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中医药管理局专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0:40 1

摘要:2025年11月6日上午9:30,南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5年11月6日上午9:30,南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新闻发布办主任 张黎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一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崔书克先生,向大家介绍南阳市“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松涛先生;

市中医药管理局三级调研员杨运卿先生;

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秦玖刚 先生;

市张仲景研究院院长王晓星女士;

欢迎各位发布人!下面,先请崔书克先生作主发布。

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书克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南阳中医药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南阳中医药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阳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战略定位,以“五聚五提”为总抓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仲景文化为主线,统筹做好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三篇文章,打响“仲景、正骨、艾草”三张名片。主要措施和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动力源,中医药试验区建设成果丰硕

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深化中医药改革,构建起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发展质量更有成色。“十四五”期间,南阳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获批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国家中医药监督执法实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仲景经方传承与应用重点研究室,被列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三个核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二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五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南阳中医药强市建设若干支持措施》《南阳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近期正式公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三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了高规格的中医药强市建设大会,多次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工作列入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把聚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列入全市“五聚五提”工作重抓重推,市县两级均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经验在国家级、省级工作会议上先后8次作典型发言。

二、坚持传承创新,织密服务网,中医药事业提质增效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医教研协同发力,中医药事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充。构建了覆盖城乡、上下联动、优质高效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市中医医院数达65家,中医类诊所从“十三五”末657家增至1058家(增长61%),中医医院床位数由9795张增至10363张(增长5.8%),每千人达1.09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由9658人增至10182人(增长5.4%),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5%的村卫生所(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运行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新增2家“三甲”中医院、3家三级中医院,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科、培育专科、中医优势专科各1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30个,省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个,优质中医药资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三是人才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实施“仲景人才工程”,聘请了张伯礼、俞梦孙等34名院士、专家担任南阳中医药发展战略顾问,仲景书院累计举办4期,培养本土高端经方人才134名,评选第三届南阳市名中医20名。目前,全市拥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7名,省名中医5人,省中医药拔尖人才4人、青苗人才117名。中药研发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6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枇杷清肺颗粒”获批上市,实现省内中药3.1类新药零突破。四是防治康养南阳模式初步形成。创新实施“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和“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双万服务工程,为签约居民提供“科普宣传、养生保健、针灸推拿、理疗药膳”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指导群众正确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签约服务的持续开展,各种慢性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以淅川县为例,2024年全县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6类慢性病住院人次、住院费用和医保基金支出分别下降3.6%、10.45%和11.74%。这一经验被称为“中国特色防治康养的南阳模式”,作为唯一的中医药典型案例入选《2023年健康中国医疗蓝皮书》。

三、坚持优势再造,做强全链条,中医药产业蓄势崛起

立足南阳生态环境优势和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覆盖一、二、三产的中医药产业链,实施宛药振兴计划、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和“中医药+”计划,推动中医药产业优势再造。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68万亩,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由“十三五”末的35个增至80个(增长128%),规上中医药企业达53家,GMP认证中药制药企业33家,中医药产业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260亿元突破至450亿元(增长73.1%),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十大产业集群,南阳上榜全国中药产业综合实力30强城市。二是艾草产业领跑全国。艾草产业作为南阳的特色支柱产业,“南阳艾”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认证,建成4个艾草产业园和1个艾草专业市场,艾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基地。艾产业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20亿元增长至200亿元,增幅达66.7%。三是“中医药+”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中医药+养生养老、食疗药膳、健康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康养名城。建成10个省级、19个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3个4A级、1个5A级景区设立中医药康养服务站,去年8月底,河南日报以《中医赋能康养游 游客乐不思归期》为题报道了老界岭康养服务站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生动事迹,引起较大反响。成功举办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和河南省中医药+成果展,推出147道仲景养生药膳菜品,“仲景养生坊”“上善仲景饮子铺”等品牌在全国连锁发展,中医药健康消费成为新时尚。

四、坚持塑造品牌,擦亮金名片,中医药文化“扬帆出海”

着力打造仲景文化品牌,使仲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展现新魅力。一是建成中医药文化新地标。在医圣祠基础上扩建医圣文化园,规划总用地面积689亩,医圣文化园一期建成投用,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和传播展示仲景文化的窗口。二是仲景文化传播出圈出彩。连续举办16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12届仲景论坛。在全国首创中医药文化夜市,累计举办2000余场,引领全国多个城市,中国中医药报以《去南阳,逛逛中医药文化夜市》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近期更是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获中国驻智利、意大利大使馆点赞转发。此外,还成功举办4届健身气功八段锦锦标赛,建成3家国家级、3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发行张仲景邮票,出版仲景文化科普丛书,播出《医圣》电视连续剧,央视栏目多次宣传推介南阳中医药,“仲景”品牌上榜中华老字号,仲景文化已成为南阳最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三是仲景文化“出海工程”实现新突破。依托国家中医药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积极推动南阳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在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挂牌6家南阳中医药特色服务连锁店—张仲景经方阁海外诊疗中心,开设“仲景工坊”中医药适宜技术国际培训班,累计培训海外学员6000余人,在3个国家挂牌合作“仲景工坊”中医药项目,其中马来西亚中医合作项目入选“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果。仲景宛西制药依托并购新加坡中医药企业,在海外注册中成药28个、配方颗粒150个,中医药成为南阳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我们将持续锚定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战略定位,高质量完成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末,全市中医药产业达千亿规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获得感,为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南阳力量!

谢谢大家!

张黎斌

谢谢崔局长生动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国际在线记者:今年南阳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城市,为南阳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请问示范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项目实施,有哪些预期成果?

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崔书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年5月,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二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申报工作,我市迅速行动,高效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申报工作,7月成功入选。目前,已制定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和年度资金使用计划,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

我市示范项目的核心是实施“1+5+6”行动,“1”即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通过“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5”即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张仲景经方及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打造仲景人才高地、仲景文化弘扬、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拓展五大专项行动。“6”即建立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多元化投入、中医药医保创新、仲景人才引育和激励、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创新、中医药服务评价六项保障机制。

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到2027年将实现以下目标:一是织密服务网,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优质中医资源将全面下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增强,智慧中医信息化水平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建成23个中医特色胸痛、卒中、创伤中心,15家市级以上康复中心,提升10个市级龙头专科、100个县级骨干专科服务能力,“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形成长效机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二是做实传帮带,仲景经方及技术传承创新取得突破。引进并建设各级各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74个,建设张仲景经方传承工作室35个,培养学术继承人200名。推广中医药特色技术,实现县级中医医院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全覆盖,95% 的村卫生室能开展6类10项以上适宜技术。三是激活动力源,人才科研体系更加完善。计划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名、博士30名,培养本土仲景经方高级人才100人、骨干人才300人,培训中医护理人员300人、“西学中”人才3000名,构建梯次分明的人才支撑体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科研立项,取得成果并实现转化。四是擦亮金名片,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仲景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医圣文化园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地标,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成为国内品牌节会;南阳艾等“八大宛药”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实现“以文化引领事业、以事业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将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阳经验”,持续在全国中医药振兴发展上打头阵、扛大旗,为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法治日报记者:10月下旬,我市成功承办了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推动措施?

市中医药管理局三级调研员杨运卿

感谢您对药膳产业的关注!

10月22日至24日,我市成功承办了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这是全省药膳行业的最高规格赛事。大赛汇聚全省各地市和省直单位52支顶尖队伍同台竞技,共评出团体一等奖3个、个人一等奖15个,“豫药膳”名菜金奖10个。我市参赛选手斩获个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团体二等奖2个及“豫药膳”名菜铜奖1个。

赛事期间同期举办了河南省中医药+成果展、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及“仲景智慧・烟火宛城”药膳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产、以赛促融”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中医药生活化,大力发展“仲景药膳”,截至目前,已发布4批、共147道南阳仲景养生药膳名菜,评选出12家药膳名店、47位药膳名厨,并有10余家医疗机构开设药膳服务窗口。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持续推动药膳产业走向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一是完善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制定仲景药膳食谱,规范药膳食材选用、制作工艺、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二是培育龙头主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与药膳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引导餐饮机构打造“仲景药膳特色店”,开发四季养生套餐、慢性病调理药膳等定制化产品。三是深化创新研发。依托高校及科研平台,组建仲景药膳研发中心,挖掘整理古代经方药膳经验,开展药膳功效评价、营养配比等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创新开发药膳食品、保健品、养生饮品等衍生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拓展场景应用。探索“休闲观光+农事体验+药膳品鉴”形式,推动老界岭、五朵山等景区打造以养生宴、药膳宴为主的药膳养生餐饮体系。加大药膳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开展“食疗药膳进万家”活动,指导居民居家膳食、养生保健,让仲景药膳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以药膳养民、以文化惠民”。

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级重点项目,已经运行了三年多,请介绍下该项目运行情况?

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秦玖刚

感谢您的提问。

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是“十四五”期间南阳市中医药领域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医院”自2022年7月正式挂牌运营以来,成效卓著。

一是实现了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引入望京医院管理机制标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行院党委领导下的派出执行院长负责制,创新实施五大中心“双主任”机制,由望京医院派驻执行主任与院内科主任协同管理,三年间累计引进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57个,其中新制定187个,实现诊疗、教学、科研全流程的标准化与同质化管理,2025年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二是实现了医疗技术与科研创新多点突破。系统引进望京医院15个特色院内协定处方,开展67项中医诊疗新技术,完成3种院内制剂转化,申报2项国家专利。精准引入“孙树椿清宫正骨手法”、朱立国院士“颈椎旋提手法”等国家级骨伤特色技术,首创“平移中医智能接骨技术”,自主研发三臂十一轴接骨机器人和六轴关节内骨折复位机器人。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中心各1个,近三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65项,其中CO智能接骨手术机器人项目获全国“骨伤与康复智能化”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三是实现了学科与人才建设成效显著。聚焦骨伤专科特色,建成脊柱脊髓病、关节病等六大中心及小儿骨科、创伤骨科等四个优势专科,进一步细化为27个临床亚专业科室,骨伤科成功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及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望京医院派驻53名专家团队长期驻院坐诊、带教授课,同步引进200余名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并吸纳本地中医骨伤世家传人参与临床带教。大力推行师承教育模式,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及各级名中医工作室5个、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1个,培养中医传承人才20余人,门诊量实现年均17%的稳步增长。

四是实现了区域辐射力持续增强。牵头组建覆盖4省56家医疗单位的“湘鄂赣宛”骨伤科专科联盟,联合制定骨伤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累计开展远程会诊200余例、双向转诊150余例,市域外患者就医比例提升至35%;举办了16期“中国接骨学微创技术培训班”,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3000余名基层骨科医生。

三年来,不仅实现了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的精准下沉,更有效带动了南阳乃至周边区域中医骨伤学科的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争取年底前部分搬迁使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就医环境。

谢谢大家!

河南青年时报记者:近日,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请介绍下《条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实施后会对我市中医药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松涛

感谢您的提问。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在我市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通过立法,明确政府、部门、企业职责,解决产业发展中一系列“堵点”问题,为南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依据与行动指南。

《条例》构建了“保护-促进-创新-保障”四位一体的完整体系。一是促进资源保护。《条例》要求,聚焦南阳艾、山茱萸、辛夷等道地药材,建立种质资源库,划定野生资源保护区,推广粮药间作、林下种植等生态种植模式,建立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对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程追溯,从源头保障中药材品质。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条例》围绕促进中医药产业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提高中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明确要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趁鲜加工、仓储物流基地;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转化,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按规定备案后即可配制,无需取得制剂批准文号,且经批准可以在指定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推动产业融合,将中医药康养旅游纳入全市文旅发展规划,开发仲景药膳等特色业态;特别强化“南阳艾”品牌保护,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三是促进传承创新。除了中医药产业,《条例》还围绕中医药事业、文化,明确促进措施。《条例》要求,深入挖掘仲景学术思想,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精华,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中药新药、新型饮片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四是加大保障监督力度。《条例》确定了“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要求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融合、协同创新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明确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格局;《条例》还明确将中医药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中医药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中药材及中药制品,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严防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切实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开展全方位的学习宣传活动,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贯彻落实,充分释放南阳中医药资源优势,为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谢谢大家!

大河报记者:刚才提到艾草产业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20亿元增长至目前的200亿元,除此之外,我市艾草产业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市张仲景研究院院长王晓星

谢谢您的提问。

我市艾草产业规模从“十三五”末的120亿元到如今的200亿元,66.7%的增长率,是南阳艾产业全链条升级、多维度突破的生动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全市注册艾草种植、加工、流通机构增至27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增长到8家。特别是卧龙艾草产业园等4个产业园区、1个艾草专业市场建成投用,仅卧龙艾草产业园就入驻企业30余家,入驻率超 90%,形成年产值达10亿元的产业集群。南阳艾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

二是产业质量实现转型升级。艾产业由“小、散、弱”迈向规模化、规范化、创新化发展阶段,突破艾条、艾绒等传统艾草产品的局面,建成14个艾草产业相关的科研平台,研发出艾草面膜、艾草洗手液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构建起涵盖保健、衣食住行的 6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培育了仙草药业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艾草产品字号实现零突破,23家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8家企业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9家企业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17个产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艾草产业向“大健康消费”升级,建成99家张仲景经方阁艾灸馆,培育臻艾百年等连锁品牌,社会化艾灸服务机构增至387家,打造“南阳艾灸师”劳务品牌,培训师资100余人、学员5000余人、护工2万余人。

三是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2021年“南阳艾” 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年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河南近8年首个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已授权21家企业规范使用标志,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持续举办了8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借助国内外大型展会等提升“南阳艾”品牌影响力,“世界艾乡”的品牌正在打响。

当前,南阳艾草产业正加快构建“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服务专业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艾草产业优势再造,让这株“健康草”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幸福草”!

谢谢大家!

张黎斌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问题需要了解,会后可以与发布单位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定位,以仲景文化为引领,统筹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三位一体”发展,奋力打造“两地一都”,中医药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此,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宣传展示好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成果,为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最后,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来源:直播南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