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退群体的养老金该补吗?不是该不该, 这3类情况该优先兜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8:04 1

摘要:最近聊养老金改革,总绕不开“早退群体”:不少50多岁就退了的人,养老金才2000出头,比正常退休的少一半。有人说“早退是自己选的,不该补”,但其实大部分早退不是“自愿”,是当年企业改革的“内退”“买断”,现在的低养老金是历史留下的问题,不是“该不该补”,是得“

最近聊养老金改革,总绕不开“早退群体”:不少50多岁就退了的人,养老金才2000出头,比正常退休的少一半。有人说“早退是自己选的,不该补”,但其实大部分早退不是“自愿”,是当年企业改革的“内退”“买断”,现在的低养老金是历史留下的问题,不是“该不该补”,是得“精准补”,这3类情况的早退人员,该优先兜底。

根本不是“懒”,是当年的现实:

1. 缴费年限被“截短”:90年代国企改革时,很多职工“内退”(男50岁、女45岁),买断工龄后社保只缴到早退那年,比如正常退休要缴30年社保,他们只缴了20年,养老金自然少一截;

2. 视同工龄被“漏算”:社保改革前的工龄叫“视同缴费年限”,但早年核算粗,不少内退职工的“临时工转正式工年限”“下乡工龄”没算全,直接拉低了养老金基数;

3. 调整倾斜没跟上:现在养老金调整是“缴费年限+高龄”双倾斜,早退的人缴费年限短,哪怕年龄大,每年涨的钱也比正常退休的少50-100元。

很多人没意识到,当年的早退不是“躺平”,是帮企业“活下去”:比如某老纺织厂内退1200名职工,才省下成本盘活生产线;某煤矿买断500人工龄,才完成安全设备升级。

他们的早退是“为改革让了步”,现在养老金低是“历史贡献没匹配上待遇”,这不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差距,该由制度兜底。

全补会加重社保压力,也不公平,但这3类情况必须补:

1. 补“视同工龄漏算”

比如山东给国企内退职工复核了改革前的工龄,漏算5年的,每月养老金多涨200-300元;湖北允许早退人员补填《工龄审批表》,视同年限补全后,待遇直接上调。

2. 给“高龄早退”额外倾斜

70岁以上的早退人员,本身年龄大、开销多,养老金调整时可以多涨50元/月,比如北京2025年调整时,就给70岁以上早退人员加了60元的“专项倾斜”。

3. 补“买断社保的缺口”

当年买断工龄时没缴满的社保,允许按“当年基数”补缴,不用补利息——比如某职工2000年买断时社保只缴到1998年,现在补缴2年,每月养老金能多领150元。

补钱之外,更要“补收入渠道”

光涨养老金不够,社区岗位可以优先对接早退人员:比如养老护理员、图书管理员岗,每月能多挣1500-2000元,既不用拼体力,又能让他们的时间“变现”,比单纯涨养老金更可持续。

其实“早退群体该补吗”是个伪命题:他们当年为改革让了步,现在制度就该给他们兜底。不搞“一刀切”的全补,只精准补历史欠账,再搭收入渠道,才是既公平又可行的办法,觉得可以有用,就收藏起来吧!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们!

来源:林柒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