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非营利艺术机构“IVAE艺术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Exchange)亮相上海并推出其长期项目之“艺术行为在大地”(Performance Art Land,简称PAL)。PAL是以“在地性”为核心的全新当代艺术项
艺术行为在大地
近日,非营利艺术机构“IVAE艺术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Exchange)亮相上海并推出其长期项目之“艺术行为在大地”(Performance Art Land,简称PAL)。PAL是以“在地性”为核心的全新当代艺术项目,通过介入自然与人文现场的艺术行为和创作,展现地方与全球的对话。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在发布活动现场,IVAE艺术总监姜节泓,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展览总监韩培培,复旦大学副教授徐佳,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张宇凌,独立策展人陈立,策展人、评论家鲍栋,以“在地性作为一种方法”为主题,讨论在当下是否急需一种当代艺术新的跨域生产模式。
作为非营利机构,IVAE艺术交流中心是一个具有创新策展策略和多样化实践方法的艺术实验中心,具有在地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特质,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误)解和互动,形成多元的视角及新的艺术转达方式,以支持和促进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IVAE通过创立多元化的国际平台,来支持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和艺术实践者和爱好者等,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别样思考维度,共同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式与合作路径。IVAE的工作超越地理与文化的限制,旨在以焕然的姿态成为当代艺术中的启动力和推动艺术和知识生产新形式的引擎。
“艺术行为在大地”(PAL)由IVAE发起并推动,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当代艺术项目。该项目以在地性为基础,针对选定的地点展开艺术实践——通过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化传承、及特定社区文化的回应,为国际观众呈现具有在地性的艺术项目。PAL以在地性为项目核心,打造了一个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平台。除了促进东西方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之外,还邀请了当地的社区群体和专业人士,不仅作为观众,更是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完成项目的共同创作。PAL的艺术行为不仅仅在“(该)地”发生,更是为“(该)地”而作。这些作品回应了“(该)地”的历史、文化、政治或宗教种种意涵;与此同时,以“(该)地”的艺术行为实践为起点,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对话,关注和反思我们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PAL 2025委约了四位艺术家——加藤翼(日本)和厉槟源(中国),以及两位威尔士艺术家安吉拉·戴维斯和阿诺希耶·雅内尔,分别在威尔士不同的户外场域上进行艺术行为的实施。这些经过多次田野考察和策展讨论所选定的场域既有瑰丽海岸,也有旷野山脉,既有史前遗址,也有文化古迹和古堡废墟,这些具有代表威尔士文化和精神的场域,为新的当代艺术实践形式开启了充满想象和机遇的空间。这些艺术行为作品已被拍摄成影片,在第十一届威尔士双年展(Artes Mundi 11 )开幕周期间于卡迪夫首次发布。在亚洲,除了在上海Fotografiska的举办此次分享会之外,还受邀分别将在东京的森美术馆(2026年5月)和韩国的釜山美术馆(2026年9月)进行展映。
IVAE艺术总监
姜节泓(Jiang Jiehong)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英国学术刊物《中国当代艺术研究》(Intellect)主编。他曾担任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展的主策展人,其中包括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 见所未见》(2012),第三届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主题展《天下无事》(2014),首届泰国双年展《仙境的边缘》(甲米,2018–19),以及第十届利物浦双年展合作展览《这里是上海》(利物浦,2018);并在国内主持策划了许多大型主题展,其中包括《真实的假像》(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2016),《今天重做》(上海民生美术馆,2016),《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和《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上海OCAT,2016,2019)。他的英文书著包括《负担或遗赠》(香港大学出版社,2007)、《红》(蓝灯书屋,2010),《没有记忆的时代:城市变迁中的中国当代摄影》(Thames and Hudson,2015),《当代中国的艺术》(Thames and Hudson,2021)和《万众一体》(Brill,2024)等。
PAL 2025参展艺术家
加藤翼(Tsubasa Kato)是一位日本当代艺术家,其创作涵盖影像、摄影及以多名参与者协作完成的行为艺术等形式。他以在世界各地开展的众多研究与项目而备受赞誉。加藤翼的作品与装置常常邀请观众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韧性、平衡与连接的关系。
其作品曾在全球多家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并被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国立国际美术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等机构收藏。代表性个展包括:Crematorium,东京MUJIN-TO Production(2025)、Turf and Perimeter,东京Opera City Art Gallery(2021)。群展包括:MOMAT Collection,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2024)、On the Move: Interweaving Travelers,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23)、The Ulsan Art Museum Collection: Future Collection,蔚山美术馆,蔚山(2023)。
厉槟源(Li Binyuan)出生于中国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与永州。厉槟源通过身体行动、影像与行为艺术探索身体性、物质性、环境、概念认知与社会价值等议题,以个体经验切入社会现实的肌理。
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广泛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代表性个展包括:“成为厉槟源”,松美术馆,北京(2025)、“夜火蓝山”,昆明当代美术馆,云南(2024)、“天堂电影院”,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最后一封信”,观察社,广州(2020)。厉槟源曾获多项重要奖项,包括第17届Sovereign亚洲艺术奖大奖(2021)、第14届AAC艺术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奖(2020)、第37届德国卡塞尔纪录片电影节(Kassel Documentary Festival)金钥匙奖提名(2020),以及“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集”优异奖(2015)。
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es)出生于威尔士,是一位以探索支撑系统与其所承载的脆弱网络为核心的艺术家。她的创作跨越不同尺度与媒介,常以有机材料为载体,探讨转化与生长的概念,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影像与行为艺术等领域。
戴维斯于2013年获得曼彻斯特艺术学院(Manchester School of Art)硕士学位。目前(2025)在威尔士的Plas Glyn y Weddw举办个展。她的作品曾展出于美国圣塔菲的Currents艺术节(2025)、上海复星艺术中心(2022)、斯旺西Glynn Vivian美术馆(2024)、兰迪德诺Mostyn/IKT(2023)、挪威卑尔根 S12 Galleri(2018)以及荷兰的V2 Lab for the Unstable Media(2018)。她曾获多项奖助,包括威尔士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Wales)与威尔士自然资源署(Natural Resources Wales)联合颁发的“未来威尔士奖学金”(Future Wales Fellowship,2022)、“创意威尔士奖”(Creative Wales Award,2019)、班戈(Bangor)大学ESRC影响加速奖( Impact Accelerator Award,2018)、Innovate UK(2018)及A-N艺术奖(2020)。其驻留经历包括瑞士阿尔卑斯艺术学院(Alps Art Academy,2018)、威尔士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2018)、曼彻斯特HOME艺术中心(2016)、布里斯托的Pervasive Media Studio(2017至今)以及Cadw威尔士历史环境部(2015–2018)。
阿诺希耶·雅内尔(Anushiye Yarnell)是一位跨领域的表演艺术家,其创作横跨身体动作、声音、语言、文字、绘画、观众参与以及替代性教育实践。她的作品通过共生、反分隔的方式展开与聚合,探讨梦境与幻想世界如何与日常生活相交,从而在现实经验与人类学、哲学、诗学及艺术的框架之间建立联系。她注重身体的触感在场,通过时间性的身体—传记—神话叙事,唤醒感官的智慧,尝试在殖民文明带来的裂痕与断裂中实现再生。
近期项目包括:“ARRAY OF OPPOSITES”,一场沉浸式的参与性身体表演,灵感来自胚胎学、进化论及炼金术传统,为2024年Experimentica艺术节委约创作、“Syllabus of Darkness”,一个跨世代的世俗“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项目,将黑暗视为物质、隐喻与生命经验(威尔士国家剧院,2021、ACW,2022、卡迪夫Chapter艺术中心,2023),以及“Marathon of Intimacies”,一系列以舞蹈为核心的交流性项目,探索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他者性”与“局外性”的多重交汇与组合(芬德霍恩 Rise Festival,2021、MGCfutures Bursary,2022、Chapter艺术中心,2022、Reciprocal Gestures Residency,2023)。
PAL 2025委约作品
愿言语永存(O bydded i’r hen iaith barhau / May the Language Endure for Ever),2025
加藤翼(Tsubasa Kato)
特定场域行为表演,威尔士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Brecon Beacons National Park)Maen Llia巨石
单频影像,8分37秒
加藤翼(Tsubasa Kato)邀请了四位威尔士音乐家,以竖琴(harp)、克鲁斯琴(crwth)、威尔士铃鼓(tabwrdd)和威尔士号管(pibgorn)等传统乐器演奏威尔士国歌。这场表演以威尔士的传奇巨石——Maen Llia 为中心,在山地景观中以场域特定的方式完成。当这些演奏者以绳索相互连接、并保持预设的距离时,个体的动作便会在彼此之间产生张力——这种张力会直接干扰他们对乐器的演奏。被绳索连接与牵制的身体,使得平常的音乐演奏转化为一种陌生的身体表达。每一位表演者的意图动作——吹奏、拨弦或击打准确的节拍——都有可能被他人的动作所限制,同时又无意间成为他人的障碍。威尔士号管的刺耳嘹亮、里拉琴的粗粝振动、竖琴的清澈音色与歌者天籁般的嗓音,努力汇聚成那首熟悉的国歌旋律《父辈的土地》(Hen Wlad Fy Nhadau)。然而,在表演的机制中,这首歌被打断、分裂、压抑与扭曲——却依然在精神上保持统一,并被他们的集体力量所升华。
石之进程(The Process of Stones),2025
厉槟源 (Li Binyuan)
特定场域行为表演,威尔士兰戈伦(Llangollen)迪纳斯布兰城堡(Castell Dinas Brân)
单频影像,14分45秒
作为威尔士最古老的城堡之一,迪纳斯布兰城堡(Castell Dinas Brân)被认为建于13世纪中期。它曾在英格兰入侵的动荡年代中充当重要的战略要塞,直至1277年被摧毁。与此同时,在中国,汉族军队抵抗蒙古入侵的最后阶段也接近尾声,南宋王朝于1279年灭亡。厉槟源在通往山顶的道路上捡起四块沉重的岩石,分别绑在双腿与前臂上,随后以匍匐的姿态穿行于城堡遗迹之间。短短数百米的攀行构筑了一个艰难的时刻——在其中,脆弱与永恒形成鲜明对照,瞬息与持久彼此交融。他试图负载的,并非几块偶然拾起的石头,而也许是遗迹中缺失的碎片,是被重新唤醒的过去,或是我们展望未来的参照点。在他的表演中,迪纳斯·布朗城堡已不仅象征某个特定民族的演进与韧性,更升华为一个跨越东西方、在暂存世界中共享的人类共同体意象。
月升(Moon Rising),2025
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es)
特定场域表演,威尔士兰贝罗格(Llanbedrog),Porth Ysgaden(鲱鱼港)、Porth y Cychod的船港以及Ty'n Tywyn的海滩
单频影像,14分22秒
通过研究威尔士不同地区的历史,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es)发展出她的创作实践,探索那些存在于我们时间与空间之内、亦超越其界限的现实。她的最新作品取材于格温内斯郡彭林半岛(Penllyn in Gwynedd)北岸的两个小海湾——Porth Ysgaden(鲱鱼港)与Porth y Cychod(船港)。这些地方曾依托鲱鱼渔业而繁盛,是当地社区的生命线,如今却荒芜破败,几乎被遗忘。这场表演选择在一个特殊的日子进行——2025年9月22日秋分日,昼夜几乎等长。在黄昏前,舞者于Ty’n Tywyn海滩展开表演,以身体诠释海洋的呼吸、潮汐的节奏与自然的流动。这不仅是对遗产与过往消逝的回应,更指向当代世界中一个更为关键的主题——平衡与和谐的失落。在回应全球环境危机的紧迫现实时,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化为人类重新连接陆地与海洋、重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直到她扬起风帆,预示着一次决然的出发——驶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我们的布洛代韦德(Our Lady Blodeuwedd),2025
阿诺希耶·雅内尔(Anushiye Yarnell)
特定场域行为表演,威尔士阿杜德乌河谷(Dyffryn Ardudwy)、格多尔沼泽(Cors y Gedol)和穆尔土丘(Tomen y Mur)
单频影像,16分整
不同的神话源自不同的文化,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动、演化。作为来自斯里兰卡的第二代移民,阿诺希耶·雅内尔(Anushiye Yarnell)对这片土地既感到亲切,又感到陌生。通过她的跨学科表演,艺术家重新诠释了威尔士神话 《布洛德维德》(Blodeuwedd)—— 一个关于威尔士花之女神的故事,并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场表演在威尔士的多个地点展开,所有场地被整体视作一个统一的戏剧性空间。艺术家身着白衣,佩戴花饰面具,在显露与遮蔽之间展现出女性原型的多重面向——一个犹疑或焦虑、抗拒或坚定的形象,演绎着人类在自由与界限、欲望与克制、纯真与感性之间的矛盾与挣扎。除身体动作外,背景中朗诵诗性文本的女性声音也构成视觉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层。亚内尔以梦幻般的方式展开艺术思考,并以亲密的语调传递情感。植根于威尔士的语境之中,她通过身体与场域的互动,重新审视浪漫、爱情与道德的概念,探索那些既哀伤又珍贵、既虚幻又真实、既本土又具有国际共鸣的情感经验。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来源:凤凰艺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