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冬天,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白菜摊前,摊主老赵把“1块5两斤”的硬纸板翻了个面,改成“5毛一斤”。
2023年冬天,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白菜摊前,摊主老赵把“1块5两斤”的硬纸板翻了个面,改成“5毛一斤”。
纸板背面还留着去年秋天的笔迹——“胶州白,甜”。
他咧嘴苦笑:“再便宜也卖不动,一车菜从山东开过来,运费比菜本身还贵。
”
这不是老赵一个人的难题。
农业农村部数据说,全国白菜种植面积又比去年多了7%,可地头收购价却跌到0.12元/斤,连包心都不够人工费。
菜农把白菜直接打在地里当肥料,省得再掏收割钱。
为什么越种越多,却越卖越贱?
答案藏在三条暗线里,每一条都在把白菜从“国民蔬菜”的宝座往下拽。
第一条暗线:运费成了新“老板”。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落地后,冷链车全程打冷、温控单据、高速绿通抽检,一项都不能少。
山东寿光到北京的260公里,去年一车菜运费2800元,今年涨到3300元,涨幅18%。
白菜本身只值1800元,运费却占40%,菜还没进城,先给物流打一份工。
老赵算了笔账:一颗白菜卖0.3元,其中0.12元是油钱和过路费,0.05元是防冻剂,0.03元是批发市场进门费,到他手里只剩0.1元,连包塑料袋都买不起。
第二条暗线:年轻人“移情别恋”。
社区团购平台把数据摆到桌面上:2019年白菜还能占蔬菜销量15%,2023年12月只剩4.2%。
同一份报表里,“小份装”“即时配”蔬菜销量暴涨210%。95后用户平均一次只买1.2公斤,一顿火锅的量,半颗白菜都吃不完。
更扎心的是,冰菜、乌塌菜这些“网红耐寒菜”去年扩种35%,价格只比白菜贵两三成,颜色好看、名字洋气,拍照发小红书自带滤镜。
白菜输在“土”,也输在“大”。
第三条暗线:超市把利润提前装进口袋。
传统流通四级批发——地头、产区市场、销区市场、菜市场,层层加价50%不算多。
如今大型商超直接签基地,绕过中间商,却用“品质分级”把白菜切成三六九等:普通货0.5元/斤,有机认证2.5元/斤,礼盒装“胶州白”5斤卖29.9元,等于一颗白菜15元。
消费者以为买到高端,其实地头价没变,溢价全在品牌贴标和真空袋。
老赵这种散户进不了超市供应链,只能留在批发市场打价格战,越打越低。
三条暗线勒住脖子,白菜产业开始自救,而且动作比想象快。
第一招:把白菜“腌”起来。
辽宁营口去年新建12条酸菜生产线,一颗白菜在地头0.12元,做成酸菜出厂价1.2元,增值10倍。2023年全省深加工转化率冲到30%,冷库不再只存原菜,一半容量留给半成品。
菜农老周把200吨白菜直接卖给工厂,比市场贵0.08元/斤,还省掉装卸费,“起码不亏本”。
第二招:把白菜“播”到手机里。
抖音“助农直播”给白菜15分钟热搜,头部主播“东北老肥”一场卖出80吨。
镜头前切开一棵白菜,现场蘸酱吃,“咔嚓”一声脆响,弹幕刷屏“看起来比肉香”。
后台数据显示,下单人群30—40岁占60%,正是家庭厨房主力军。
老赵跟着合作社学直播,普通话不标准就写提示板:“胶州白,甜、脆、无筋,五斤9.9元,全国包邮。
”一周卖出30吨,比批发市场多赚1万元,他第一次觉得“原来白菜也能按颗卖”。
第三招:把白菜“种”少点。
山东潍坊农业局发出预警:2024年再扩种不再发放冷链补贴,同时鼓励改种彩椒、水果番茄等高效作物。
专家模型测算,只要面积回调15%,地头价就能回到0.3元/斤以上,回到菜农“有钱赚”的临界点。
老周决定明年只种50亩,比去年少一半,剩下地试种“苹果苦瓜”,“让土地歇歇,也让钱包喘口气”。
白菜的寒冬,其实是传统大宗蔬菜共同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大规模、低附加值的旧世界,一边是小份化、品牌化、深加工的新大陆。
老赵们正在学会用直播、订单、加工线把白菜重新包装成“商品”,而不是“残次品”。
下一次冬天,他们或许不再把纸板翻过来写“5毛”,而是直接挂二维码——扫码下单,一颗白菜也能拥有身份证,从地里到锅里,每一步都算得清价值。
白菜没有过时,只是不能再按老办法卖。
谁能先学会把“土菜”做成“精品”,谁就能在下一个春天,拿到新的通行证。
来源:小杨和老纪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