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陕西青年诗人奖揭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0:32 1

摘要:2023年11月15日,西安龙窝酒业艺术馆里,一群年轻人站在聚光灯下,手里攥着的不只是奖杯,还有他们对诗歌的坚持。

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写诗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第十二届陕西青年诗人奖的现场能找到答案。

2023年11月15日,西安龙窝酒业艺术馆里,一群年轻人站在聚光灯下,手里攥着的不只是奖杯,还有他们对诗歌的坚持。

这场颁奖礼没有热搜,没有流量明星,甚至没有太多人关注。

但恰恰是这种“冷清”,反而让人看到诗歌最真实的样子——它不需要喧嚣,只需要几个真正懂它的人。

获奖的年轻人,为什么还在写诗?

丁小龙,十八岁开始写诗,他说诗歌是“内心的圣地”。

这个形容很贴切。

在这个人人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写诗可能是最不划算的事——没有流量,没有变现路径,甚至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但偏偏有人愿意做。

陈迟、王彤乐、王宇,这些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

可站在台上的那一刻,他们眼里有光。

那种光,不是网红直播间的打赏特效,而是真正被文字打动的样子。

尚飞鹏说:“写诗就是做人。”这话听起来老套,但细想很有道理。

短视频可以靠算法推火,带货可以靠套路成交,唯独诗不行。

它骗不了人,写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为什么这个奖能坚持十二年?

2013年创办,每年一届,从民间发起,没有官方背景,全靠一群爱诗的人硬撑。

听起来像是个注定要消失的故事,但它活下来了,还越办越扎实。

远村说这是“了不起的贡献”,确实。

现在有多少奖项能纯粹到只认作品,不认流量?

《陕西诗歌》编辑部每年坚持评选,不搞噱头,不蹭热点,就老老实实找好诗。

这种“笨办法”,反而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龙窝酒业协办这次活动,远村特别提到“在酒厂办诗会”的创意。

诗和酒,自古就是绝配。

但现在的酒局多是生意,能安静读诗的反倒是异类。

这场颁奖礼,让人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狂放,也让人看到现代诗人少有的纯粹。

诗歌真的没落了吗?

台上的人在念诗,台下的人在听。

没有手机刷屏,没有中途离场。

这种场景,在今天的文化活动里已经很少见了。

有人说诗歌死了,可每届青年诗人奖都能冒出几个新名字。

三伏、北草、麦先森……这些笔名背后,是一群年轻人用最古老的方式,记录最当下的情绪。

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网红,但他们的诗会留下来。

李晓恒主持时没提“复兴诗歌”这种大词,就是简单聊聊创作,谈谈生活。

反倒让人觉得真实。

诗歌不需要拯救,只需要还有人愿意写,有人愿意读。

最后

离开龙窝酒业艺术馆时,有人收到远村现场写的书法,有人抱着诗人送的书。

这些细节很小,但比任何宏大宣言都有说服力。

诗歌没死,它只是回到了该在的地方——不在热搜上,而在认真生活的人心里。

来源:单纯海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