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杨延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教育发展的深远考量,为职业教育审视过去、规划未来提供了遵循。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着眼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十五五”时期职业教育将迎来深刻变革与战略转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应“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面向“十五五”新征程,职业教育将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其变革将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综合来看,一是定位之变:从“层次”到“类型”的认知深化与体系贯通。二是模式之变:从“供给主导”到“需求驱动”的深度转型。三是内涵之变:从“技能传授”到“综合素养培育”的全面升级。四是格局之变:从“国内自成体系”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拓展。职业教育应更主动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以深化改革激发现代职业教育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绝非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改革,破解深层障碍。强化法治保障,优化制度环境。加快《职业教育法》配套法规政策的落地,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政策,明确各方权责,为改革探索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关键在于基础条件和培养能力。应加大投入保障,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评价改革,树立正确导向,破除“唯学历”“唯文凭”的顽瘴痼疾。
虽任重道远,须奋力前行。未来,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深刻变革,使其真正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人才之基。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