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寻应用场景合辑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1:05 1

摘要:展望未来,大地益源将继续推广其领先的“原位靶向注入修复”技术,助力全国更多污染场地的治理;同时依托“无扰修复”优势,重点服务在产企业与工业园区,为更多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专业力量。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

导读

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分享发展经验。今年,南京发布十佳低碳应用推广场景和“1+5”国家及省级“双碳”试点场景,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本期为您带来

《江苏大地益源:创新修复技术与装备,为污染土地“焕新颜”》

《“智慧冷暖”让医院恒温又低碳》

《“光储直柔”四大神器能源革新让村民笑开颜》

一起来看看吧~

曾因采矿、冶炼而重金属污染的农田

或因石油开采、金属冶炼、

煤化工行业产生重金属、石油烃、

多环芳烃而污染的土地

如今已重披绿装

周边河水再现生物群落

这背后

是污染水土修复技术带来的生态蜕变

工业发展遗留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益源”)凭借其核心专长——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通过实施“设计之都”等项目,成功让大量闲置污染土地重获新生。

应势而立

瞄准行业痛点积极布局

数十年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环境问题,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尤为突出。政策层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到“土十条”,国家治理决心日益坚定。同时,城市“退二进三”释放出大量待修复的优质土地,市场需求迫切。数据显示,工业废弃地、产工业园区的土壤点位超标率居高不下,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恰逢社会环保意识觉醒、技术人才储备初具规模,大地益源于2009年应运而生,开启了专业修复之路。自成立以来,公司快速发展:

同年获江苏省环境污染治理甲级资质;

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固废行业土壤修复领域年度领先企业,并国内首创引进并再创新形成GTR®燃气热脱附技术;

2018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下水原位修复功能材料精准注入与强化传输技术及装备研究”;

2020年战略重组加入世界500强威立雅国际环境集团;

2022年至2023年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目前公司业务遍布全国,重点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大地益源相关负责人丁正荣介绍,修复效果因污染类型、修复技术、环境条件影响,简单情况数月即可见效,复杂情况则需数年甚至更久,变化体现在水质、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等多个维度。

核心技术突破

首创原位靶向注入修复技术与装备

大地益源的创新驱动力,源于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下水原位修复功能材料精准注入与强化传输技术及装备研究”(2018年—2023年)。该项目联合七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成果经鉴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江苏省“双创”团队项目、南京市“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南京市紫金山英才计划的支持下,大地益源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完成了技术与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建设。其核心突破——“污染场地原位靶向注入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解决了行业多项技术瓶颈。

首先,首创高压射流——定向喷注工艺,在低渗透地层修复半径突破3米,远超传统技术的1—1.5米,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集成定向钻机与喷注机具,实现随钻注入精度0.5米,达成了长距离、大面积、精准靶向修复。

其次,基于高分辨率场地调查,实现精准靶向修复,减少过度修复和二次污染,引领国内绿色可持续修复。与传统工艺相比,改该技术显著减少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契合“双碳”战略。

最后,通过水平定向钻进——射流喷注一体化修复,为在产企业无扰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过程中不影响企业经营生产。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 8 项中大型工程,累计修复土壤 55.2467万立方米、地下水18.0560万立方米。

凭借技术实力,大地益源近年屡获荣誉:2022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4年入选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核心技术装备入选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信部《先进适用技术》,并获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此外,公司累计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6项、团体标准10项、地方标准2项;平均每年为上下游提供约1000个就业岗位。

系统化修复

严谨流程保障长效安全

“污染水土修复中,大家能直观看到的是现场施工和后期环境变化,但前期的历史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以及后期的监测同样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丁正荣强调,大地益源的修复工作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是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通过现场踏勘,精准识别潜在污染区域,再通过布点采样与检测分析,明确污染范围与程度。

第二阶段是修复方案设计。基于第一阶段的数据筛选适用技术,并通过小范围可行性试验验证效果、成本与工期,找到最适配的“技术套餐”,避免直接大规模应用的风险;最终方案经主管部门评审备案后实施。

第三阶段是修复工程实施。这是最直观可见的阶段:根据方案进行原位或异位修复,期间持续检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动态优化运行参数,确保修复效果与成本平衡。

第四阶段是修复效果评估与长期跟踪。修复后进行最终采样检测,达标后申请验收。对风险管控或复杂场地,建立长期监测计划,定期检查污染物稳定性,确保风险持续可控。

截至2024年底,大地益源已累计治理污染土壤480.4066万立方米、污染水体83.7901万立方米、市政污泥223.1957万吨、固体废物58.2667万吨。

展望未来,大地益源将继续推广其领先的“原位靶向注入修复”技术,助力全国更多污染场地的治理;同时依托“无扰修复”优势,重点服务在产企业与工业园区,为更多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专业力量。

“智慧冷暖”

让医院恒温又低碳

绿色智慧降碳、优化就医环境——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融合“AIoT智慧平台+AI数据大模型+磁悬浮+空气源热泵及太阳能+多联机集控”五大核心技术的医院能源管理项目落地,年降碳400吨的同时,节约能源费用超100万元。

“恒温守护”:

小面板里的智慧升级

“过去护士站每天都能接到三四起‘病房温度不舒适’的反馈,一查才发现,不少患者将空调温度调得过高或过低,偏离舒适温度区间。”医院行政处张文琦指着群控中心智能监控屏回忆,如今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各病房温度,还有实时更新的能耗数据——这得益于多联机空调新装的物联网集控设备。

“你看,现在医院温度都稳定在26℃左右,既不浪费能源又够舒服。”点开屏幕上的AI分析模块,只见系统正根据室外温度、室内湿度和人流量自动调节:住院楼上午患者活动多,空调会悄悄调低0.5℃;下午门诊楼人流量减少,又会自动降低负荷,调高温度。

据统计,这套智能调节系统仅空调一项,就减少了10%的能耗浪费。

五大技术“组合拳”:

打造全链路能源闭环

这场能源改造,远不止“调温度”这么简单。记者在医院能源管控中心看到,巨大的电子屏上,制冷、供热、热水、输配四大系统的运行数据实时流转,这正是“磁悬浮冷水机组+AIoT智慧平台+空气源热泵及太阳能替代燃气锅炉+多联机集控+AI大模型”的医院能源托管项目核心所在。

“以前过渡季空调最‘难伺候’,要么制冷太强冻人,要么制冷不够闷得慌。”现在磁悬浮机组和原有离心机协同工作,完美填补了低负荷场景下的制冷缺口。今年夏天,虽然南京连续高温,但通过这套系统智慧互联节约空调用电量30%。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多能源互补”模式。在医院楼顶,一排排太阳能管格外显眼,旁边矗立着空气源热泵机组。

“现在除了- 5℃以下连续3天的极端天气,会采用燃气锅炉补充供暖,其余时间的供热和热水基本由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提供。”

2025年1月、2月每月少用6万立方米燃气,大大降低医院整体碳排放量,并且一年可为医院节约费用60多万元。

而AI大模型的应用,更是让能源管理迈入数智化。

“上个月系统自动发现5号楼一间病房的空调被调到17℃,长期温度没有变化,通过巡查发现该房间处于空置状态,值班人员随即将温度调回标准值,同时给护士站发了提醒。”

该系统能整合云端天气数据、现场设备参数、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主动优化策略——比如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2小时要下雨降温,就能提前把室外机组的运行频率调低,减少待机损耗。

绿色效益“看得见”:

碳减排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省出来

2025年夏季制冷

靠磁悬浮冷机和输配优化

节电30%

空气源热泵年节约燃气消耗

29万立方米

LED灯具改造

节电50%

……

涓涓绿色的细流

汇聚成医院“看得见”的绿色效益

在能源管控中心的屏幕上,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通过精准计量和智能管控,2025年三季度以来我们医院河西院区节能率达27.46%,医院综合碳排放下降了 1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383.63吨,相当于种植了2000多棵树!”真正实现了“绿色医疗”。

绿色延续:

从创新到可复制

通过空调系统的改造升级、智慧化和规范化维护保养后,医院冷暖系统稳定性大幅提升,室内温度达标率超98%;同时运维响应效率提升了50%,人工干预减少70%,人力成本降了40%,实现了“效率、成本、服务”三赢。能源的升级改造带来的,不仅是低碳发展和成本节约,更是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满意感”。

据悉,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成效也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获得“2025全国医院节能领跑示范单位”“南京市低碳十佳应用场景”等多项荣誉,同时也申报成功2025年江苏省医院协会重点课题。

如今,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的能源管理项目创新使用“节能改造+智慧运维+全托管”模式,可以为更多医疗机构提供宝贵且可复制的经验。接下来,医院将进一步推广低碳绿色医院的建设,为共建绿色低碳社会出份力。

“光储直柔”

四大神器能源革新让村民笑开颜

清晨六点,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的陡门口村刚醒透。张婶儿子高兴地叫张婶看手机,只见手机上显示了上个月屋顶光伏发电的收益。这个曾靠“鱼米花香”吸引游客的小村子,如今凭着一套“光储直柔”能源黑科技彻底出圈——不仅是江苏省首批获得政府认定的“中国零碳乡村”,入选市级十佳应用场景,更让461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300元。

走在村里,光伏板盖着农房屋顶、架着车棚顶,连即将修的村道旁都预留了光伏支架,现在村庄不仅景美,连“阳光”都能变钱!

曾经的“甜蜜烦恼”

为“能源革新”开了头

陡门口村火起来是近五年的事。靠着连片的稻田、荷塘和春季的油菜花,每到周末,南京、上海来的自驾游游客能把村口的停车场塞满,其中选择电动车出行的游客占比较大。

热闹背后,迎来了甜蜜的烦恼。

不少游客反映,社区内充电桩数量偏少,充电不便问题较为突出。然而,尚桥社区在充电桩建设方面缺乏资金投入与技术能力,难以自行解决。

“乡村要振兴,能源得先跟上!”2023年初,江宁区政府带着国网南京江宁供电公司、能源企业的人来村里调研,陡门口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电力消费需求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制定了以清洁能源应用为核心的乡村综合提升方案。

就这样,由政府牵头,三家企业组队的“能源改造专班”扎进了村,从画图纸到装设备,前后只用了四个月,陡门口村的“能源革命”就开了头。

四件“神器”

让村子变“智能能源管家”

“光储直柔”四大神器究竟是什么呢?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碳管理专责邹明轩介绍,“光”即分布式光伏,旨在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等资源实现就地绿色电力的生产;“储”指储能装置,用于平抑光伏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实现余电存储、缺电补充,保障电力供需的时空平衡,最大程度的消纳光伏绿电;“直”代表直流配电技术,比交流电,直流配电更适配光伏、储能电池等直流电源及多数家用电器,可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提升用电效率5%—10%;“柔”即柔性用电管理,指通过智能控制手段,根据电网状态动态调节空调、充电桩等柔性负荷的功率,使建筑从刚性用电主体转变为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柔性”单元。这四者协同构成一个高效、可靠的微能源系统,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韧性具有重要价值。

现在走在陡门口村,处处能看到这四件神器的影子:光储充车棚里,10个充电桩随时满电,游客扫码就能充,再也不用绕远路;农户屋顶的光伏板;新建的农房外墙贴着保温层,窗户装的是节能玻璃……

多方共赢、可持续造血

社区、企业都受益

江宁供电公司湖熟供电所副所长王啟寅表示,陡门口光储直柔项目系统地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利用和社区治理的微型样板。在技术应用的同时,这个项目成功探索出了一条 “多方共赢、可持续造血”的商业模式。

一是激活“产消者”,村民不再是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而是变成了电力“产消者”,他们通过屋顶出租获得收益,这可以激发居民参与能源治理的内在动力,是项目能够长期运营的社会基础。二是构建社区共享经济,项目产生的 “社区综合收益”,可以反哺社区的公共建设和维护,形成良性循环,使得零碳建设与社区集体经济的壮大直接挂钩。三是为企业提供可复制的降本路径,项目通过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28%,证明绿色转型并非只有投入,更能带来直接且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相关数据,自2023年建成以来,“光储直柔”系统为陡门口村199户共461位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人均年增收超过300元。

从全国来看,我国农村户年用电量约为1050千瓦时。以此估算,陡门口村的光伏系统每年发电量可满足约188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覆盖规模超全村户数的九成。在减碳方面,该项目贡献显著。若以每棵树每年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计算,其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了6150棵树!

二期项目在路上:

道路、鱼塘都要变“发电场”

“二期要建1.5兆瓦的光伏系统,是现在的3倍大!”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村里的3公里村道,会铺上能发电的光伏地砖;村北的10亩鱼塘,要架起光伏板,上面发电、下面养鱼,搞“渔光互补”;村西的旧厂房,要改造成“零碳工厂”,屋顶、墙面都装光伏板,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湖熟街道尚桥社区党委书记田心雅,看着村子的变化,表示:“陡门口村的‘光储直柔’项目,不仅是个能源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样板’。未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更多村子,让更多村民享受到‘晒太阳赚钱’的红利!”

傍晚时分,陡门口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暖光。这个藏在南京江宁的小村子,正用“光储直柔”的能源革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