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某种生物体重不到一斤,却能一拳打出 153公斤的力量,是自身体重的1000倍以上,是普通人拳力的6-10倍,接近职业格斗运动员的下限水平,你敢相信吗?你没听错,地球上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动物,那就是平时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虾蛄,也被称为螳螂虾,它的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某种生物体重不到一斤,却能一拳打出 153公斤的力量,是自身体重的1000倍以上,是普通人拳力的6-10倍,接近职业格斗运动员的下限水平,你敢相信吗?你没听错,地球上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动物,那就是平时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虾蛄,也被称为螳螂虾,它的超能力比你想象中厉害百倍千倍!
虽然外形和虾或龙虾有些相似,但它们属于口足目虾蛄科,在分类学上和虾的关系并不近。正如“螳螂虾”这个名字所示,它们酷似螳螂,其最大的特征是嘴巴旁边的前肢,想必喜欢动物的人都很清楚,这种虾蛄的前肢有多强大吧。虾蛄的前肢因种类不同形状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穿刺型和锤击型两类。
首先是穿刺型,比如雀尾螳螂虾,会像用长长的矛刺一样伸出前肢,瞬间刺穿猎物进行捕食,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3米,拥有这种前肢的虾蛄主要捕食小鱼为生。另一方面,拥有锤击型前肢的虾蛄会挥出强有力的重拳,击碎贝类等带有坚硬外壳生物的壳后进行捕食。
它们的出拳速度几乎是穿刺型虾蛄的十倍,速度越快,冲击力也越强。据科学家计算,锤击型虾蛄的出拳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3米,换算成时速的话,足足有83公里。想象一下以这个速度行驶的汽车,就能明白这有多惊人。生物物理学家比尔·弗朗索瓦在他的著作《海洋的天才们》中提到,锤击型虾蛄挥出的拳头加速度接近重力加速度的1万倍,如果拳击选手以这个速度击打游戏厅的拳击机,那台机器恐怕会飞出地球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锤击型虾蛄的出拳力量达到了恐怖的153公斤,是普通人的6-10倍,接近职业格斗运动员的下限水平。
到这里,把虾蛄称为海洋中的“一拳超人”也毫不为过吧。那么,虾蛄究竟是如何用小小的身躯挥出如此强大力量的呢?
仅靠肌肉力量是绝对不可能的,答案就藏在前肢的内部结构中。观察虾蛄的前臂后就会发现,有肌肉组织和两个非常坚硬的弹簧状结构组织。当手臂弯曲时,弹簧状组织会像发条一样和肌肉一起被压缩,然后通过这里呈黄色的一种锁定装置固定住。等到捕猎时,锁定装置瞬间解锁,弹簧自动伸展,拳头向前出击。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利用发条的冰淇淋拳就很好理解了,这简直就是“自带机械外挂”啊!
不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在研究这种锤击型虾蛄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分析虾蛄出拳时的冲击波后,出拳瞬间产生的力量是可以理解的,但出拳后立即出现的额外力量却很难解释。
没过几年,这种力量的真面目被揭开了,原来是被称为“空化现象”的作用。虾蛄向猎物挥出拳头后,螯钳反弹得太快,导致周围的水压急剧下降。水压快速降低的瞬间,螯钳周围的水会沸腾并产生小气泡,这被称为“空化气泡”。瞬间生成的这些气泡,会因周围水的压力而剧烈破裂,释放出热、光、声音等能量,此时的瞬间温度可达4000-20000摄氏度,这相当于太阳表面的温度水平。而这种强大的能量,会对猎物造成第二次打击。通常这种空化现象会出现在高速船舶和鱼雷的螺旋桨上,由此也能推测出虾蛄出拳的威力有多惊人。
那么,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此用力挥拳的虾蛄的螯钳,为什么不会受损呢?
2012年,加州大学的材料科学家基萨斯教授团队揭开了谜底。研究团队在虾蛄的螯钳骨棒中,发现了被称为“人字形结构”的格子状重复堆叠的组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人类在织布时采用这种织法,也能做出坚固的面料。
正是依靠这种人字形结构的组织,虾蛄才能在挥出强力重拳后安然无恙。
虾蛄除了有坚硬有力的螯钳,它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器官——眼睛。仔细观察雀尾螳螂虾的眼睛,会发现它由无数小眼组成复眼。有趣的是,一只眼睛被分成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瞳孔,也就是说,一只眼睛就有三个瞳孔。因此,仅凭一只眼睛也能通过三角测量法估算距离,这配置不就像华为汽车上的多个摄像头,让ADS在智驾领域遥遥领先嘛。
此外,它们的每个小眼都连接着光感受器细胞,虽然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能区分颜色的光感受器细胞数量多达12-16个。相比之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只有3种光感受器,数量可谓天差地别,所以,虾蛄以拥有动物界最复杂的眼睛而闻名。
在虾蛄众多的光感受器中,位于眼睛中央的约6种感受器能够感知偏振光区域的光,还能区分出我们人类看不见的珊瑚礁的细微色调,这是它们在隐藏于珊瑚礁生存过程中形成的进化适应性。
更神奇的是,很多海洋动物会用特定氨基酸来保护皮肤不被紫外线伤害,而虾蛄居然把这种氨基酸当成了 “天然滤光片”!它们的滤光片约有4种类型,所以,即使是同一种光感受器,通过使用不同的滤光片,也能感知多种颜色,是不是很惊人?这操作就像给我们的眼睛装上滤镜,色彩感知瞬间拉满。
不过,光感受器多并不意味着虾蛄能区分所有细微的颜色。当然,波长差异达到一定程度的颜色,它们是能轻松区分的,但波长差异在20纳米以下的颜色,就无法分辨了。另一方面,我们人类的眼睛虽然只有三种光感受器,但大脑会精细调节光感受器传来的信号,即使是波长差异不大的颜色也能区分。
但虾蛄的眼睛还有一个我们没有的特征,那就是能够感知偏振光。光是一种波,不像海浪那样只在垂直方向振动,而是围绕传播轴在多个方向振动前进。在无数振动方向中,特定方向振动的光就是偏振光。然而,我们人类的眼睛是无法区分不同的偏振光的,需要借助各种设备才能检测到,但虾蛄则不同。
目前已知约6种虾蛄会将细微的绒毛组织当作偏振片来感知偏振光,其中,史密斯虾蛄能够同时区分4种线偏振光和2种圆偏振光,这种精细的偏振光区分能力,在地球上的生物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堪称“生物界的偏振光雷达”。
虾蛄为何会进化出如此敏锐的偏振光感知能力,目前尚不清楚,但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感知拥有闪亮鳞片的掠食者(如某些鱼类),或是透明和半透明的猎物。生物物理学家比尔·弗朗索瓦表示,虾蛄不仅能感知偏振光,还能通过改变外壳的图案,将自身反射的光实时转化为线偏振光或圆偏振光,并能将其发射到想要发射的方向。也就是说,偏振光是它们寻找配偶或与同类交流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这种自带加密通信的连接方式,别人根本无法破译。
虾蛄这种生物,真的是越了解越有魅力。但事实上,海洋中到处都是像虾蛄一样神秘的家伙,它们各自都有着激发我们好奇心的生态习性。比如,你知道以“飞鱼”闻名的燕鳐鱼能在45秒内滑翔超过500米吗?它们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飞行方式?还有,像沙丁鱼这样的鱼类,为什么会成群结队地游动,又如何能将鱼群的整体形态保持得如此灵活呢?另外,抹香鲸能潜水到2250米的深度,作为哺乳动物,它们不仅进入了海洋,还能适应如此极端的环境,这也让人充满了好奇。
所以,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知识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一下局长,之后将会给大家科普更多海洋生物的内容。
来源:探索局局长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