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联合“发考卷”,这些校长被淘汰出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7:00 1

摘要:一位沿海城市的校长揉着眉心说:“我们也在找活路,可刚推出两个跨学科项目,就迎来了挑战——语文老师嫌科学老师抢了课堂时间,家长在群里质疑‘不抓课本知识净搞花样’。说实话,我心里很没底。”

七部门联合“发考卷”,这些校长被淘汰出局?

原创 何玉妹 校长会

2025年11月18日 06:31 广东

最近几年,“跨学科”成为很多学校办学创新的“金字招牌”。

一位沿海城市的校长揉着眉心说:“我们也在找活路,可刚推出两个跨学科项目,就迎来了挑战——语文老师嫌科学老师抢了课堂时间,家长在群里质疑‘不抓课本知识净搞花样’。说实话,我心里很没底。”

这番话戳中了当下无数校长的心声。2025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为全国校长递上了一张新考卷。当政策红线划下、资源通道打开,跨学科早已不是锦上添花的教学尝试,而是衡量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标。

各位校长,这门“必修课”您准备好答卷了吗?

校长角色重塑,政策背后的三大抓手

文件发布的本身,就是最强烈的信号。七部门联合,意味着“跨学科”绝非教育部一家的“内部装修”,而是涉及师资、预算、空间、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重建”。

拿到这份文件,不少校长第一反应是“压力山大”,但深读下去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推动学校发展的“黄金抓手”。这场变革中,校长的角色早已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学校生态的“设计师”、资源整合的“操盘手”、改革落地的“领航员”。文件给出的三大治校的核心支点,值得每一位校长重点关注:

第一,资源获取的新通道。

《意见》明确提出“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支持学校整合科技、产业、高校资源”。这意味着,善于联动外部力量的校长,将更容易获得项目资金、专家支持甚至场地设备。例如,北京中关村三小近年来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科学+艺术”课程,不仅获得专项经费,还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第二,教师发展的新引擎。

文件强调“推动教师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这实际上赋予校长重构教师评价体系的权力——不再只看单科成绩,而是看团队协作与课程创新能力。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校长韩军就曾坦言:“我们把跨学科项目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加分项,教师积极性一下就起来了。”

第三,学校品牌的新锚点。

在“双减”深化与教育优质均衡推进的背景下,特色化办学成为突围关键。而跨学科正是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利器。成都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通过“城市探索者”项目(融合地理、工程、社会学),连续入选全国教育典型案例。

不过,这些“抓手”看似利好,但落到实践中,校长们却频频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

跨学科落地难?校长推进的三大“拦路虎”

01

教师素养“跟不上”,跨学科教学成“表面文章”

“不是老师们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中西部某县教育局负责人坦言,全县仅12%的小学有专职科学教师,农村学校更是面临“教师跨界能力不足”的难题。某农村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尝试开展“种子发芽观察”跨学科项目,原本计划融合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但最终变成了科学老师的“独角戏”——数学老师不会指导学生记录生长数据,语文老师无法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跨学科沦为“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

即便是城市学校,也存在教师素养短板。广东一所小学尝试开发“毛线里的科学密码”课程,需要数学老师讲解编织图案的几何对称性,科学老师分析毛线的物理特性,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局限,习惯了“各教各的”,缺乏协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导致课程推进断断续续。

02

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但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短期内难以完全弥合。西藏某小学校长提到,学校想要开展“高原生态STEM”课程,却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数据采集工具,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和视频了解生态循环知识,无法进行实地监测和数据分析。而同期深圳中学的学生已经在科学家指导下,研发出AI助老机器人并投入社区使用。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课程资源上。城市学校可以轻松获取高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发出1200项课程资源形成三级资源库,而县城学校往往只能借鉴他人经验,难以开发出贴合本地实际的跨学科课程。某县域校长无奈地说:“我们想搞跨学科,但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凑不齐,更别说邀请专家指导了。”

03

家校认知“不同步”,改革遭遇外部阻力

“家长不理解,改革就难推进。”一位小学副校长分享了自己的困扰,学校开展3D打印、简单编程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却有家长投诉“耽误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甚至要求学校取消相关课程。有家长在家长群直言:“小升初还是看分数,花时间搞这些‘没用的’,不如多做两套试卷。”

这种认知差异给校长带来了很大压力。某初中校长推行“社区垃圾分类”跨学科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调研、设计解决方案,却被部分家长质疑“不务正业”。尽管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解释政策导向和育人价值,但仍有家长坚持“分数至上”的观念,甚至让孩子请假逃避跨学科实践活动。

理论赋能,高效能学校抓牢“关键三步”

面对这些挑战,一批先行学校已走出一条可行之路。它们用实践印证了高效能学校理论的核心观点——成功的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思维,既要抓好顶层设计,也要激活基层动力;既要借鉴先进经验,也要立足自身实际。

而在这场教育升级中,我们校长会深度参与的两所学校——深圳红岭小学与南科大二小,正成为区域范本。

教师赋能:从“课程执行者”到“学习设计师”

强教必先强师。但教师转型不能靠口号,而需机制支撑。如何让教师“敢跨、会跨、乐跨”?南科大二小的答案是:用PBL工作坊点燃教师内生动力。

作为校长会重点支持的PBL示范校,南科大二小构建了“三阶递进”教师成长体系。新手教师通过“AI诊断+导师带教”,快速掌握PBL基本流程;骨干教师牵头项目组,负责驱动问题设计与跨学科任务链搭建;名师团队则聚焦课程哲学与评价创新,形成校本教研高地。

这不是一次性的培训,而是贯穿学期的“实战工作坊”。教师围绕真实项目主题(如《大沙河水文》《碳中和小镇》),经历“问题诊断—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反思迭代”全过程。语文老师学工程思维,科学老师练叙事表达,信息技术老师懂儿童心理——学科边界在协作中自然消融。

更重要的是,学校将教师成长嵌入日常教学节奏。每周固定“协同备课日”,不同学科教师围坐一桌,共同设计跨学科项目。正因如此,南科大二小教师连续多年参与跨学科项目设计,87%的教师拥有自主开发的PBL案例,多人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资源下沉:立足真实生活,让跨学科“有根有魂”

跨学科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学生的生活经验。红岭小学用一场“没有剧本的毕业礼”,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

2025年9月7日,纪录电影《策划我的毕业礼》在红岭小学首映。镜头里,六年级学生自主竞聘项目经理、申请经费、设计展馆、排演戏剧——没有成人代劳,只有真实协作与问题解决。

这场看似“浪漫”的活动,实则是学校六年跨学科课程体系的集中爆发。从一年级“认识校园”(融合数学测量与语文写作),到三年级“祖国主题展”(美术+语文),再到五年级“社区调研”(科学+道德与法治),学校以“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大关系为主线,构建了螺旋上升的“课程地图”。

在毕业礼策划中,跨学科不再是概念——数学知识用于展柜比例计算;科学原理指导LED灯带安全安装;语文能力支撑策划书与剧本撰写;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协商解决“谁当主持人”的冲突……

正如校长臧秀霞所说:“这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次以真实任务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学校通过每周固定“跨学科课时”、教师角色从“指挥者”转为“支持者”、学科教师协同备课等机制,确保项目既有自由度,又有学术深度。

家校协同:用“看得见的成长”,赢得家长的信任票

改变家长对跨学科的误解,靠解释不如靠“看见”。南科大二小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

南科大二小每学期末的“PBL成果博览会”,是全校最热闹的日子。家长不再是观众,而是评委、投资人、用户代表。在《智能水文监测站》项目展上,三年级学生向家长演示如何用传感器采集数据、用AR程序讲解流域生态;在《碳中和小镇》路演中,孩子们用AI生成动画,阐述可再生能源布局逻辑。

一位曾持质疑态度的家长感慨:“我原以为跨学科就是‘玩’,直到看到孩子用成本核算表说服‘投资人’,我才明白他在锻炼真实世界的生存能力。”

学校还创新设立“家长共创日”:邀请工程师家长指导编程逻辑,设计师家长协助模型美化,环保专家家长参与项目评审。家长的专业经验,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这种“眼见为实+亲身参与”的协同机制,让家校关系从“监督-被监督”走向“协作者-同行者”。这种基于真实成果的沟通策略,正是高效能学校理论强调的“共识共建”——让家长从教育的局外人,变为育人生态的共建者。

跨学科改革,校长要答好“时代考题”

回到开头那位校长的话:“我们不是在搞花架子,而是在找活路。”这句话或许有些沉重,却道出了真相。

七部门推动的跨学科教育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生态的重塑。对校长而言,这不仅是一道必须答好的“政策考题”,更是一次提升学校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校长作为“领航者”,其视野、格局和行动力,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跨学科这门“必修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评分标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活力、学校的韧性,就是最真实的分数。

满分或许难求,但及格线之上,每一分努力,都算数。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