,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都在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突破。但我们也得清醒,和索尼这样的巨头比,我们在高端技术上还有差距,想要真正实现“领跑”,还需要更多像赵立新这样的创业者,需要更多人愿意沉下心来做研发。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买手机时会关注CIS芯片的品牌吗?你身边还有哪些中国芯片企业的故事?你觉得中国芯片要多久才能在高端领域做到全球第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惜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