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他自幼聪颖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元至顺年间,年轻的刘伯温赴京应试,一举考中进士,但是因为战乱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他自幼聪颖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元至顺年间,年轻的刘伯温赴京应试,一举考中进士,但是因为战乱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
在元末那个乱世之中,刘伯温目睹了元朝廷的腐败和民不聊生,于是他毅然辞官归隐,潜心著述。当朱元璋起义反抗元朝统治时,他听闻刘伯温的才华,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诚恳邀请刘伯温出山辅佐。
刘伯温最终答应,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曾多次称赞刘伯温:“吾之子房也。”将他与汉朝谋圣张良相提并论。在民间,人们更是将他比肩于姜子牙和诸葛亮。也正因为如此,在民间关于刘伯温的野史和故事数不胜数。
伴君如伴虎,即使是刘伯温这样的开国元勋,也难免卷入朝堂争斗。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一病不起。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诊治,但服药后,刘伯温的病情反而加重。
根据民间野史的记载,刘伯温自知时日无多,在临终前向家人交代后事,并说出了那个著名的九世预言。他说自己死后,刘家必定落寞,但是在九代之后,刘家必出出一奇才,会重振家业。
事实上在刘伯温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明初去世,但正史没有记载。有其他文献记载是因为朝堂斗争而亡,长子刘琏被逼坠井而死,年仅三十二岁。刘家也由此开始走向了没落。
时光荏苒,明朝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走过了仁宣之治,来到了嘉靖年间。此时距离刘伯温逝世已过去近二百年,刘家恰好传至第九代,出了个名叫刘瑜的子孙。刘瑜虽然继承了家族传下来的“诚意伯”爵位,但这只是一个虚衔,并没有实权,俸禄也非常微薄。
然而刘瑜胸怀大志,勤学苦读,同时深入研究先祖刘伯温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嘉靖十一年(1532年),刘瑜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在国子监期间,刘瑜的才学备受肯定,他的身世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刘瑜深知,若要重振家业,必须争取朝廷的正式认可。于是他向嘉靖皇帝上书,陈述家族历史和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嘉靖皇帝阅读奏章后,对刘伯温的功绩和刘家的遭遇深感触动。他特别召见刘瑜,亲自考察其才学。刘瑜对答如流,展现出不逊于先祖的学识和见解。
嘉靖帝对其大为欣赏,当即下旨:“诏瑜袭封诚意伯,增禄赐田”。这一诏令不仅确认了刘瑜的爵位,还增加了俸禄,赏赐了田地,使刘家重新成为明朝的重要勋贵家族。刘瑜获封后也不负众望,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被任命重要职务,屡次向朝廷提出富有见地的政策建议,许多都被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刘瑜还致力于整理和传播先祖刘伯温的著作,使《烧饼歌》等作品广为流传,进一步巩固了刘伯温作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历史地位。
在刘瑜的努力下,刘家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成为明朝中后期颇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刘伯温“九世之后必出奇才”的预言,至此完全应验。刘瑜的出现绝非偶然,一个家族的文脉与风骨传承,比血脉延续更为坚韧有力。当然,此事只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将其当成一种茶余饭后的笑谈就行了。
来源:鲜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