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晚上,我一位老同学,一位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妈妈,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串“大哭”的表情。我赶忙问她怎么了。她发来一段长长的语音,语气里满是疲惫和无奈:
前天晚上,我一位老同学,一位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妈妈,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串“大哭”的表情。我赶忙问她怎么了。她发来一段长长的语音,语气里满是疲惫和无奈:
“姐,我真要崩溃了!今天儿子回来,死活非要买一双两千多块的某某牌球鞋。我说太贵了,他直接就哭了,说班里好几个同学都有,就他和另外几个同学穿的是‘杂牌’。他同桌今天还指着他的鞋说‘你这鞋我都没见过,是在网上买的吧?’……你说,这才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就开始比这个了?我跟他讲道理,说要比就比学习,他倒好,回我一句:‘学习好有什么用,XX学习垫底,但他爸爸开奔驰,我们都爱跟他玩!’”
听完她的倾诉,我沉默了许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故事了。不知从何时起,校园里的风气,悄悄变了味。一种 “新攀比” 的暗流,正在我们的孩子中间无声地蔓延。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攀比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比较“朴素”。比谁的小红花多,比谁考了双百,比谁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念了。那时的虚荣心,多少还跟“学习”这根主线挂钩。
可现在呢?孩子们的“攀比战场”已经全面升级,火力集中在了 “家境” 这个硬核指标上。
1. 行头装备“神仙打架”:
“妈妈,我的鞋不能是安踏李宁,得是耐克阿迪,最好还是限量版。”
“爸爸,同学都用某某品牌的电话手表,能视频聊天那种,我的这个只能看时间,太丢人了。”
书包、文具、水杯……无一不是品牌秀场。孩子眼里,那不只是用品,更是融入某个圈子的“入场券”。
2. 假期生活“凡尔赛文学”:
开学后,“假期去哪儿玩了”成了必答题。
“我爸妈带我去日本滑雪了。”
“切,日本有啥意思,我去了马尔代夫,海水那叫一个蓝。”
而那个说“我回乡下奶奶家喂鸡了”的孩子,可能会默默地闭上嘴,甚至开始编造一个并不存在的“旅行”。
3. 父母职业“背景比拼”:
“我爸爸是局长,管着好多人呢!”
“我妈妈是大公司总监,出门都坐头等舱!”
开什么车来接孩子,成了父母的“隐形考场”。那些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的父母,可能会接收到孩子一丝不易察觉的躲闪。
4. 生日派对“规模竞赛”:
在豪华餐厅包场、请专业团队策划、礼物堆成山……生日不再是简单的庆祝,而成了一场关于家庭财力和人脉的“汇报演出”。
看着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校,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微缩的“名利场”?那些本该纯净的心灵,为何早早地被贴上了价格的标签?
把孩子简单的攀比行为,完全归咎于孩子本身,是不公平的。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首先,反思我们家长自己。
我们是不是无形中做了“示范”?饭局上,我们是否在比较谁谁谁又升职加薪了,谁家又换了大房子、买了新车?我们是否曾用“你看XX家孩子穿得多好,他爸妈真舍得”这样的言论,来激励(实则是刺激)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因为平时忙于工作,内心愧疚,于是试图用昂贵的物质来弥补陪伴的缺失,让孩子错误地将“爱”与“价格”划上了等号?
其次,审视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广告无孔不入地告诉孩子们:“拥有什么,你就是谁。”社交媒体上,“名媛”“少爷”的精致生活被过度展示,扭曲了孩子们对“常态”的认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浮躁、急于求成、崇尚捷径的风气,这种气息,孩子们能感受不到吗?
最后,学校教育的无力感。
学校固然在强调德育,但在巨大的社会洪流面前,老师的力量有时显得那么单薄。当价值观的塑造在家庭内部就已经出现偏差时,指望学校力挽狂澜,实在艰难。
这种“拼家境”的攀比,危害是深远而可怕的。
对于家境普通的孩子: 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回家抱怨父母“没本事”。这种根植于童年的不自信,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人格发展。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害怕社交,或者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走上歧路,试图通过非常规手段去获取所谓的“尊严”。
对于家境优渥的孩子: 他们也并非赢家。这种攀比会让他们产生虚幻的优越感,认为一切得来都是理所当然,从而不懂得珍惜和奋斗。他们交到的朋友,可能只是冲着他们的“家境”而来,而非真心。一旦某天家庭出现变故,他们的世界会瞬间崩塌。
最可怕的是,无论对于哪类孩子,他们都在这种攀比中,迷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内在价值的追求。 他们忘记了,一个人的尊严、魅力与价值,来自于他的善良、诚信、才华、毅力与担当,而不是他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父母是做什么的。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作为家长,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成为孩子价值观的“定海神针”。
第一,守住内心,做好自己。
我们要率先摆脱物质的奴役。减少在孩子面前进行物质上的比较,更多地谈论一本书的精彩、一部电影的感悟、一次户外活动的快乐。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充盈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且不依赖于昂贵消费的。
第二,沟通引导,灌输“软实力”价值观。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要粗暴拒绝,也别轻易妥协。坐下来,和他聊聊:
“这双鞋确实很好看,但它2000块。我们可以用这2000块做很多事,比如买很多很多你爱的书,或者全家去一个你没去过的地方旅行一次,你觉得哪个会更让你开心?”
“那个同学因为爸爸开奔驰大家就喜欢他,那除了这个,他自己有什么优点吗?比如他是不是很幽默?很乐于助人?”
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外在的“硬装备”引向内在的“软实力”。
第三,创造体验,感受“平凡”的美好。
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让知识的魅力占领他的心智。带他去爬山、露营、去乡下劳动,让他体会流汗的酣畅淋漓和收获的喜悦。鼓励他发展一个不烧钱的爱好,比如画画、写作、跑步。让他明白,快乐有无数种廉价的获取方式。
第四,坦诚布公,进行“财商”教育。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真实财务状况(在适度的范围内),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给他一定的零花钱,让他自己学会管理和支配,在取舍中理解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给予最高质量的陪伴。
让孩子确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与他的成绩、他穿的鞋子品牌毫无关系。一个内心被爱和安全感填满的孩子,才有底气去对抗外界的浮华与虚荣。
校园,本应是梦开始的地方,是知识播种的土壤,是品格塑造的熔炉。绝不能让它在“拼爹拼妈”的攀比中,沦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修罗场”。
今天,我们为了一双球鞋、一个手表而焦虑;明天,我们可能就要为更庞大的物欲买单。是时候惊醒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有幸福感的人,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物质的奴隶。
各位家长,您在孩子的校园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新攀比”吗?您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看法,我们一起交流,共同为孩子们守护一片更纯净的成长天空!
来源:社会观察员小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