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經及佛教藝術專題|東京中央香港拍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9:33 1

摘要:古代寫經藝術在隋唐時期達到高峰。敦煌作為絲路重鎮,佛教興盛,官方經坊與民間抄經並存,成為佛教書寫的重要中心。隨著佛教東傳,寫經墨跡經海陸兩路傳入日本與朝鮮半島。當地僧侶尊崇唐風,寫經不僅傳播佛法,更衍生出新書風。日本書家吸收唐筆精髓,發展出婉麗和樣。佛畫亦隨之

古代寫經藝術在隋唐時期達到高峰。敦煌作為絲路重鎮,佛教興盛,官方經坊與民間抄經並存,成為佛教書寫的重要中心。隨著佛教東傳,寫經墨跡經海陸兩路傳入日本與朝鮮半島。當地僧侶尊崇唐風,寫經不僅傳播佛法,更衍生出新書風。日本書家吸收唐筆精髓,發展出婉麗和樣。佛畫亦隨之東傳,筆致精妍、構圖超然,成為中古工筆極致,並在日本發展為幽玄纖麗的新風格。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们

此次東京中央拍賣征集多件精品:敦煌唐人寫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筆鋒沈著;日本平安至明治寫經或承唐風,或具和樣華彩;另有乾隆御筆、黃檗宗僧墨跡。繪畫精品包括傳南朝陸探微《觀音像》、明初《大勢至菩薩像》,以及日摹宋元風範高僧頂相等,展現中日佛畫交融盛景。這些作品不僅是佛法傳播的載體,更是文明交融的見證。筆鋒流轉間,千年文化對話宛然在目。

Lot 379

永承元年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一百五十九

永承元(1046)年作

染黃紙 經折裝

26 × 838cm 約 19.6 平尺

HKD 20,000-30,000

RMB 18,400-27,600

JPY 390,000-585,000

TWD 79,000-118,500

封    題:大般若經卷第一百五十九。譽田八幡宮。箱    書:譽田八幡宮藏經。永承元年。大般若經卷第一百五十九。一卷。

參    閱:①《古寫経綜鑒》,田中塊堂,鵤故郷舎出版部,1942,頁363-365。②《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蔵貴重書解題 第3巻》,國立國會圖書館,1971,頁14-17。③《日本古寫経現存目錄》,田中塊堂,思文閣,1973,頁108。④《古典籍下見展観大入札會目錄平成元年11月》,東京古典會,1989,頁52。

自三藏法師玄奘譯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後,漢文經本隨遣唐使與渡日僧傳入東瀛。天平九年(737),奈良大安寺三論宗僧人道慈奏請朝廷,將轉讀此經納入各地年度法事,由是流布日廣。及至平安時代,公家貴族為祈國泰民安、禳災致福,亦盛行於神社法會中抄寫並轉讀《大般若經》,更融攝神道信仰,漸成風氣。

Lot 379 參閱資料①

此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一百五十九》出自大阪河內國譽田八幡宮。譽田八幡宮創建於欽明天皇二十年(559),為日本最古老之八幡宮。其「譽田八幡宮藏經」,按《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蔵貴重書解題》數卷之條目,可知其裝幀約在室町時代由手卷改為六行折帖,用紙為染黃楮紙,有界行,行十六至十七字,紙背可見八幡宮花押。封面為澀引之茶褐色紙,中央偏上墨書題名,左下方署「譽田八幡宮」。本拍品形制與上述特徵悉數相合,足證其亦為「譽田八幡宮藏經」之一。

Lot 379 參閱資料④

古寫經專家田中塊堂在《古寫経綜鑒》中推斷,此經或為後冷泉天皇於八幡宮興建神宮寺時,由多人合力抄成,故書中筆風多樣,既有承襲奈良時代唐楷遺韻者,亦見平安和風圓潤之趣,只惜早已散逸不全。考古學家平林悅治舊藏同經第七十八卷,尾題「永承元年八月廿一日校了」,據此可推知本經抄寫年代。

Lot 380

久安四年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一百九十五

久安四(1148)年作

染黃紙 手卷

25 × 698cm 約 15.7 平尺

尾    題:校畢。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戊寅始之,同五年己巳二月廿九日壬午供養。願主散位津守清兼結女大江氏。

參  閱:①《日本古寫経現存目録》,田中塊堂編,思文閣,1973,頁148。②神戸市立博物館藏 《奥藏寺大般若経》。

此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五》為平安時代的貴族發願所抄。卷末尾題「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戊寅始之,同五年己巳二月廿九日壬午供養。願主散位津守清兼結女大江氏。」

願主津守清兼來自大阪住吉大社的神官社家,家族歷代都與遣唐使關係匪淺。其妻大江氏亦出身名門。當時著名的「三十六歌仙」中,即有五人同出大江氏,家族聲望在平安時期正值頂點。

Lot 380 參閱資料①

鎌倉初期成書的《濫觴抄》曾有記載:「祇園一切經會久安四年戊辰三月十五日始之。上皇御願。」一切經會是由貴族參與,伴有歌舞奏樂的大型年度法事,從延久元年(1069年)首次舉辦,一直持續至鐮倉末期。自平安時代起,仁和寺、賀茂神社、祇園神社、石清水八幡宮、法金剛院等等寺院神社,都曾相繼舉辦此法會。參照此卷尾題日期,與京都祇園神社舉辦的一切經會完全一致,故津守夫婦很可能就是在經會上發願誓抄了此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Lot 380 參閱資料②

另據田中塊堂編《日本古寫經現存目錄》(1973),此《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原藏於南北朝時期開山的岐阜奧藏寺,期間輾轉至兵庫八王寺,近代則為著名實業家神田兵右衛門(1841-1921)收藏。神田兵右衛門有著「神戶之父」的美譽,其神田家族亦因財力雄厚,鼎彜圭璧,藏品甚為世人所重。今神田家所藏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卷,泰半已歸神戶市立博物館庋藏,其流布於外而可市易者,實寥若晨星,誠為希世之珍。

Lot 381

敦煌唐人寫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染黃紙 鏡框

25.2 ×140.5cm 約 3.2 平尺

HKD 300,000-500,000

RMB 276,000-460,000

JPY 5,850,000-9,750,000

TWD 1,185,000-1,975,000

此為敦煌出土唐人寫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鎧品》之一段。其麻紙染黃,烏絲界行,行十七字,墨色潤亮,保存品相極佳。抄經氣息整體古樸遒勁,書風清勁秀媚。細觀筆畫勻整有法,筆勢清勁而含溫潤之氣,顯見出自受戒精嚴、筆習純熟之寫經僧手筆。再者通篇結構謹嚴,字體帶由明顯的魏晉遺骨,與初唐官寺所行之楷書體例較為接近,故當為初唐寫經中殊可寶貴之遺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為大乘佛教般若類巨典,集菩薩道行要旨,共六百卷,分九部十六會。此經源自南印度,貴霜王朝時廣為弘布,後傳於闐,迄至中國,歷支娄迦讖、朱士行、鸠摩羅什等譯本,最終由唐代玄奘法師完成全集,標誌漢譯般若學之鼎盛。自此,天台、禪宗、中觀、唯識等各宗皆以之為教理根基,其影響深遠,貫穿東亞佛教思想與修行實踐。全經兼論止觀次第,從四聖諦入手,至六度、七覺支、八正道,既有深奧理論,亦具實修指導,可謂理與行並重之大典。

其中〈大乘鎧品〉寓意菩薩行者入般若道前,應披「大乘之鎧」,以大悲為甲,以般若為刃,勇往無畏,破諸煩惱魔軍。經文中言「無作無造」、「無縛無解」,示諸法畢竟空寂,超越有無、縛解、生滅之對待,乃菩薩修行之真勇與大智所在。

Lot 382

敦煌唐人寫經 妙法蓮華經 卷第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

染黃紙 手卷

24.6 ×192.7cm 約 4.3 平尺

此卷敦煌唐人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染黃麻紙,帶烏斯界行,行十七字,其諸特點與前Lot拍品相近,符合隋唐盛行寫經之規制。然其書風已然從保有魏晉風骨的嚴謹筆劃,變得更加縱橫舒展,更加圓潤遒勁,結體端莊俊逸,行氣疏朗有致。字裡行間,盡顯盛唐風華。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核心經典,《法華三部經》之一。自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八年(406)譯成漢文後,千餘年來被尊為「經中之王」。其二十八品宏論貫通「開權顯實」與「會三歸一」思想,主張眾生皆具佛性,尤以「火宅喻」「化城喻」等譬喻聞名。此經不僅奠定中國佛教天台宗理論根基,更於飛鳥時代隨遣唐使東傳扶桑,成為聖德太子「大一乘」思想的重要淵源。敦煌藏經洞所出六萬餘件寫本中,《妙法蓮華經》抄本逾五千,可見在絲路佛教傳播中亦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此〈普賢菩薩勸發品〉居卷末,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現身說法,勸勉聞法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護持正法,利益無邊。經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書寫經卷,供養經卷者,當得無量功德。」其文深邈,其理圓融,讀之令人心生景仰,法喜充滿。

Lot 384

高麗時代 妙法蓮華經 卷第七

紺紙金銀泥 經折裝

8.2 × 202cm 約 1.5 平尺

HKD 200,000-300,000

RMB 184,000-276,000

JPY 3,900,000-5,850,000

TWD 790,000-1,185,000

参   閱:①保利香港2014年10月拍賣LOT 2833 高麗時代 佚名 楷書《妙法蓮華經卷第一》。②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十四世紀 高麗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二》(編號1994.207)。

此冊《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所錄經文出自鳩摩羅什譯本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之功德,是為歷代信眾最為崇奉的經典章節。此冊從裝幀規格來看,堪稱高麗王朝佛教寫經的典型代表。經文界欄以金線勾勒、行格嚴整、銀泥書字宛如雪色華光,深靛染紙更突其華麗與端莊。封面雙色交輝,蓮飾紋樣精工細描,裝幀與文字相得益彰。

高麗王朝自建國以來即奉佛為國教,歷代君主多藉寫經祈願國運昌隆。穆宗九年(1006)創「金字大藏」,開創高麗金銀字寫經先河。此後,王室及貴族相繼設立「金字院」、「銀字院」,專司經卷抄寫、供養與流通。至十三世紀後期至十四世紀,佛教寫經藝術臻於鼎盛,其書寫不僅為宗教功德之舉,亦成為國家美學與書法藝術的體現。

當時高麗寫經主要分兩大體系:一為規模宏大的木刻印經,如海印寺所藏《高麗大藏經》,象征國家護法工程;二為以金泥、銀泥手抄的供養本,用於祈福或奉安佛像腹藏。手抄本如此冊,多為靛染紺紙、金銀泥文字,卷首飾以蓮華花紋,乃佛教儀禮中規格最高的供養形式。此類經冊紙張工藝尤為突出:以楮皮為原料的韓紙,纖維長而柔韌,經反覆捶打與濾漿處理後表面光滑細膩、吸墨性佳;再經靛藍染色而成深紺底,既耐久又顯尊貴。書寫完成後,金泥還需輕擦、拋光,以確保光澤勻凈。此等工藝費工耗材,通常只有王室、貴族或大型寺院方能承擔。

LOT 2833 高麗時代

佚名 楷書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保利香港2014年10月拍賣

十四世紀 高麗寫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編號1994.207)

高麗早期寫經的書風沿承唐楷傳統,筆法穩健而中正;至十三世紀中後期,漸融入趙孟頫「松雪體」,呈現流暢溫潤之氣。此冊的書風顯然仍以唐楷為宗,兼容早期刻經字體影響,筆骨分明、氣脈貫通。與保利香港2014年10月拍賣「LOT 2833 高麗時代佚名楷書《妙法蓮華經卷第一》」相較,字形結構、用筆法度如出一轍,可資參照。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十四世紀高麗寫經《妙法蓮華經卷第二》(編號1994.207)同具相近裝幀制式,然相較之下,「松雪」筆意一目了然,進一步佐證本冊所處之早期時代特徵。

Lot 387

唐人寫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胡鐵梅(1848-1899)

畫觀音大士像合卷遠

手卷

引首 : 灑金水墨紙本 22.5 × 58cm 約 1.2 平尺

經書 : 水墨紙本 22.5 × 38cm 約 0.8 平尺

畫 : 設色絹本 22.5 × 67.5cm 約 1.4 平尺

跋 : 水墨紙本 22.5 × 65cm 約 1.3 平尺

HKD 150,000-250,000

RMB 138,000-230,000

JPY 2,925,000-4,875,000

TWD 592,500-987,500

引    首:勝娛禪悅。吉生唐君有賢母,曰吳太夫人。四德具備,三絕斯擅。壬戌春孟直太夫人七十壽。哈君少甫以畫佛寫經之卷,用眉省梨,並為北堂供養而屬山陰壬堇署端焉。鈐印:堇叔(朱)、酖安(白)、大任(朱)

款    識(畫):光緒甲午二月,蔗盦居士胡璋寫。鈐印:鐵梅(朱)

題    跋:①跌坐得禪悅,任性非強同。洗緇出太素,濯魄水壺中。挹袖大羅女,鸞背金瓏璁。楊枝潤欲露,犀佩鎮不風。殊香塵有詎,微妙一息通。元神頓超解,理障焉得蒙。詩成看天色,碧遠搖夕鐘。辛酉冬日,華亭沈翰題。鈐印:墨仙(朱)②唐代寫經,每經生筆運金剛,如鑄成千年繭,貲墨沈古,或終出自鐘紹京。蔗盦為圖繪大土瓔絡山中,騰光氣多羅,色色總空空,塵海滄桑,一彈指白蓮開漾三千者。畫里莊嚴,佛現身世學壽,在祿學盟香平安護太夫人。唐伯母吳太夫人七秩大慶少甫以此卷為壽,屬賦長句跋尾。壬戌正月,水晶庵居士潘聲年六十五謹記。鈐印:佛弟子(朱)、飛聲(白)、思救一切眾生疾苦(朱)③新安唐母吳太夫人者,(山昆)華太守之德配。吉生世講先生之賢太君也。詩詠柏舟,芬揚彤以南樓之逸筆,希北苑之高蹤。嘗寫花卉尺葉於歐洲戰時,寄美洲紅十字會,得數千金助振,名播海外。今春開歲二日,適逢太夫人七秩壽辰,海內文豪定多貢獻。麐自愧無文,因以唐人寫經及胡鐵梅畫大士像,為太夫人無量壽之祝云。壬戌元旦,世侍生哈麐拜手。鈐印:江寧哈麐(白)、觀津(朱)

藏    印:潘飛聲讀(朱)、對佛預誦(白)

出    版:《杏芬老人古稀錄》,西湖有美書畫社,1924。

Lot 387 出版資料

是卷為民國時期江寧(南京)穆斯林商人、金石書畫藏家哈麐為祝賀其有唐吉生之母,女書畫家吳淑娟七十大壽而精心籌備之賀禮。由前段為著名書畫家任堇所書引首,中段為全卷核心唐人手抄《心經》,配以與王冶梅齊名的晚清大家胡鐵梅繪巖上觀音大士像,兼具南社書畫鑒藏名流沈翰、潘飛聲題跋,以及哈麐自書尾跋,娓敘雅賀之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潘飛聲之跋。其作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最著名的金石書畫藏家之一,將此段寫經鑑定為唐大書法家鍾紹京之作。

Lot 388

千呆性侒(1636-1705) 行書「壽山千古翠」

水墨紙本 手卷

引首 :31×134cm 約 3.7 平尺

畫心 :31× 740cm 約 20.6 平尺

跋 :31× 59cm 約 1.6 平尺

HKD 50,000-80,000

RMB 46,000-73,600

JPY 975,000-1,560,000

TWD 197,500-316,000

釋    文:壽山千古翠。

款    識:支那呆老人書。

鈐    印:釋性侒印(白)、曇瑞别字千獃(朱)、臨濟正傳弎十四世(白)

題    跋:①臨濟三十四世黃檗賜紫千呆安合十草。鈐印:性侒昙瑞(白)、別字千獃(朱)、臨濟正宗(朱)②庚 辰正月,目前大僧正隆光草。鈐印:大僧正(白)、榮 若隆光(朱)、真言新義僧錄(白)③庚辰初夏吉旦佛日,明慧極合十草。鈐印:慧極(朱)、道明(白)、臨濟正宗(白)④吉月吉旦,座山別傳經和尚敬書。鈐印:僧經(白)、別傳(朱)、一腔熱情(朱)⑤鳳林瑞萬源敬書。鈐印:萬源頭陀(朱)、燈瑞之印(白)、曹洞正宗(朱)⑥鹽山白蓮璜敬草。鈐印:僧玉璜(朱)、字琢(白)、然聖無廓(朱)⑦庚辰春吉旦,祥山野釋万愚。鈐印:□□之印(朱)、萬愚(白)

作者簡介:千呆性侒明末清初臨濟宗黃檗派禪僧,福建福州長樂人,俗姓陳,字千呆,號曇瑞。清永曆十一年(1657年)東渡日本,師從即非如一。黄檗山萬福寺第六代住持,以書畫著稱。

Lot 389

良寬(1758-1831) 草書禪詩手卷

水墨紙本 手卷

24.2 × 650cm 約 14.2 平尺

HKD 80,000-120,000

RMB 73,600-110,400

JPY 1,560,000-2,340,000

TWD 316,000-474,000

作者簡介:良寬日本曹洞宗僧。俗姓山本。字曲,號大愚。越後國(新潟縣)三島郡出雲崎人。曾學二王、懷素、黃庭堅的草書以及小野道風的《秋荻帖》,同時從日本假名書法中得到靈感。良寬書法當時與寂嚴、慈雲齊名。

Lot 393

傳 陸探微(生年不詳-約485)觀音像

設色紙本 立軸

104.5 × 51.5cm 約 4.8 平尺

HKD 30,000-50,000

RMB 27,600-46,000

JPY 585,000-975,000

TWD 118,500-197,500

題    簽:劉宋陸探微無量壽佛神品上上。己巳四月初十,滑川達敬題。鈐印:□□、□□

蓋內 題:宣和內庫之收藏,道君皇帝泥金題。陸探微無量壽佛真跡神品墨皇。

蓋內 題:昭和己巳四月初五日,後學滑川達嗽潁敬拜題于禾魚草堂。鈐印:澹如(朱)、□人審定(朱)題    跋:宣和殿御題。 鑒 藏 印:宣和御筆(朱)、宣(朱)、和(朱)、御書(朱)、□嵒所藏(朱)、曹溶鑒定書畫印(朱)、文氏圖書之印(朱)、內府圖書之印(朱)、雙龍印(朱)、御府圖書(朱)、北燕張氏□□(朱)、□□□□、□□□□

作者簡介:陸探微吳郡吳縣人,南朝畫家。早年師從顧愷之,故擅長人物肖像,後為劉宋明帝時的宮廷畫家。其畫風後人謂之秀骨清象,與顧愷之、張僧繇合稱「六朝三大家」。

Lot 395

佚名 大勢至菩薩像

壬子(1372)年作

設色絹本 立軸

162.5 × 59.5cm 約 8.7 平尺

款    識:信士時昭、林亀、林□、張妹,同發心。捨□裝綵寶相一尊,求保各人身位安康,福壽綿遠,公私清吉,諸事美利。壬子太歲七月十九日甲子題。

來    源:京都幽玄齋重要舊藏。

出    版:《幽玄齋選韓國古書畫圖錄》,幽玄齋,1996,圖414,頁92。

參    閱:洪武三十一年(1398)《觀音大士像》,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

尊上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據《觀無量壽佛經》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被凈土宗奉為法界初祖,位列八大菩薩之一。是幅《大勢至菩薩像》來自日本京都知名藏家幽玄齋重要舊藏。畫中菩薩面部留鬚,呈男相,承襲了古早的印度傳統,顯得莊嚴肅穆,不怒自威,與民間的通俗造像有著雲泥之別。頂上華冠,以聖火為飾,長髮披過肩膀,所敷暗色凸顯出了金紋法衣的奪目。法衣布邊,則以紅赤寶珠與綠底金雲點綴。

Lot 395 出版資料

回觀菩薩法相,雙手三指屈捏,右手置於胸前,左手下托象征智慧大勢遍至十方的長柄金蓮法器,以迎接化身之人。頂端的蓮苞尚未開敷,周身火焰繚繞,寓意三昧耶形,與華冠聖火互映。菩薩雙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下置多重六角須彌座,整體造型施以細琢密雕,精工之考究令觀者咋舌。與之相對,菩薩上方繪以花飾滑蓋,兩側飛天,身姿飄逸,給靜態的莊嚴場面增添了靈動曼妙之感。菩薩身後的光相,繪者用金泥單線描出,雖然形制簡約,但在其周邊透過細膩的色彩過渡,襯顯金泥璀璨,營造出勢至佛光普照十方世界的神聖輝耀。畫面整體以紅綠金三色參差交映,使觀者嘆其炫目而不厭其亂,驚其奢麗而不覺其庸,全然脫逸常見世俗佛畫的陳濫艷俗,亦是繪製者與供養者的虔誠和雅品的見證。

觀音大士像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藏

此《大勢至菩薩像》曾出版於《幽玄齋選韓國古書畫圖錄》(1996)。然考其襲古造型,厚彩金泥之技與象徵紋樣,當為中國元末明初時所請,且皆與現藏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中國藝術品部的《觀音大士像》如出一轍。LACMA本《觀音大士像》下方供養者願文為:「洪武三十一年。鳳林鄉蓋竹里嶺下,保請福信女林觀十娘,抽出施財,修出觀音大仕一軸,專保身位平安□□。」

而本品則為:「信士時昭、林亀、林□、張妹,同發心。捨□裝綵寶相一尊,求保各人身位安康,福壽綿遠,公私清吉,諸事美利。壬子太歲七月十九日甲子題。」兩相參照,可知二軸均為溫州平陽縣鳳林鄉蓋竹里(今屬麻步鎮)林氏發願所製。據南宋詩人林景熙《濟南郡族譜舊序》,林氏家族於宋初自閩中便遷至浙南平阳,遂成當地望族,名士如林拱辰、林應辰等輩出。按LACMA本《觀音大士像》所附書跋,曾於寬文五年(1665)修裱,即最晚康熙初年便已渡至日本。同流轉於東瀛的本品《大勢至菩薩像》或亦如是。元明佛畫多為佚名,具體年份、供養者、源流難以考證。然是幅《大勢至菩薩像》筆法精絕,設色華雅,且供養題識、族姓、年月俱備,史脈清晰,又為獨立勢至菩薩像,非常見之「西方三聖」組合構圖,於同時期作品中殊為罕見。此像既承宋元遺韻,又啟明初風格,於金碧設色間寄靜穆之心,於莊嚴法相中寓慈悲之光,堪稱元明交替期佛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Lot 396

佚名 渡海文殊菩薩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04.5 × 48.5cm 約 4.6 平尺

十七世紀 唐卡無量壽佛

唐卡 鏡心

69 × 49cm 約 3 平尺

HKD 15,000-25,000

RMB 13,800-23,000

JPY 292,500-487,500

TWD 59,300-98,800

佚名 五大明王圖

唐卡 立軸

145.5 × 77cm 約 10.1 平尺

十七世紀 唐卡

唐卡 鏡心

78.2 × 56.7cm 約 4 平尺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