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些轶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0:33 1

摘要:诸葛亮不仅深谙韬略,更精于农耕。在隆中隐居时,他培育的西瓜以个大、沙甜、无尾酸闻名乡里。当时襄阳一带虽有种瓜传统,却不懂选种留种的诀窍。每逢西瓜开园,前来品尝的乡邻与过客络绎不绝,许多人吃完瓜便索要种子,却因往年未留存优质种源而屡屡失望。

一、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深谙韬略,更精于农耕。在隆中隐居时,他培育的西瓜以个大、沙甜、无尾酸闻名乡里。当时襄阳一带虽有种瓜传统,却不懂选种留种的诀窍。每逢西瓜开园,前来品尝的乡邻与过客络绎不绝,许多人吃完瓜便索要种子,却因往年未留存优质种源而屡屡失望。

次年瓜熟时节,诸葛亮在地头立起木牌,上书"瓜管吃好,瓜子留下"。他将收集的瓜子洗净晒干,精选颗粒饱满者分赠附近瓜农,并传授沙地种植、麻饼香油脚子施肥的技艺。这种"取之百姓,用之百姓"的种子传承智慧,让汉水两岸沙地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西瓜声名远扬,至今仍保持着个大皮薄、味甜多汁的特质,而"吃瓜留子"的老规矩也在部分村落延续至今。

二、锦囊避祸:

相传诸葛亮临终前,曾对子孙留下嘱托:"若遇杀身之祸,可拆房破壁,内有纸包能解危难。"多年后,其后代在魏晋为官,因先祖声名遭当朝权贵猜忌,被判死罪。金殿之上,官员如实转述诸葛亮遗言,皇帝下令拆房取包。

纸包内藏一信,封皮书"遇皇而开"。皇帝启封视之,首句便是"退后三步"。刚依言退立,头顶房梁上一根玉簪轰然坠落,将龙案砸得粉碎。惊魂未定之际,又见信尾写道:"我救你一命,请留我后代一命。"皇帝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当即赦免其后代并官复原职。这则传说虽与史实时间线不符,却巧妙折射出百姓对智者"未卜先知"能力的崇拜。

三、八卦衣:

戏剧中诸葛亮身披的八卦衣,民间传说是其师母所赠。少年诸葛亮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时,因求知若渴而心生一计:当时无钟表计时,先生以公鸡鸣叫为准下课,诸葛亮便在鸡将鸣时喂食,以此延长授课时间。事发后,司马徽怒烧其书,不许他继续求学。

诸葛亮求学心切,恳请师母说情。师母向司马徽进言:"此子虽用小计,实为求知而非恶意。"司马徽转念同意,但烧毁的书籍无法复原。师母遂取出家中珍藏的千年神龟背壳,称"披此壳可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诸葛亮披上背壳,果然昔日所学历历在目,未授之业亦能领悟。这背壳后来便演化成他标志性的八卦衣。故事既赞扬了诸葛亮的勤学精神,也融入了汉代谶纬文化中"龟甲通神"的观念。

四、鹅毛扇:

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不仅是纳凉工具,更象征着运筹帷幄的智慧。民间相传,黄承彦之女黄月英并非传闻中丑陋,而是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曾拜师学艺,下山时师傅赠其鹅毛扇一把,扇面"明""亮"二字中暗藏治国安邦之策,并预言"姓名含明亮者即为如意郎君"。

后来黄月英嫁与诸葛亮,这把鹅毛扇便成为定情信物。诸葛亮对其爱如珍宝,终日不离手,既是对夫妻情意的珍视,更时刻研习扇中谋略。清朝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下"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生动描绘了鹅毛扇与诸葛亮军事智慧的紧密关联。

五、馒头缘起: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军队行至泸水,瘴气弥漫,士兵疫病流行。部下提议以俘虏头颅祭祀河神平息水患,诸葛亮不忍杀生,遂命士兵用面粉和泥,捏成人头形状蒸熟,取名"蛮头"替代祭品。

这种面食既顺应了军中祭祀需求,又彰显了不滥杀的仁政理念。随着时间推移,"蛮头"因名称不雅逐渐演变为"馒头",并从军营传入民间,最终成为北方主食之一。虽然考古发现汉代已有类似面食,但这则传说赋予了馒头道德起源,将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与饮食文化巧妙勾连,体现了百姓对以仁治军的推崇。

六、诸葛菜:

据《中国风物志》记载,襄阳大头菜实为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所创,民间俗称"诸葛菜"。相传他某次采药时,发现一种形似萝卜却味兼辣甜的植物,试食无毒后带回家中栽种。那年风调雨顺,大头菜长势喜人,诸葛亮效仿襄阳民间腌制方法,将收获的大头菜洗净晾干腌入缸中,次年取出食用竟比新鲜时更为爽口。

后来辅佐刘备时,他得知军中缺菜,便派木牛流马从襄阳运送腌制大头菜。这种便于携带、耐储存的食品解决了军粮补给难题,深受士兵喜爱。从此襄阳大头菜声名远播,百姓为感念诸葛亮的贡献,便以其名号命名。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