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男单和女单奖牌已经分配完,樊振东抱着第六块全运金牌站在场边,王曼昱拖着球拍还在和队友碰拳,馆内喧闹,屏幕那头的质疑声却和现场节奏不在同一条线上。
直播间忽然安静,张继科盯着屏幕,开口就来一句“金牌没用?谁编的?”
那时候男单和女单奖牌已经分配完,樊振东抱着第六块全运金牌站在场边,王曼昱拖着球拍还在和队友碰拳,馆内喧闹,屏幕那头的质疑声却和现场节奏不在同一条线上。
张继科没有给对方解释的机会,他说竞技场第一就是第一,第二就是第二,再往后就只有掌声,没有奖牌。
有人想辩解,但弹幕刷得太快,他又补一句“银牌连金都没有”,对话就此停下,话题转回比赛本身。
决赛没有花哨演出,只剩乒乓球撞台面的声音在馆里来回。
樊振东前几轮并不轻松,他刚从德甲联赛赶回,本来还在适应节奏,球迷见他小组赛鏖战五局,都担心他状态不足,预测里出现“今年不好拿”的声音。
走到半决赛,他忽然更换打法,发球套路一次出现多种变化。
高抛发球、侧旋发球、反旋转发球接连使用,他把看似相同的抛球动作拆成不同落点,加上出手速度,让林诗栋的接发时间压缩,现场技术统计显示他的发球直接得分次数明显增加。
观众记住那颗反旋转的球,球过网后线路内拐,林诗栋挥拍时球已经贴台离开。
国家队内部说得直接,樊振东过去几年被反复研究,常规发球早被摸透,他要保持竞争力只能改动作,这次在全运会提前亮出,立刻见效。
拿下男单后,他的笑有些疲惫,也带着放松,他清楚新的发球给自己争来时间。
女线的注意力集中在王曼昱和孙颖莎,两人从少年组对抗到成年组,外界把每一次交手都当作样本。
这一次王曼昱先动手,她用反手发球,把节奏带到孙颖莎不熟悉的位置。
反手发球在女线不算罕见,但当力量型选手把它和正手进攻连在一起,对手要重新计算角度和落点,孙颖莎开场几分被压在反手位,分差被拉开。
孙颖莎追分时表情绷紧,她的正手上手率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来不及布置下一拍。
王曼昱不急于一拍制胜,她把线路压向对方反手,等对方调整步点再突然变线,对角球一出手就得分,现场观众能听见落台前的深呼吸,那是双方在判断脚步。
六局结束,比分4比2,王曼昱握拳向空中挥了一下,一张护肘掉在地板。
金牌到手后,王曼昱被拉去混采,话筒刚举起,孙颖莎从后面拍她肩膀,两人对看笑起来,记者按下快门,另一头的直播间仍在讨论含金量,气氛截然不同。
张继科把话题拉回比赛,他说技术一直在往前,人也得跟着往前。
他说得没错,樊振东和王曼昱的共同点就是不肯停在已有成绩上,队里工作人员透露,两人都在东京周期后增加发球和接发练习,一个调整旋转形态,一个琢磨发球隐藏,两条路指向同一目的。
外界知道他们已经是奥运核心,可他们眼里那张积分表仍像没填满。
论奖牌数量,樊振东已有六枚全运金牌,王曼昱攒到四枚,她在个人项目上集齐金牌,团体项目还在前方,这组数字看着亮眼,但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新动作能不能在实战站住。
因为只有在正式比赛取胜,动作才算通过检验,训练场里的好球不等于积分板上的数字。
观众最直观的收获,是在一届全运会里看到技术调整的现场效果,慢镜头放大后看似简单,却是几千次重复得来的结果,樊振东手腕皮肤留下磨痕,王曼昱肩膀贴着肌贴,每一条胶带都说明修改动作的代价。
谈含金量不过是一阵文字游戏,真正站在台上的选手没有多余台词,他们只继续比赛。
灯光逐渐关闭,工作人员收拾挡板,观众带走签名和合影,讨论还会继续,但比赛记录已经写好,金牌挂在他们脖子上,夜色里有些冷。
另一座训练馆的灯在清晨亮起,球台上球依旧弹跳,表上的日期已经排好,他们照表进场,没有停步。
来源:恋江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