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天傍晚,赵大妈在遛弯时突然听到广播里说:“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她一愣,心里一紧,“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开这个恐怖的数据?是不是喝水也有讲究?”此刻,赵大妈的疑问,其实也是无数中老年人的共同疑问。
赵大妈今年65岁,家住上海浦东。一直以来,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为自信,每天坚持早起跑步,少吃油腻食物,一杯温开水成了她起床的“固定仪式”。
可就在上月,楼下的李大爷突然被查出肿瘤,街坊们议论纷纷,“怎么身体那么硬朗的人也会中招?”
有一天傍晚,赵大妈在遛弯时突然听到广播里说:“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她一愣,心里一紧,“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开这个恐怖的数据?是不是喝水也有讲究?”此刻,赵大妈的疑问,其实也是无数中老年人的共同疑问。
癌症真的离我们如此之近吗?喝水这件小事,究竟对防癌有多少影响?尤其是第三个误区,你可能每天都在做,却毫无察觉。或许,正是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悄悄拉开了健康与疾病的距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正确喝水,降低癌症风险?
很多人以为,“癌症只是家族遗传或环境恶劣的人才会得”,但实际情况远未如此简单。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达365.6万例,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被确诊,这意味着每分钟就有近7个人被诊断为癌症。
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不仅仅威胁老年群体,中青年发病及死亡率亦逐年攀升。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在一项涵盖近300万人群的流行病调查中指出:70%以上的癌症发病与生活方式相关,饮食习惯、作息规律与饮水方式,都是鞭策癌症发生发展的“隐形推手”。
尤其在城市社区,因缺乏科学健康认知,每日饮水方式不当,可能成为癌变的潜藏诱因。人体内的水分占比高达60%~70%,水不仅帮助代谢废物、输送营养,还能稀释体内毒素。
如果长期饮水不足饮水习惯错误,会增加肾脏、泌尿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影响肠道、胃部,令有害物质滞留,加剧慢性炎症和细胞损伤,为癌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坚持科学饮水,不仅能辅助新陈代谢、稀释致癌物,还能促进肾脏排毒、保护肠道。但有些“喝水习惯”,恰恰正在悄悄伤害身体,尤其是第3种,实在太多人忽视了。
长时间口渴不喝水,仅靠饮料咖啡果汁“解渴”。
《中国居民饮水指南》明确指出,成年人每日推荐饮用1500-1700ml白开水(约为7-8杯),但近40%的中国中老年人常因忙碌或口味偏好,而用含糖饮料代替饮水。
这样不仅无法补充身体所需,还可能因含糖、添加剂等物质,刺激肠道黏膜,加重代谢负担。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提醒:含糖饮料摄入超标与肝癌、胰腺癌等风险增加约22%。
贪图高温“趁热喝”,喜欢滚烫过烫水。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饮用大于65℃的热饮”归为2A类致癌因素,长期喝烫水能诱发食管及胃部黏膜损伤。据《中华消化杂志》分析,中国食管癌高发区居民中,超6成人有喝烫水习惯,其发病率比不喝烫水者高出1.8倍以上。尤其爱喝热茶、热汤的朋友务必警醒。
反复煮沸或隔夜“千滚水”当清水喝。
此类水容易富集亚硝酸盐和重金属,长期摄入,会在体内累积,据《中国食品安全周刊》数据显示,亚硝酸盐是明确的Ⅱ类致癌物,摄入超标与胃癌、消化系统肿瘤密切相关。很多人觉得“省事”,惜水如金,却无意间引爆癌症风险。
饮水速度太快或“补水”动作过猛。
有实验发现,一次性大量饮水超过500ml,易导致胃部压力骤增,影响心肾功能,还可能冲淡胃液,削弱消化力,间接影响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屏障。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建议,分次小口慢饮才利于身体吸收和代谢。
只要你注意细节,科学饮水确实有助于降低某些癌症风险。权威临床营养指南总结如下实用操作:
坚持每日定量饮水。成年人每天分6-8次,每次约200-300ml室温白开水,既能补充水分,又减轻肾脏压力。做到晨起、三餐前后、运动后、睡前适量饮水,有助于稀释体内代谢产物。
首选新鲜烧开的白开水,远离“千滚水”、隔夜水、不明来源的生水。家用饮水机须定期清洗,不喝放置超24小时的凉白开。
避免高温饮水。喝水温度以不烫口(40-50℃为佳)。尤其本身有慢性胃炎、咽喉炎、或有家族肿瘤史人群,更需严格控制热饮温度。
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汽水、浓茶、咖啡。这些饮品虽解渴口感佳,却可能隐藏高糖、高咖啡因或致癌添加剂,易诱发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要尤其注意。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饮水指南》
美国癌症协会.《肿瘤与含糖饮料摄入关系Meta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高温饮品与食管癌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亚硝酸盐危害性分析》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慢性病防控与饮水模式建议》
来源:张守健康观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