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四川舰”开启无人航母时代,未服役威慑拉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0:37 1

摘要:2025年11月14日,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汽笛声震长空,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仅下水11个月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五艘拖船的牵引下,缓缓解缆,向着浩渺海洋进发,开启首次航行试验。这艘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全球首装电磁弹射系统的“平甲

“四川舰”启航:开启中国海军新纪元,重塑全球海权格局

2025年11月14日,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汽笛声震长空,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仅下水11个月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五艘拖船的牵引下,缓缓解缆,向着浩渺海洋进发,开启首次航行试验。这艘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全球首装电磁弹射系统的“平甲板巨舰”,宛如一颗璀璨新星,一经亮相,便凭借“中国速度”将世界拉回冷战后最为激烈的海军竞赛赛道。从船坞成型到试航不到一年半,建造周期仅为同吨位航母的40%,造价或仅为其四分之一,却可搭载32架隐身无人机与歼 - 35有人机,外媒不禁直呼:“还没服役就已形成威慑。”

一、速度即威慑:工业奇迹背后的中国力量

“四川舰”的建造速度堪称工业奇观。2023年9月船坞交付,2024年12月27日舰体下水,2025年11月14日便出海试航,把4万吨级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压缩至15个月。这一速度,比美国“美利坚级”同吨位两栖舰缩短近一半,更是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船坞周期(约6年)的1/4。如此惊人的“快”,背后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三大“杀手锏”。

模块化巨型总段建造技术,是“四川舰”快速建造的基石。舰体被巧妙拆分成260余个10米×12米的超级模块,这些模块如同精密的积木,实现了同步预制、同步舾装。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建造的线性流程,大大缩短了建造时间,提高了建造效率。

数字化孪生调试技术,则为“四川舰”的建造注入了智慧灵魂。在下水前,就完成了80%电缆、管系、电磁弹射轨道的“虚拟联调”。通过数字化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使得码头舾装期由通常的18个月大幅压缩至8个月。这种“先虚拟后现实”的建造方式,不仅提高了建造质量,更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军民融合供应链,是“四川舰”快速建造的有力保障。电磁弹射、阻拦装置直接移植福建舰成熟货架产品,配套民企从“图纸确认”到“设备到货”平均周期仅42天。这种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了关键设备的及时供应,使得建造过程能够顺畅进行。正如外媒评论:“当别国还在为航母预算吵架时,中国已把‘4万吨级’做成可复制的‘饺子’。”这无疑是对中国船舶工业实力的高度认可。

二、技术即规则:颠覆海战范式的“无人机航母”

“四川舰”的最大杀器,并非其庞大的吨位,而是首次在两栖舰上植入“福建舰同款”电磁弹射 + 拦阻系统,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型能满载起飞固定翼隐身无人机的“两栖航母”,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战范式。

在舰载机组合方面,“四川舰”堪称豪华。主力是24 - 32架攻击 - 21隐身无人战斗机,它们载弹2吨、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既可进行蜂群饱和攻击,如同密集的蜂群般对敌方目标发起猛烈打击;又能充当歼 - 35的“忠诚僚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优势。有人机方面,配备4 - 6架歼 - 35(满油满弹弹射起飞),以及2架空警 - 600舰载预警机(试验型),赋予编队有限制空与早期预警能力,为舰队撑起一张严密的防御网。此外,还有直 - 20、直 - 8C共8 - 10架直升机,维持传统垂直登陆与反潜能力,确保在各种作战环境下都能灵活应对。

多样化的舰载机组合,赋予了“四川舰”丰富多样的作战样式。在近海两栖作战中,无人机先行“踹门”,摧毁岸防火力,为后续登陆部队开辟安全通道;直升机与气垫艇随后实施立体登陆,实现“零滩头”智能登陆,大大提高了登陆作战的效率和成功率。在远洋制海作战中,歼 - 35夺取局部制空权,攻击 - 21前出500公里猎杀敌方驱逐舰、补给舰,形成“低成本消耗战”,以较小的代价对敌方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四川舰”还可作为航母备份,战时若福建舰受损,它可接收其舰载机,充当“应急跑道”,大幅提升航母编队冗余度,增强舰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韧性。

三、数量即质量:“下饺子”节奏下的海军实力跃升

得益于低成本和短周期的优势,076型两栖攻击舰被海军定位为“可承受战损”的高弹性平台。据外媒推算,沪东中华现有船坞可同时容纳2艘076并行建造,若进入批量建造节奏,年均交付1.5艘毫无压力。按照这一速度,5年内形成4 - 6艘076 + 3艘航母的“双航母群”完全可行。

与美军相比,中国海军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利坚级”单舰造价约35亿美元,而076仅约8 - 9亿美元,成本优势显著。在建造效率方面,美国船厂同船台年均交付0.6艘两栖舰,而中国可达1.5艘,建造速度大幅领先。在作战效能上,美军F - 35B短垂起降无法满油满弹,而攻击 - 21则通过电磁弹射实现“满配”起飞,综合作战效能提升50%以上。这一系列对比,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军在装备建设上的巨大进步和强大实力。

四、战略信号:试航“直播”的强硬回应

与以往“低调海试”不同,“四川舰”14日出港由央视新闻全程航拍,舰体横幅“奉命出征犁浪深蓝试我锋芒初露,向战而行淬炼本领誓保海疆安宁”几乎以直播形式对外展示。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日本右翼政客“台海有事即出兵”言论的强硬回应。日媒《读卖新闻》当天即发表评论:“中国用一艘‘无人机航母’告诉外界,台海冲突不再只是航母对决,而是蜂群无人机的饱和时代。”这表明,“四川舰”的试航,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宣示,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五、未服役已改变游戏规则:重塑全球海权格局

从下水到试航仅11个月,“四川舰”把“建造速度”本身变成了一种战略威慑。它让潜在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第一岛链”内的兵力部署。原来设想的“摧毁中国2 - 3艘航母即可锁定胜局”的战略,如今必须加上“可能还有4 - 6艘076无人机航母”这一重要因素。

正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最新评估指出:“当中国能在18个月内交付一艘可弹射隐身无人机的4万吨战舰时,西太兵力计算器必须重写了。”这一评估,深刻反映了“四川舰”对全球海权格局的重大影响。

“四川舰”的首次试航,只是中国“无人化分布式海战”时代的一声开场锣。2026年底该舰正式服役后,若形成4艘以上规模,中国海军将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航母 + 无人机母舰”双轨制打击体系。这一体系,既能在远洋与超级航母正面抗衡,展现中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又能在近海以低成本蜂群消耗对手,实现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

速度即威慑,数量即质量。当“4万吨巨舰”也能像056护卫舰一样“下饺子”时,世界海权格局的变量,已不只是航母,而是一艘还没服役就让对手熬夜重算兵棋的——“四川舰”。它不仅是中国海军实力的象征,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的综合体现。

在未来的海洋舞台上,“四川舰”必将书写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小剧场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