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
✦•✦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
《林徽因传》从来不是翻炒绯闻的八卦集,而是一部女性不被定义的抗争史。
世人总爱给她贴“徐志摩的白月光”“梁思成的妻子”的标签,却忽略了她墓碑上的最终注解——没有堆砌任何身份头衔,只留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
她这一辈子,都在和“别人眼中的样子”较劲,最终活成了自己选定的模样。
正如张桂梅所说: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要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读完这本书才懂,女人这辈子最硬的底牌,从来不是婚姻或子女,而是那个不被定义、忠于自我的自己。
伍尔夫说过,世人总爱用单一标准框定女性,却忘了女性的天赋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林徽因的才华,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足以让她稳坐“才女”宝座。
但她偏不接受这种窄化的定义,16岁随父游历欧洲时,房东太太口中“能将艺术与实用结合”的建筑师职业,在她心里扎了根。
她后来回忆:“西方建筑的规整与温度,让我迫切想把这种形式带回祖国,让我们的建筑也能屹立百年。”
1924年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时,她被校方直接拒绝,理由荒唐又傲慢:“建筑系要彻夜赶图,无人陪伴的女生不方便”。
换作别人或许会妥协,但她转头考入美术系,却悄悄旁听了建筑系所有课程,33门课拿了十个优十个良,作业被老师赞“无懈可击”。
谁能想到,近百年后宾大才以隆重仪式,向这位当年被拒之门外的女性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
抗战时期,她拖着严重的肺病,跟着梁思成辗转15个省份考察古建筑。
荒郊野岭骑骡子、宿破庙抓虱子是常事,还要冒着土匪打劫的风险攀高塔,学社成员都说:“梁先生敢上的地方,林先生从不退缩”。
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她顶着满殿蝙蝠和臭虫,凭着远视眼在大梁下发现模糊字迹,硬是用这份实证,驳斥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片面论断。
放到现在,我们不也总被标签捆住手脚?
“文科生就该温柔”“女生搞技术没前途”,这些声音从未消失。
《指挥家》里的安东尼娅·布里克,同样面对“女性不能当指挥家”的偏见,在男性主导的音乐圈里,深夜偷偷练琴、观察学习,最终成为史上首位女性指挥家,用实力打破职场天花板。
《许我耀眼》里的许妍,被嘲讽“野心太大不像好女人”,她直接回怼:“我有专业能力,凭什么不争不抢?” 从小镇姑娘逆袭成新闻主播,撕碎了“女性要佛系”的枷锁。
标签不过是别人对你的片面概括,你才是自己人生的总导演。
跳出别人划定的窄路,前方自有更辽阔的天地。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女性的困境,往往源于被要求通过男性实现自我价值。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从来没按“男主外女主内”的剧本走。
他们特意选在宋代建筑师李诫的碑刻纪念日结婚,给小儿子取名“梁从诫”,就是要传承这份对建筑的执念。
回国后,两人一起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她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把对建筑的热爱播撒给更多年轻人。
抗战时期辗转到四川李庄,日子苦到极致。
林徽因肺结核爆发,卧床四年多,常常大口咯血;梁思成患脊椎病,穿铁架才能起身,家里没米下锅时,只能把派克金笔和手表拿去典当换粮食。
即便卧病在床,她也没沦为“只懂照顾家庭的贤妻”,而是梁思成最核心的学术搭档。
她通读廿四史梳理建筑史料,在病榻上帮梁思成打磨《中国建筑史》的核心思路,梁思成后来坦言:“我的研究能有灵气,全靠她点醒关键处”。
国徽设计中,她提出的简洁庄重理念被采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须弥座浮雕,凝聚着她的心血;景泰蓝工艺濒临失传时,她牵头改良72道工序,让传统手艺重获新生。
更鲜为人知的是,她嫁入梁家时,曾因“新式女性、不爱做家务”遭婆婆反对,姑嫂矛盾也一度尖锐,可她从没为了迎合别人改变自己。
现在很多女性婚后,总被推着“牺牲自我”。
为了家庭辞掉工作,为了孩子搁置爱好,最后活成了“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妈妈”,却忘了自己原本的名字和梦想。
《末路狂花》里的塞尔玛,从逆来顺受的家庭主妇,到和闺蜜一起踏上逃亡之路,抢劫加油站、对抗不公,最后牵手坠崖的瞬间,喊出了“永远不回头”的自由宣言。
《小妇人》里的乔,拒绝“女性必须结婚”的规训,坚持写作,哪怕独身也活得热烈,用一生证明“女人的故事不止爱情一种”。
好的婚姻从来不是让你磨平棱角,而是让你舒展本心。
就像两艘并肩航行的船,各有航向,却能朝着同一片星辰大海前行。
“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社会规训出来的。”
波伏娃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女性的痛点,但林徽因偏要撕开这层规训,活成最真实的自己。
她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却不愿做养在深闺的金丝雀。
13岁时同父异母的弟弟发烧,她半夜抱着弟弟在廊下踱步到天亮,温柔里藏着韧劲;16岁游历欧洲,见识了不同风土人情,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她爱美到骨子里,哪怕在香山养病,也踩着高跟鞋在山间漫步;中年后腿瘦成麻杆,就裹上多层长腿袜修饰身形,却又执意上半身穿得单薄,不愿显得臃肿。
她也有烟火气,逃难期间学会了做家务,金岳霖夸她烧菜味道好;临死前,还亲手给未出生的外孙做了满满一叠小衣服,细节里全是温柔。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从不让步。
友人劝她去美国避难,她回信拒绝:“祖国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有人开玩笑问“鬼子来了怎么办”,她淡然回应:“门前就是扬子江”。
这种风骨,让她在动荡岁月里始终清醒。
她不是完美圣人,有小女儿的爱美之心,有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有不被定义的勇气,这份真实才最动人。
《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许红豆,从北京高压职场辞职,在云南慢生活里与自己和解,最后创办民宿,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垫底辣妹》里的沙耶加,被贴上“学渣”标签,却在补习班老师的鼓励下,深夜边哭边刷题,一年内逆袭考入庆应大学,打脸所有“你不行”的声音。
舒婷在《致橡树》里写:“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女性的美,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人生的剧本,也该由自己执笔。
不被定义,是女性最顶级的活法。
林徽因用一生证明,“才女”“贤妻”“母亲”都只是身份的注脚,不是人生的全部。
你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嘴里的“应该怎样”,而是你内心的热爱与坚守。
经济独立是底气,精神自由是灵魂,而不被定义的勇气,是贯穿一生的光芒。
你可以温柔似水,也可以雷厉风行;可以洗手作羹汤,也可以职场披荆斩棘。
不必迎合谁的期待,不必活成标准答案,你本身的样子,就足够耀眼。
合上书,想起她在《莲灯》里写的:“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她用建筑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不朽篇章;用一生践行“不被定义”,活成了自己的光。
愿你也能挣脱标签的束缚,打破偏见的桎梏,活成不被定义的自己。
愿你无论到了什么年纪,都能保持热爱、坚守自我,在自己的人生里绽放独属于你的光芒。
你有没有被贴过讨厌的标签?是怎么撕掉它的?
影视剧中的哪个角色,让你看到了“不被定义”的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点个赞❤️ 转发给身边正在挣脱束缚的她,让更多人知道:女性的精彩,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来源:国经音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