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想到,一档离婚综艺能把“情感回避”四个字送上热搜,更没人想到,TVB这次把心理咨询室直接搬进了片场,让明星夫妻像做核磁共振一样,把亲密关系的暗伤扫了个遍。
“原来不是不爱,是根本不会爱。
”——李施嬅在镜头前把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弹幕直接炸了。
没人想到,一档离婚综艺能把“情感回避”四个字送上热搜,更没人想到,TVB这次把心理咨询室直接搬进了片场,让明星夫妻像做核磁共振一样,把亲密关系的暗伤扫了个遍。
车崇健那边也没闲着。
节目一播完,他就发长文,语气软得像换了芯:创业那几年,手机是命根子,不是不想看老婆,是怕一低头就错过客户。
听起来像狡辩,可配图里他老老实实坐在工作坊的小板凳上记笔记,旁边摆着“如何说伴侣才会听”的教材,画面多少有点笨拙的真实。
港媒补刀说,他最近连去三场“亲密关系急救班”,学费比买表还贵——男人肯为“不会哄人”交学费,这本身就像港岛罕见的台风,稀罕。
观众席比舞台更精彩。
香港妇女基金会给出的数据冷冰冰:37%的夫妻上门求助,开口第一句就是“我们频率对不上”。
更妙的是“吃饭刷手机”这件事,过去女人们大多忍一忍就过,如今65%选择当场翻脸——数字背后,是节目把“不爽就说”悄悄变成了新的社交货币。
你看,娱乐内容一旦戳到日常最痒的那块皮肤,连大数据都会脸红。
有专家出来给药方,说每天只要三分钟“纯对视+零手机”就能回血,号称“三分钟法则”。
听起来像便利店关东煮一样方便,可真要执行,得先熬过想把对方手机扔进鸳鸯锅的那十秒冲动。
李施嬅在“关系实验室”里重播了当年发烧的场景:她想要一句“宝贝别怕”,车崇健却端来热水和药,像执行KPI。83%的女性要安慰,62%的男性给方案——差出来的21%,就是无数夜晚背对背刷手机的沉默。
实验员把数据一亮,现场嘉宾齐刷刷低头,仿佛看见了自己家的客厅。
故事说到这儿,似乎该有个大团圆。
可李施嬅没按套路走。
节目录完,她没复合,也没开撕,而是悄悄去筹备一个教女生“好好生气”的公益项目。
她说,想告诉同路人:表达需求不是勒索,沉默才是。
这句话被剪进预告片,播出当晚,连向来毒舌的香港高登论坛都盖楼点赞——原来体面分手的下一步,是把自己修好,而不是把对方钉在耻辱柱。
所以,这场看似明星家务事的综艺,最终把镜头摇向了更辽阔的都市夜空:当爱情开始讲究“颗粒度”,当“你会不会安慰”成为择偶硬指标,我们这一届成年人,终于承认了一个迟来的事实:亲密关系不是缘分问题,而是技术问题。
学不会沟通,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跳进维多利亚港,再深的感情也迟早被咸涩的海水呛到窒息。
屏幕外的你我,或许没有聚光灯和跟拍摄像,但都有手机电量只剩5%却还在等一句“到家没”的时刻。
节目散场,数据归档,专家退场,留下最朴素的结论:先把头抬起来,三分钟,看看对面那个人的眼睛——就三分钟,别滑手机。
能做到,再谈别的。
来源:咩哞汪喵欧尼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