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陪我30年 从中汲取人生营养” 市民赵金华自青岛早报创刊之日起便一直相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8:07 1

摘要:在青岛,有这样一位市民,他的生活轨迹与一份报纸紧密交织长达30年。他叫赵金华,今年62岁。他是《青岛早报》自创刊之日起便相伴左右的“铁杆”读者;是一位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信奉“所到之处俱有发明或改善”的发明家;是一位以身作则,将公益种子深植于儿女心中的父亲;也

不仅热衷公益活动还是一名发明家

赵金华参与早报举办的征文活动并获奖。

在青岛,有这样一位市民,他的生活轨迹与一份报纸紧密交织长达30年。他叫赵金华,今年62岁。他是《青岛早报》自创刊之日起便相伴左右的“铁杆”读者;是一位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信奉“所到之处俱有发明或改善”的发明家;是一位以身作则,将公益种子深植于儿女心中的父亲;也是一位勤于思考、积极用笔记录时代、建言献策的“老作者”。11月17日,他接受青岛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读书看报,为他提供了丰沛的“人生营养”。

赵金华退休前从事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发明创造不仅是工作的一部分,更已内化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多年来,他个人申请的发明专利已有几十项,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支撑这庞大创造力的背后,是他矢志不渝的信条:所到之处俱有发明或改善。

这份敏锐的洞察力与持续的创新动力从何而来?赵金华将部分功劳归于他坚持了30年的习惯——关注身边事,阅读《青岛早报》等报刊杂志。“有些启发都是常年阅读报纸的积累。”他坦言,早报的报道常常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报纸上关于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科技进展的报道,犹如一颗颗投入他思维湖泊的石子,激荡起创新的涟漪。无论是关注到老年人生活不便,从而研发出“可移动式自动恒温戴手套花洒式专利洗漱设备”和“全自动智能升降马桶坐便辅助系统”,还是针对城市治理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其背后往往都有从新闻报道中获得的灵感。

日复一日的阅读,不仅为他提供了信息,更塑造了他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角度,让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细节的体察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从而让创新发明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赵金华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市民,这份责任感也通过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下一代。他坚信,教育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他利用闲暇时间,带领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投身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而青岛早报,时常成为他们公益行动的“信息源”和“发起者”。

最令赵金华记忆深刻的,是多年前带领孩子参与前海保护洁美沙滩的活动。当时,在看到《青岛早报》等媒体的报道后,他立即决定带孩子参与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个周日,父子三人乘坐公交车赶往栈桥,融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人群中。汗水湿透了衣服,疲惫写在脸上,但当孩子们在公交车上累得睡着时,奉献与担当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后来,孩子们将这次经历写进作文并获了奖,让这次公益实践的价值得到了双重肯定。

另一次经典的“公益课”发生在孩子6岁时。一个晚上,赵金华带儿子女儿到台东逛街,路上捡到了一名青岛化工学院(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学生的校园卡。“咱们应该找到失主,他肯定很着急,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赵金华跟两个孩子说,“咱们先打报社的电话吧,问问怎样才能将校园卡‘物归原主’”。拨通青岛早报的热线电话后,接线的记者表示要在报纸的失物招领专栏上发布,但赵金华突然有个想法,他打算带孩子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去学校把卡送给失主。

周日,赵金华带着儿子和女儿坐公交车来到了青岛化工学院。他让儿子和女儿走在前面,向门卫说明情况,并按照门卫的指点来到宿舍楼,一路打听找到了失主。面对失而复得的校园卡,那名大学生非常感动,向两位小弟弟、小妹妹连声道谢。

就这样,赵金华的一次行动就在儿女心里种下了两颗“种子”,一是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二是“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时光荏苒,孩子们已长大成人,但幼时埋下的公益种子早已茁壮成长。大儿子在国外留学期间,义务为当地小学支教一年,并作为优秀的华人志愿者和奥运火炬手,活跃于奥运会等体育盛会。小女儿亦延续了父亲的公益情怀,结合自身从事的孕婴事业,经常组织或参与前往福利院、孤儿院的捐赠活动。2017年,赵金华和女儿跟团去欧洲旅游。“在机场,女儿发现一个单亲爸爸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哭闹不止,且哭声已经有气无力,女儿上前询问清楚以后,立即组织同团的多名大妈共同为这个单亲爸爸提供了帮助,事后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掌声鼓励。”赵金华回忆道。回来后,赵金华写了一篇《青岛大妈显爱记》,发表后受到了好评。公益,已然成为这个家庭的一种血脉传承。

赵金华不仅是一位阅读者,更是一位积极的表达者和建言者。他热爱写作,勤于动笔,这些年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仅在《青岛早报》上就见稿十余篇。他认为,阅读报纸受到启发、产生想法,就应当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与社会分享。

赵金华是《青岛早报》各类征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2022年,在青岛早报联合青岛市作家协会举办的“非凡十年”主题征文中,他结合自身工作背景和对城市发展的深刻观察,创作的《青岛地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荣获优秀奖。“青岛地铁的开通是青岛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地铁的不断发展也是青岛日新月异变化的写照,我是从事规划工作的,了解青岛地铁前期的一些发展情况,因此写起来特别有感觉。”这篇文章,是赵金华作为亲历者、建设者和思考者对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

同时,赵金华的笔触更多地聚焦于公益慈善和社情民生。2005年,他的公益文章《无人值守的“诚信”报摊》荣获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竞赛大奖;2007年,《社区“代跑腿”服务缓解老人排队缴费难》一文发表后,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他还就治理酒驾、解决小学上下学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撰写了文章,提交了方案,其中关于交通拥堵的建议函还让他接受了青岛电视台的专访。

赵金华的创作甚至延伸至影视领域,曾独立完成了旨在反映社会问题、弘扬正能量的电视剧本《“贵重”的礼物》。此外,他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等国家级媒体发表过多篇作品。据统计,他前后发表的各类反映现实、建言献策的文章有近百篇。

在泰山路的家中,赵金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青岛早报》等媒体上发表的作品,眼中满是深情。从青丝到白发,从在职到退休,早报如同一位忠实的老朋友,陪伴他走过了30年的岁月。“感谢青岛早报这位老朋友,这30年我从读报中汲取了太多的‘人生营养’。”这句由衷的感言,道出了他与这份报纸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这份“营养”,滋养了他的创新思维,激发了他的公益热情,也提供了他挥洒才情的平台。他的人生,因阅读而充实,因思考而深刻,因实践而宽广,而青岛早报,无疑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和见证者。

如今,赵金华依然保持着每日阅读早报的习惯。他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将读书看报的习惯一直坚持下去,不仅自己受益,还要推荐给更多人,让这份散发着墨香的“人生营养”继续传递下去,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青岛早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打开时光的收藏夹,期待聆听您与早报那份特殊的情缘。即日起,青岛早报编辑部发起“我与青岛早报的故事”征集活动,让我们共同编织这份属于青岛人的温暖记忆。此次征集将精选最具代表性、最感人的读者故事,在《青岛早报》报端及新媒体平台专题展示。同时,我们也将刊登读者提供的与早报相关的老物件照片——那些泛黄的报纸、珍贵的读者来信、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礼品,都是时光最好的见证。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