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产品经理定位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一次“错误”的审批说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9:52 1

摘要:风控并不是简单的审批与否,而是一套逻辑与定位的体系。一次“错误”的审批,往往能暴露出角色认知的偏差,也能成为重新定义风控产品经理定位的契机。

风控并不是简单的审批与否,而是一套逻辑与定位的体系。一次“错误”的审批,往往能暴露出角色认知的偏差,也能成为重新定义风控产品经理定位的契机。

周一下午,业务部门的同事气冲冲地发来一个单子:“你们的决策引擎又误判了!这个客户明明资质很好,却被拒绝了!”

申请信息显示:一位来自杭州的90后创业者,年收入稳定在50万左右,名下无负债,申请10万元消费贷款用于技能培训。从任何角度看,这都应该是个优质客户。

然而,我们的决策引擎输出结果是:拒绝。

业务同事的结论很简单:“决策引擎出问题了,需要立即修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一步:验证基础数据流

作为风控产品经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质疑系统,而是理解系统

核对原始入参:

{

“userId”: “33010519900101XXXX”,

“location”: “杭州市西湖区”,

“income”: 500000,

“purpose”: “职业技能培训”,

“applicationAmount”: 100000,

“career”: “个体经营者”

}

系统输出:

{

“decision”: “REJECT”,

“score”: 45,

“reasonCodes”: [“R003”, “R007”, “R012”]

}

数据传递没有问题,输入输出符合预期格式。这说明不是基础的数据传输或接口问题。

第二步:解析决策逻辑

接下来,我需要理解这些原因代码背后的逻辑:

R003: 企业经营稳定性不足R007: 申请额度与收入不匹配R012: 所在区域行业风险较高

这里发现了一个关键点:系统并不是因为客户”坏”而拒绝,而是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做出的决策。

第三步:深入业务规则

进一步分析每个拒绝原因:

企业经营稳定性:虽然年收入50万不错,但作为个体经营者,收入波动性较大。系统显示该客户近6个月收入标准差超出阈值30%。额度收入比:10万额度相当于年收入的20%,对于无抵押信用贷款来说偏高。系统建议额度为5-7万。区域行业风险:西湖区近期教育培训行业出现多起跑路事件,策略对该区域该用途的申请进行了收紧。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分享风控产品经理定位问题的两个核心思维方式:

1. 对系统程序有信心: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当业务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本能反应往往是”系统出错了”。但经验告诉我们,90%的情况下,问题不在于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对系统的理解。

建立信心的具体做法: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规则是什么,更要理解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每个风控规则背后都有其业务逻辑和数据支撑。构建可解释性:在设计风控系统时,就要考虑结果的可解释性。就像本例中的原因代码,它们不仅是给客户看的,更是给我们自己定位问题用的。数据驱动的验证:相信数据而不是直觉。通过历史数据回溯验证规则的有效性,建立对系统的客观信心。

在定位问题时,我习惯性假设”系统是按照设计执行的”,然后去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思维方式避免了我们陷入盲目修改系统的陷阱。

2. 对用户有信任:拿着榔头时,别看什么都像钉子

风控产品经理最大的认知陷阱就是:因为做风控,所以看谁都像坏人。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过度防御,错过真正的机会。

保持客观的具体方法:

区分”风险”与”坏人”:风险是概率问题,不是道德判断。一个申请被拒绝不代表申请人是”坏人”,只是基于当前数据,这笔交易的风险收益不符合我们的标准。避免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我们预设所有人都想骗贷,就会设计出极其严格但僵化的规则,最终只会服务极少数”完美”客户,失去市场竞争力。理解业务诉求:业务同事的抱怨不是针对个人,而是源于他们的业绩压力。理解这一点,才能心平气和地沟通,找到风险与业务的平衡点。

在本案例中,我没有将客户标记为”欺诈嫌疑”,而是客观分析风险特征。最终我们发现,这个客户确实不是”坏人”,只是不符合当前的风险偏好。基于这个分析,我们后续设计了更灵活的分层授信策略,而不是简单拒绝。

基于这些思维方式,我总结了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定位框架:

第一步:重现问题

第二步:验证假设

假设系统正常工作,预期结果应该是什么逐层验证数据流、规则逻辑、业务策略

第三步:定位根因

区分是系统缺陷、规则缺陷还是认知偏差找到最底层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第四步:验证方案

风控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写出多少复杂的规则,而在于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时:

首先相信系统,因为它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不会情绪化决策;

同时理解用户,因为风险是客观评估,但商业需要包容和成长。

这种平衡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既能守住风险底线,又能支持业务发展。毕竟,最好的风控不是拒绝所有风险,而是识别并管理合适的风险。

在这个具体案例中,我们最终没有修改核心风控规则,而是增加了一个人工复核通道,为这类”边缘但优质”的客户提供了二次机会。这个方案既尊重了系统的客观评估,又体现了对用户的信任和理解。

本文由 @风控打怪升级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