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群里流出一张截图:“最低底薪,没活不上班。”发自河南一所设计院。几个人在群里沉默很久,后来有人说了一句:像自救,更像求生信号。去年的招标会大厅,人还没坐满,广播声空空荡荡;门口的伞滴着水,没人急着进场。气氛不对劲,是真不对劲。
微信群里流出一张截图:“最低底薪,没活不上班。”发自河南一所设计院。几个人在群里沉默很久,后来有人说了一句:像自救,更像求生信号。去年的招标会大厅,人还没坐满,广播声空空荡荡;门口的伞滴着水,没人急着进场。气氛不对劲,是真不对劲。
要追到源头,还是项目池缩了。那波高位停在2021年,之后仿佛被人按了闸,总量直接掉了四成,有的地方更狠,逼近60%。旧的盘子塌了,新的还没立起来。机构回头看账本,人人都是成本;再看成本,人力是大头,七成跑不掉。于是有了“底薪+弹性”,这招表面灵活,实际把风险往设计师身上一推,轻快了公司,沉重了个人。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质量线。设计费在总造价里只占2%—3%,回款慢得让人心凉,甲方一再压价、压周期,“画图工具”的帽子戴上就摘不掉。单子一少,这种低价值模式就露了底,像墙皮掉了,风一吹,尘土全城乱飞。今天省下的那点人工,明天可能在返工里翻倍吐出。
“弹性上班”听起来像自由职业的浪漫,落地就是技能钝化、团队松散。有人三个月没碰现场,只能靠模型小活补贴水电;规范更新了没跟上,参数化迭代了摸不着门。年轻人进来只练快题,老同事走了带不走经验,梯队断了,手感也凉了。人才断档,不是危言耸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细节。
信任也在掉。甲方一看机构自己都不稳,哪敢放手让你做难题?先砍价,再缩工期,方案被迫保守,能省就省。下一轮招投标,还是同一套逻辑:低价优先。大家被裹进一个泥坑——越挣扎越下沉。骂也没用,得把信任结构补起来,不然谁也拉不动谁。
摆烂其实是种拖延。未来的路并没有消失,只是不好走:全过程咨询,建筑科技,城市更新——这三条赛道都有活,但都不短平快。你得真金白银地投:BIM团队搭起来,低碳材料做实验,数字孪生跑通现场。口号能暖场,但不能交付。把“最低底薪”当药方,就是认错了病。
把球踢回个人,也不是没有路。选细分,别再盯着最卷的住宅大盘;医疗、工业、改造这些领域,需求没有潮起潮落那么大,门槛也高。加技能,不止会画图:BIM、参数化、可视化、工程法务,至少抓住三样,让自己能对接甲方、能扛风险、能讲清算。我见过有人把一个普通厂房改造做成全过程服务,价值直接翻倍,甲方愿意买单,因为你解决的是问题,不是图纸。
行业侧也该把路修直:设计费市场化,定价回理性,利润里得留出研发那一口气;业务结构别一条腿走路,咨询、技术、运营服务都要插一脚;行业自律要跟上,透明、可追溯,别再让“暗补、暗砍”成为常态。价格机制、治理结构一起动,信任才有处安放。
很多人不服输,但也不知去哪发力。那么先把手边能改的改掉:别把桅杆拆了当柴火,别让年轻人只学“快”,老员工只管“顶”。“最低底薪”不是药方,它更像一只体温计,数值不好说明病还在。风口不一定等你,路倒是一直在那儿。
来源:聪明的星辰J6npL
