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权力到底有多大?竟然能威胁到中央政权,事实难以想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2:24 1

摘要:说起节度使,最早并没有这么“威风”。唐初推行府兵制,把地方年轻力壮的男子编入府兵,朝廷需要时一声令下,大家就扛着长枪参军,打完仗就回家。那时候,谁也想不到朝廷统领的府兵会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但高宗以后,边疆连年失利,府兵屡战屡败。中央无奈,开始在边陲设常备

有一个问题让人百思不解: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怎么就能一步步蚕食中央政权?是谁给了他们与皇帝叫板的底气?答案要从唐朝中后期说起。

说起节度使,最早并没有这么“威风”。唐初推行府兵制,把地方年轻力壮的男子编入府兵,朝廷需要时一声令下,大家就扛着长枪参军,打完仗就回家。那时候,谁也想不到朝廷统领的府兵会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但高宗以后,边疆连年失利,府兵屡战屡败。中央无奈,开始在边陲设常备军,授予地方将领大都督、行军总管,后来因为能持符节调兵遣将,干脆给了个新头衔——节度使。

节度使一出现,名义上是朝廷派下的官员,实际上日渐坐大。唐睿宗时,这个官职才正式固定。刚开始,节度使的辖区不大,兵力也不足万人,任务完成就得回京复命,勉强能算是“走读生”。可一到玄宗年间,这群人彻底变样:

短句叙事: 玄宗批令,各路军镇划定辖区。 募兵权下放,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卒。 财政大权也一并交给他们。 朝廷拨款,从此不必每年回京领银。

长句铺陈: 为了稳固边防,也为了应对朝鲜高句丽、突厥等外敌入侵,皇帝把募兵、屯田、仓储、征税全权交给这些节度使,边镇财政、军事紧紧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进京、不复命、兵权财政全掌握”的牢固体系。

权力一大,野心就来。安禄山可算是头号“模范生”。他最初不过是范阳节度使的副将,凭借军功和与突厥、回鹘的交好,逐渐擢升。安禄山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先当范阳节度使,再接管河东、平卢三镇,麾下精兵多达二十万,日常演练宛如虎狼之师。安禄山看着那堆经常朝廷补贴的粮饷,心里盘算:何不借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一次,他在军帐里对身边左右低声嘀咕:“朝廷不知我军辛苦,兵勇疲敝,怎能让边疆空虚?要不……我自荐前去京师讨个说法?”左右吓得不敢吱声,心里已经凉了半截:你这是要造反啊?

就是这样,安禄山借口“清君侧”,在京城附近一声令下,三镇精兵迅速逼近。长安城外,天子御街上尚挂着锦旗,城门却被叛军撕成破布。那一刻,唐玄宗才明白: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不是朝廷,而是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军政体制被彻底撕开一个口子。等叛乱平定,朝廷想重整旗鼓,收回权力,可谁都知道,这些节度使已经不是当年那群小将了。各路藩镇表面上顺着皇帝的诏令,背地里却私自换将、私自征粮,甚至暗中与契丹勾连,随时准备再来一场“更猛烈的反击”。

到了中后期,玄宗之后的几朝,节度使们的权力越来越像“诸侯王”。少数忠于朝廷的节度使,战功赫赫;多数则恩将仇报,演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僖宗、昭宗时,黄巢起义后不久,广州节度使刘仁轨稳操政权,还忙着跟朝廷要俸禄,一度让人分不清谁是真龙天子,谁是“独立王”。

最绝的是末代节度使朱温。本来是潞州小吏,一路打仗升到仗国节度使,有人说他“靠智慧得以善终”,也有人说他“靠血腥敛财才称霸一方”。不管怎样,朱温在洛阳给唐昭宗端茶送水时,面色和气;等到黄昏,他就命手下截杀皇帝,立刻把自己的旗帜插在了皇宫门前。

在朱温弑君那天,宫廷里人心惶惶。宦官韩建看着朱温步入殿内,颤声问:“节度大人,此行……可有圣旨?”朱温冷笑一声:“圣旨?要圣旨我也能当今上!”话音未落,殿门砰然关上,唐朝自此灭亡。

从始至终,节度使这个官职的存在,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权力一旦被分散出去,想要再收回来,就像试图把沙子捏成拳头,越捏越散。唐朝中央没能把持住藩镇,才让一位位节度使成为“割据王”,最后一步步逼退天子,彻底窃踞皇权。

那么,节度使究竟是功是过?他们固然在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在平时暗自扩张,让中央朝廷日益虚弱。究其原因,是制度的无奈妥协,也是对外敌威胁的应急之策,却没想到“治标不治本”的后果会如此严重。直到最后一位节度使篡取皇位,唐室江山才真正走到尽头。

细节留给历史去评说,读者不妨思考:当下的权力配置、利益分配,有没有重复唐朝“节度使”时代的影子?而那些表面忠诚、背地扩权的势力,真能只为“清君侧”吗?这一切,或许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警示。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至二百二十] 参考资料:[陈寅恪:《唐代藩镇制度论稿》] 参考资料:[王仲荦主编:《唐会要》]

来源:盛世流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