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律写作成为一种表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1:17 1

摘要:我总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气氛——大家都在疯狂写东西:写尽调、写备忘录、写意见书、写培训材料、写公众号、写社交文案,写得特别多,也写得特别快,看上去都很专业、很高产、很上进。

领取100+份优质法律书单

麦读君按:写得漂亮不是目的,想得明白才有价值。

作者=叶凌男

来源=微信公众号 | 白玉闻道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不太礼貌,会冒犯到他人。但我还是想把它写出来。

我总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气氛——大家都在疯狂写东西:写尽调、写备忘录、写意见书、写培训材料、写公众号、写社交文案,写得特别多,也写得特别快,看上去都很专业、很高产、很上进。

但奇怪的是,越是这样,我越感受到一个反差:真正动脑的人,越来越少了。

01.

写,是律师最不缺的能力

我见过很多“写得好”的律师。

他们能在两天之内写完上百页的尽职调查报告,十几万字的连环问题没有逻辑错乱;他们可以迅速把监管政策浓缩成两页的精华版,内容既专业又精炼;甚至有许多人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可以做到日更文章不带停的。

你说他们不努力吗?不是的,非常努力;你说他们不专业吗?也不是,基本功扎实,文笔清爽,逻辑通顺。

但问题是:这些输出里,有多少是思考的产物?又有多少只是“写给别人看”的表演?

我自己也陷入过这个状态,甚至仍然反复地陷入这个状态。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写”——客户项目的文书、团队内训的材料、社会组织要的讲座讲稿、公众号要更新的文章……我写得很勤奋,也写得很“高效”。

但后来我回过头看,我写的很多内容,根本不是我自己的认知自然内化产生的;很多建议,其实我自己都没想透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很多文件,写得很完整,但却跟压缩饼干一样,管饱,但没啥味。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在制造一堆无害的“粗胚”,并且用所谓的“专业”包装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02.

写得再多,不等于真的动脑

动脑这件事,说起来很抽象,但你一看就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动。

比如,有没有推敲过客户背后的真实利益?有没有意识到文件之外的博弈关系?有没有去追问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否合理?有没有想过这个判断的底层依据在哪里?

我其实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进到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一定是既聪明文笔又好的,但是每一个人曾经都有过写了一堆格式规范、内容丰富的文件,结果最后还是会被老张骂的经历。就像是考试时作文写了一整面,最后因为离题被打了零分。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高频的情形是写作者在被问到怎么得出结论时,没有办法在论证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出充足的依据,要不就是在某一个环节想当然了,要不就是轻信了他人经不起推敲的观点。

所以我意识到,我们的学校和职场培养了太多“能写”的人,却没有教他们怎么“判断”一件事。

他们从实习开始就被要求写摘要、整理法规、准备文书,从模板复制到知识拼贴,流程熟得不能再熟。但很少有人告诉他们:“你写的这些文字,其实只是承载思考的壳,思考才是核心。”

03.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动脑了?

我想过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大家不想思考,而是这个行业越来越让人没法好好思考了。

第一,是交付节奏太快。文书要赶、节点要跟,律师永远在deadline中生存。思考是慢活,但行业不允许慢。于是我们学会了“写得快”这个技能,但失去了“想清楚再说”的资格。

第二,是对内容的评价机制必然偏向“量大为优”。在交付时内容堆量这件事,在律师行业看起来是永远的“政治正确”,不仅看上去更加高端,还能在账单上多记一笔工时。自媒体运营层面就更加不必多说,哪怕是每天更新一篇流水账日记,都比花一周时间产出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涨粉来得快。

第三,是AI和模板的“效率幻觉”。在海量模板以及AI无穷算力的加持下,现在写文书、出草稿、找参考,越来越方便,而便利一定让人上瘾。相反,在习惯便利带来的快乐后,思考反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反人性的活动。

于是律师变成了“内容组装师”,写字快了,脑子却被压住了。

04.

让“动脑创作”回到律师工作的中心

我和许多同行一样,都认为写作是律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但我越来越不愿意把“写”当作工作的全部,或者说,当作专业能力的代名词。

写,只是思考的载体,不是思考本身。

很多人写得很多,但表达的内容有限。最后看起来是“字数很努力”,但逻辑和洞察都极其薄弱。

所以我始终认为:没有动脑和思考的写作,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耍流氓。

这句话听上去也很流氓,但也是我越来越真切的感受。

行业里有太多“表演性创作”,却不是为“表达思考”而写;写完以后自己都不想看,更别提能吸引别人。

律师的内容创作,最该回归的,不是速度,不是数量,不是包装,而是动脑。

我越来越喜欢那些话不多、稿不长、却能一针见血的表达——它可能不完美,但一定扎实;它可能不精致,但一定真实。

我们不能让“写得快”“写得多”变成唯一竞争力,那是对思考力的漠视;也不能让内容泛滥掩盖了专业萎缩的真相。

我们常调侃说:“脑子不用可以捐掉。” 但说实话,一个不用的脑子,有谁会要呢?

在“写字”的赛道上,律师从不缺席,但如果不去“动脑”,我们也迟早会被赛出局。

你可以写得快、写得多、写得工整——那是训练出来的本事;但客户真正记住你的,往往是你哪一次帮他看清了一个模糊的局势,说透了一个没人愿意讲清楚的问题。

如果写得越来越多,想得越来越少,我们就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幻觉:以为自己在交付,以为自己很高效,其实在原地转圈。

说到底,我自己也是这类“写了一大堆、想得没多少”的人,今天属于激动起来连自己都骂了。

我也常常陷入“赶交付、套结构、写成品”的节奏里,脑子没动,键盘先飞;看似忙得很有内容,其实写完之后,自己也知道比垃圾强不到哪里去。

这个毛病,说轻了是惰性,说重了就是自废武功。不改,不是出问题,是迟早出局。

所以这篇文章,写给同行,也写给我自己。提醒我别再只顾着敲字,也该腾出脑子来想一想,写得漂亮不是目的,想得明白才有价值。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

每天分享法律人专属日签

也非常欢迎投稿!

- 彩蛋 -

点亮❤️,就是最好的鼓励

来源:小平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