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展柜前人头攒动——流失美国79年的战国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刚结束跨国追索之旅正式亮相。当观众指尖划过展柜玻璃,凝视帛书上2300年前的墨迹时,很少有人知道:近代中国187.5万部流失海外的古籍中,《永乐大典》3/4的
2025年5月,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展柜前人头攒动——流失美国79年的战国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刚结束跨国追索之旅正式亮相。当观众指尖划过展柜玻璃,凝视帛书上2300年前的墨迹时,很少有人知道:近代中国187.5万部流失海外的古籍中,《永乐大典》3/4的消亡,竟与一个特殊群体直接相关。传教士绝非“一刀切”的存在:既有带来自鸣钟、翻译《几何原本》的“文明使者”,也有沦为列强爪牙、系统性窃取文脉的“典籍窃贼”,三百年双面行径,至今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深刻警示。
2025年北京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文物展现场图,战国子弹库帛书展柜
一、特权裂变:从依附皇权到劫掠文脉的三百年反转
传教士在华的角色变迁,始终绑定着中国国家主权的强弱。从“技术宾客”到“特权掠夺者”的身份蜕变,让“典籍窃贼”的出现成为历史必然。
明代中后期,传教士以“异域学者”身份叩关。1583年,利玛窦与罗明坚抵达广东肇庆,果断脱下僧袍换儒服,苦学汉语与《论语》,靠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敲开士大夫圈层。此时的他们无任何特权,传教活动受官府严格管控,明末全国天主教信徒仅3万余人,本质是“借科技换传教空间”的技术宾客。虽有抄录儒家经典的行为,但规模有限,未形成掠夺之势。
清初顺治、康熙朝,传教士迎来“黄金时代”。汤若望凭精准天文测算取代传统历法,任钦天监监正封一品大员;南怀仁督造神威将军炮,助力平定三藩之乱,官至工部侍郎。凭借天文、军工技术,他们成为宫廷“智囊顾问”,全国教堂突破300座,信徒达30万人。可1704年“礼仪之争”爆发,罗马教皇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康熙震怒下令禁教,乾隆年间更出台“私自传教者杖一百、流放三千里”的律法,传教士活动转入地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切彻底反转。《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赋予传教士“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1858年更是明确“法国人在华犯罪由领事馆治罪,中国无权过问”。至19世纪末,在华传教士超1500人,天主教徒70余万、新教徒8万余人。特权在手,初心变质——大批传教士彻底撕下“交流”伪装,化身“典籍窃贼”,与殖民机构、海外博物馆勾结,一场针对中国古籍的系统性劫掠正式拉开。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的古版书 1860年翰林院被劫掠复原图,传教士指引士兵搬运古籍
二、三重劫掠:典籍窃贼的系统化掠夺链条
“典籍窃贼”的掠夺从非偶然,而是一套“学术伪装-批量转移-暴力抢劫”的完整操作。从隐蔽抄录到公然抢夺,手段不断升级,最终斩断了千年文脉。
1. 学术伪装:以交流为名的盗抄渗透(16-18世纪)
无暴力后盾的年代,“典籍窃贼”靠“学术交流”打掩护。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直言《永乐大典》“为奇书”,视其为“读懂中国的钥匙”,通过徐光启接触副本后,暗中摘抄核心文献;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更专注抄录《永乐大典》中《周易》注疏,寄回巴黎的手稿达数十册,直接影响莱布尼茨二进制研究。
为获孤本,他们不惜重金行贿。1724年,法国汉学家宋君荣贿赂翰林院典籍官,深夜偷走《永乐大典》中《元史》未刊稿本,抄录后秘密带回法国。数十年后《四库全书》编纂时,馆臣遍寻该稿本不得,导致元朝典章制度记载模糊失真,部分历史事件只能靠二手史料拼凑。更致命的是,传教士、海外汉学家与殖民机构已形成“三角网络”:前者负责搜罗盗抄,汉学家整理解读,殖民机构提供资金运输,为后续劫掠铺路。
2. 批量转移:借馈赠之名的外流链条(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熙朝的包容,成了“典籍窃贼”的“合法外衣”。1694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受康熙委托回国,将皇帝赠送的300多卷珍贵古籍悉数献给路易十四,成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早期中国典籍核心藏品;1722年,耶稣会传教士批量运回中国典籍4000种,涵盖儒家经典、科技著作、地方志,几乎囊括当时主流文献。
民间收购同样疯狂。宁波天一阁珍本被守阁人盗出后,经“典籍窃贼”转卖海外,每册售价高达百两白银,相当于普通家庭数年口粮。据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统计,这一时期外流的汉籍,构成了如今海外1988家藏书机构的核心馆藏。
3. 暴力抢劫:凭特权之威的公然掠夺(19世纪中叶后)
鸦片战争后,“典籍窃贼”彻底撕下伪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军传教士托马斯·韦德(后任英国驻华公使)亲自带领士兵扑向翰林院,用刺刀撬开书柜,马车运走典籍400余册,其中含《永乐大典》宋元医药秘方孤本,多数流入大英博物馆。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带领传教士闯入藏书机构,将掠得的《永乐大典》残卷、明清档案当“战利品”献给大英博物馆——这些承载文明的典籍,竟与鸦片、金银珠宝混装同一货舱运输。当时每册《永乐大典》黑市价值300银元,够贫民家庭吃10年,巨额暴利让掠夺变本加厉。据国家图书馆2024年统计,原本11095册、3.7亿字的《永乐大典》,现存仅436册,星散于8个国家30个单位,3/4篇幅永久流失。
左图为《永乐大典》现存残卷实拍图,右图为全球馆藏分布示意图,用红点标注英、法、美等国收藏机构位置
三、双重打击:掠夺与编纂的文脉断裂恶性循环
“典籍窃贼”的盗运,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形成“破坏-掠夺”闭环,让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文脉断裂。
1. 盗运在先:瓦解编纂基础
1773-1782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本是典籍传承盛事。但“典籍窃贼”此前数十年的盗运,让工程存在“先天缺陷”:宋君荣偷走的《元史》未刊稿本,含元朝宫廷礼仪、边疆治理独家记载,导致《四库全书》相关内容只能依赖二手史料,多处记载模糊错误;《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科技典籍被掠往欧洲,成为西方工业革命参考,而《四库全书》因“不符合儒家正统”未收录,直接导致中国传统科技传承断裂。
2. 掠夺在后:以编纂为导航
《四库全书》的编纂成果,反而成了“典籍窃贼”的“精准导航图”。1778-1779年,法国传教士晁俊秀、钱德明向欧洲详细介绍其规模、藏书地点与体例,让西方锁定掠夺目标;1860年、1900年侵华战争中,传教士主动引导联军前往翰林院、圆明园文源阁抢夺,圆明园本《四库全书》被焚毁前,大量孤本被提前掠走,现存于法英博物馆。
这种“先破坏、再掠夺”的模式,让中国古籍传承“双向断裂”:本土典籍要么流失海外,要么因编纂遗漏失传。直到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启动,才从境外复制回归稀缺汉籍1600余种,其中包括曾被认定失传的明代冶铁专著《铁治志》。
四、三重深痛:至今未愈的文明创伤
“典籍窃贼”的劫掠,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可逆,至今仍影响着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
1. 典籍散佚:千年文脉难续
《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宋元“天元术”完整算法、宋代造船核心数据等孤本内容,因无副本留存彻底失传;中国古代数学传承链条一度断裂,直到近代才从海外残卷中部分复原。更恶劣的是,掠夺者“选择性篡改”扭曲文化原貌: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诗经》时,删除“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等诗句;德国传教士卫礼贤译《易经》时融入基督教“原罪”思想,导致西方长期误读中国哲学。
2. 研究被动:话语权长期旁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为研究宋元科技史,向英国图书馆申请复制《永乐大典》残卷,等待半年后,支付了相当于普通教师3年工资的费用才获部分复印件。至今,《天工开物》最早刻本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农政全书》未刊稿残卷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学者研究仍面临“限制复制”“高额授权费”等歧视性要求。
3. 技术失传:实践智慧断层
《军器图说》中明朝“火龙出水”火箭的燃料配比、箭体设计技术,被法国传教士掠走后遗失,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专家只能通过零散史料推测原理;岭南瘴气防治方剂、江浙丝绸染色工艺等民间智慧,仅见于海外残卷,相关技艺要么失传,要么只能勉强复原。
五、当代反击:从追索返还到全民守护
百年伤痛倒逼中国构建起“制度保障+科技赋能+国际协作+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用行动守护文明根脉。
制度层面筑牢防线:1982年《文物保护法》明确“禁止非法出境”原则,2016年成立国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建立10万件+流失文物信息数据库;“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普查登记古籍超300万册/件,修复濒危古籍近10万册/件,让《永乐大典》残卷等珍贵文献重获新生。
科技让古籍“活起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仿真影印出版海内外《永乐大典》233册,占现存总量的56%;“识典古籍”APP免费开放上万部古籍资源,“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3万余种典籍、10亿余字,全球访问量突破5000万人次;AI技术修复敦煌文书残缺文字准确率超92%,“数字敦煌”让全球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触摸古籍细节。
国际追索成果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2024年4月美国返还38件元至明清文物,2025年5月战国帛书回家,中国更联合18国发布《青岛建议书》,为殖民背景流失文物返还树立国际共识。
全民守护已成热潮:全国50余所高校开设古籍修复相关专业,每年培养人才超2000人;“中国古籍数字化志愿者平台”有10万名+注册志愿者,完成1000余万页古籍转录;《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让“守护古籍就是守护文明”成为社会共识。
六、互动时刻:你愿意成为文脉守护者吗?
从战国帛书回归到《永乐大典》数字化,古籍保护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如果让你参与古籍保护,你会选择线上数字化转录、线下志愿修复,还是向身边人科普流失文物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点赞前3名的朋友,可获赠《流失海外古籍名录》电子版!
[配图6:互动话题设计图,背景为古籍纹样,文字呈现“古籍保护你选啥?A.数字化转录 B.线下修复 C.科普传播”,搭配投票按钮示意图]
结语:以史为鉴,守护文明的根与魂
传教士的三百年双面行警示我们:文明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任何以“文明”为名的掠夺,终将被历史唾弃;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基因密码”,唯有守住根基,才能从容对话世界。
当下,美国法院判定互联网档案馆未经授权数字化图书侵权的案例,更印证了核心原则——尊重文明主权、坚守合法底线。从战国帛书回归到数字古籍出海,从专业修复到全民参与,中华文明正在用行动弥补历史遗憾。那些仍流失海外的187.5万部汉籍、436册《永乐大典》残卷,终将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逐步归途。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警醒未来:唯有自身强大,文化才能安宁;唯有全民守护,文脉才能永续。当每一部古籍都能安然存藏,每一段文明记忆都能完整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
北京国家博物馆夜景图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 国宝回家!战国帛书流失79年荣归故土[EB/OL]. 2025-05-18.
[2] 中国国家图书馆. 海外藏《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出版进展[EB/OL]. 2021-04-29.
[3] 张升. 《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新考[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4] 山东大学.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回归稀缺古籍1600余种[EB/OL]. 2025-06-26.
[5] 字节跳动. “识典古籍”APP上线,免费开放上万部古籍[EB/OL]. 2025-08-03.
[6] 文物返还办公室. 十八大以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成果统计[EB/OL]. 2025-01-12.
[7]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年成果报告[EB/OL]. 2024-09-30.
来源:大卫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