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价格跌破1.2元/W!头部企业疯狂扩产,中小厂真要被淘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42 1

摘要:最近光伏圈可是彻底炸了锅,随手刷行业新闻都能看到“价格战”“扩产潮”的消息——根据PV InfoLink最新数据,2024年10月单晶PERC组件均价已经跌破1.2元/W,较年初的1.7元/W暴跌近30%,部分头部企业的报价甚至低至1.15元/W。一边是价格“

最近光伏圈可是彻底炸了锅,随手刷行业新闻都能看到“价格战”“扩产潮”的消息——根据PV InfoLink最新数据,2024年10月单晶PERC组件均价已经跌破1.2元/W,较年初的1.7元/W暴跌近30%,部分头部企业的报价甚至低至1.15元/W。一边是价格“大跳水”,一边是隆基、晶科、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扎堆宣布扩产,仅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光伏组件行业扩产规划总规模就达120GW,而中小光伏企业却频频传出减产、停产的消息。这波“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到底是行业洗牌的必然,还是短期竞争的阵痛?

其实光伏组件价格下跌早有苗头。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突破300GW,市场供需看似平衡,但头部企业的扩产计划早已“箭在弦上”。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发布的《2024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国内光伏组件产能预计将达到900GW,而全球市场需求仅约450GW,产能过剩率直逼50%。供过于求的压力下,价格战成为头部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杀手锏”。

可能有朋友会问,明明知道产能过剩,头部企业为啥还拼命扩产?这背后藏着两个关键逻辑。首先是规模效应降成本,隆基绿能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组件生产线通过扩产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单瓦生产成本较2023年下降18%,即便报价低于行业均价,仍能保持5%以上的毛利率。而中小企业大多产能在5GW以下,单瓦成本比头部企业高0.1-0.15元,在价格战中根本没有议价能力。

其次是技术迭代的“倒逼”。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PERC技术向TOPCon、HJT技术转型的关键期,头部企业的扩产大多集中在高效组件领域。晶科能源2024年9月宣布的30GW扩产项目,全部聚焦N型TOPCon组件,其转换效率可达26%以上,而中小企业大多还在生产转换效率23%左右的P型PERC组件。技术差距带来的不仅是产品竞争力的差异,还有政策支持的倾斜——国家能源局2024年6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相关实施要求》中,明确对转换效率25%以上的高效组件项目给予消纳优先保障,这让中小企业的传统产能更难生存。

咱们可以拿两组数据直观对比一下: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晶科、天合光能三家头部企业的组件出货量合计达156GW,占全球总出货量的62%,而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51%;反观产能在1-5GW的中小组件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出货量同比下降40%,有近20家企业已经彻底退出市场。这组数据足以说明,行业“马太效应”正在加剧,资源正加速向头部集中。

不过话说回来,价格战和扩产潮也不是全是坏事。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下游应用端来说,组件价格下跌意味着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降低。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已降至2.8元/W以下,家庭安装一套10kW的光伏电站,总费用较2023年减少约1.5万元,回收周期从原来的6-7年缩短至5年左右。这也是为啥今年分布式光伏装机量逆势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幅达到35%,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工商业用户愿意选择光伏供电。

而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说,洗牌过程也是“去芜存菁”的过程。那些技术落后、靠低价抢单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反而能减少低端产能的浪费,倒逼存活下来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根据CPIA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合计达32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TOPCon电池工艺优化、HJT银浆用量降低等关键技术突破,都是在竞争压力下实现的。这种“良性竞争”最终会推动整个光伏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也能让中国光伏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198GW,同比增长12%,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稳定在80%以上。

很多人担心“扩产潮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但其实头部企业的扩产是有“选择性”的。比如隆基绿能的扩产项目中,有60%配套了储能、氢能等上下游业务,形成“光伏+储能”的一体化布局;晶科能源则把部分扩产产能放在海外,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贴近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这种“差异化扩产”不仅能消化自身产能,还能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盲目扩产有着本质区别。

还有不少网友觉得“中小厂彻底没机会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反而找到了生存空间。比如有的企业专攻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针对办公楼、厂房的屋顶设计定制化产品,虽然出货量不大,但毛利率能达到15%以上;还有的企业聚焦海外小众市场,通过灵活的服务和本地化运营,抢占头部企业覆盖不到的角落。这说明,行业洗牌淘汰的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小厂依然有立足之地。

从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大背景来看,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突破1.7TW,未来6年还有超过1.3TW的增长空间。当前的价格战和扩产潮,只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就像当初的智能手机行业,经过几轮洗牌后,最终形成了头部集中、细分市场并存的格局,同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品普及。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行业竞争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用得起清洁能源”;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警惕那些没有技术壁垒、单纯靠扩产跟风的企业,而聚焦高效组件、一体化布局的头部企业,长期来看更具投资价值;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与其担心被淘汰,不如主动提升自身技能,适应技术迭代的趋势。

光伏行业的这波“大洗牌”,本质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也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信号。价格下跌终有底线,扩产潮也会随着供需平衡逐渐降温,而最终留下来的企业,必将推动光伏技术不断突破,让清洁能源走进更多家庭和企业。

你觉得中小光伏企业还有哪些突围的机会?未来光伏组件价格会跌到多少?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夕一,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以上所有观点均是个人观点,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建议哈,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咱们明天见!

来源:夕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