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社交场域中,有人忙着给别人贴标签,也有人急着给自己贴标签。从MBTI到“全网喊打”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从“搭子”到“零糖社交”,互联网上一波接一波的新词热梗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年轻人发现,自己对这些标签产生了重度依赖,仿佛没了这些标签就很难定义一
在当今的社交场域中,有人忙着给别人贴标签,也有人急着给自己贴标签。从MBTI到“全网喊打”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从“搭子”到“零糖社交”,互联网上一波接一波的新词热梗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年轻人发现,自己对这些标签产生了重度依赖,仿佛没了这些标签就很难定义一段社交关系。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标签式社交”,到底是提升了社交效率,还是被简单化视角蒙蔽了真诚的情感沟通?
图源:视觉中国
一
社交媒体重构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网络上流行的标签持续渗入日常生活,嵌入我们的社交方式,形成了“标签式社交”。
有人把爱好与经历放入“展柜”。从“钓鱼佬的大板鲫已上岸”到“二次元一枚请留意”,从“考公考编党”到“宝妈联盟”,爱好和经历像简历一样被投进人海,先被系统分拣,再被同类打捞。这类标签省略了寒暄和试探,仿佛对上一个“暗号”就能默认是同类,进而成为朋友。互联网的“大广场”被划分为若干个依托爱好和经历的“小房间”,不同社交圈层的人越来越难以相遇和对话。
有人把“自我诊断”当作“说明书”。社交平台上,一些人的签名栏像诊断书,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回避型人格、高敏感人群……这些心理学的词条如今也被打造成社交标签,甚至有人吐槽“没点精神疾病都不好意思出门”。不少人用“我是i人”来解释沉默,用ADHD替走神“买单”,用阿斯伯格综合征为社交困难开脱,“确诊文学”成为一个安放情绪的容器。
有人把社交方式也贴上标签。标签不仅贴在人身上,也在重新定义社交。比如,“搭子社交”被精准定位为某一特定场景的陪伴,关系轻巧而明确;“浅社交”主张快节奏生活中交情不深、情感投入不多的互动;“零糖社交”则追求无负担、无承诺的轻松往来。这些社交方式的悄然流行,渐渐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二
不同年代的社交方式有不同的特征,“标签式社交”的流行,正契合了当下年轻一代的几种情绪坐标。
在孤独中渴求认同。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提出,长期沉溺于社交网络,并不会驱散人的孤独。这种孤独在Z世代群体中更为明显,他们多成长于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社交呈现“原子化”“弱连接”等特性,他们的连接看似无处不在,多数却只是泛泛之交。在此背景下,一种MBTI人格或一个“社恐”身份恰似一声声召唤,帮助一个人迅速识别“同类”、找到归属。这种基于标签的认同,虽不必然导向建立深厚友谊,却也是应对孤独的缓兵之计。
在人海中迅速匹配。当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齿轮高速转动,连社交都开始追求极致的高效率:既不想在无意义的寒暄里消耗情绪,也不愿对着陌生人反复试探“我们是否合拍”;与其费心改变你遇见的人,不如筛选与你同行的人。“标签式社交”正是想用低成本换取高回报,若你简介里写着“剧本杀硬核玩家”,下次组局时自然邀你入群。这种看似“偷懒”的社交,实则是年轻人在生活重压下为社交留出的精准切口,试图用最短路径找到最可能同频的人。
在亲密中定义边界。当社交从“熟人圈”延伸到“泛社交”,如何避免冒犯、守住节奏,成了现代人的必修课。标签在此刻便可化身“关系说明书”,例如“i人”暗示了对过度亲密关系的回避,“搭子”则预设了情感投入的有限性。这种用标签提前定义关系边界的方式,背后藏着最柔软的共情——既不强迫自己融入不匹配的关系,也不让对方焦灼地猜测边界。它让社交少了些“用力过猛”的忐忑,多了份“心照不宣”的松弛。恰如你知道我的底线在哪里,我明白你的期待是什么。这给了每个人在舒适区里轻松社交的底气,让关系从“勉力维持”变成“自然生长”。
三
社交中的标签,其实折射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又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塑造标签的最终目的,不应是画地为牢,而是拥抱更大的世界,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真实的连接。
面对“原子化”社会现状与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诉诸“标签式社交”,但必须警惕“标签式认知”。越是将人标签化,就越难真正理解人。对于自己,刷十分钟网页就“确诊”ADHD、偶尔的情绪低落也被归为“网抑云”;而看待别人时,又往往用几个词草草下结论,把人变成一个个单薄的名词。一味地根据碎片化信息来“解码”,恰恰忽略了标签从来都不能概括全貌,群体共性从来都不能掩盖个体差异。
对标签的刻意迎合和苦心维系,反而容易遮蔽真实的自我,造成社交关系的疏离。社交平台上,“人设”比“人”先被看见。当标签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未参与其中便可能沦为“局外人”,于是有人硬凑话题、伪装喜好,用标签包装出的“假我”换取社交入场券。一旦贴上了“社牛”“斜杠青年”“文艺青年”等标签,在社交中就必须时刻保持“人设”、不能掉线。这些行为看似快速地找到了“同温层”,但“人设”经营和维系不易,反而降低了社交效率,还造成了亲密关系的隔阂。
社交本应是不同人群的碰撞与融合,不该让标签成为屏障。与同类人相处固然能让我们进入“舒适区”,但接触多元多样的世界和人群才是社交的精髓所在。“淡人”可以和“浓人”成为很好的朋友,“三次元”未必就无法理解“二次元”的世界。当我们人为预设了两类标签的“排异反应”,对社交进行自我设限,也就拒斥了因世界丰富多样而产生的精彩火花。
说到底,“标签式社交”不应成为社交的束缚,而是要为深度社交建立一座桥梁。社交终究要回归人与人的坦诚相待,而不是为了融入“我们”,丢失了真实的“我”。
来源:中国蓝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